来龙美术馆,看看余友涵被隐藏的15年
0条评论 2016-07-24 01:00:30  作者:99艺术网 马玲玲

展览海报

2016年7月23日下午,“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艺术家余友涵、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等人出席了此次开幕。在上海的炎热夏季,这些未曾为外人熟知的“余友涵”,以一种真挚、质朴的样态呈现在龙美术馆工业化的展场之中。
 

新闻发布会现场
从左至右:余友涵、王薇


新闻发布会现场
艺术家  余友涵


新闻发布会现场
龙美术馆馆长  王薇


展览开幕现场

作为85’新潮和政治波普的代表人物,余友涵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和上海地区的先锋实践有着毋庸置疑的意义。然而,在我们熟悉的“余友涵”之前,有着长达十余年的探索期。这个不为外人知的探索期,如同艺术家先锋实践的脐带,为之后成熟期的余友涵输送了成长必要的养分。
 
自余友涵1973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至20世纪80年代,梵高、塞尚、莫奈等国外艺术家次第进入中国艺术家的视野,余友涵的艺术实践已不满足于纯粹的写实风景。在这15年间的创作之中,艺术家逐步完成了从风景向抽象转换的早期尝试。从1973年在石家庄李村的写生创作开始,余友涵在构图、色彩上独到的审美已经显现;而到80年代,艺术家抽象风格的线条在作品之中得以表现,比如创作于1984年的《泰安路一弄堂内》。在这个转变过程之中,余友涵的作品与同时代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绘画区别开来,“美”被他以最直观的方式得以展现。
 

余友涵《邻居女孩》
纸本油彩1973


余友涵《石家庄李村农舍》
纸本油彩1973


余友涵《青岛街道》
纸本油彩1979


余友涵《外岗小桥》
纸本油彩1978


余友涵《吴兴路》
纸本油彩1980

余友涵《自画像》
布面油彩1982


余友涵《衡山宾馆》
1982


余友涵《武康大楼》
布面油彩1983


余友涵《贝多芬静物》
纸本油彩1983


余友涵《常熟路113弄》
纸本油彩1984


 余友涵《泰安路一弄堂内》
纸本油彩1984

从展览结构来看,此次展览依据创作时间和内容题材,分为北方乡村、工艺美校、上海街景、异乡小景、静物写生五个部分。在这样的脉络之中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观者得以近距离看到上海本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余友涵在形成他独特的抽象艺术风格前,最质朴和真挚的早期创作和探索的历程。通过了解余友涵整体的艺术创作历程,了解到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和“美”最纯粹的研习和探索过程,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尺度和张力。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

编辑:马玲玲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