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为何?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
0条评论 2016-07-25 11:59:20  作者:99艺术网 马玲玲

展览海报

2000年,中国当代艺术在时间维度之上强烈阵痛,时代精神助产困境,艺术前路未明……
 
从千禧年开始至今,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个复杂且多元的时间节点之上日渐萧条,重负下的文化策略被对艺术本身的关注所取代。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实践、资金的介入,伴随着中国在高速发展之中带入的诸多社会性问题,艺术有了更多的矛盾、冲突和体验。面对上述问题,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将艺术的时代转向化为一场探讨,并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群展“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

























展览现场


策展人导览   易英


展览现场  艺术家表演


展览现场   独立策展人冯博一
 
此次展览于2016年7月23日下午开幕,由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基于两种当代艺术的“转向”(架上—观念、形式—社会性)概念,52位/组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依随“转向”的线索次第呈现。对于此次极具探讨性质的展览,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翁云鹏说:“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带来可讨论的线索,也指出未来当代艺术的某些趋势。”而为了准备这场展览,易英教授及其团队准备了将近一年,在作品的选择上几次更迭,以使得作品与展览主题更为契合。在参展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选择上,易英在展览现场表示,他们采用的是排除法,除去学院派和传统艺术等部分,所选艺术家与作品的“当代”性质明显。



陈友桐  《水位》
空气、微生物、水  2009


刘韡《丛林2》
帆布、木头  2012


刘韡  《丛林4》
帆布、木头  2012


曹斐 《谁的乌托邦》
单频录像   2006


仇晓飞《九窍》
布面丙烯  2014

何翔宇《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90-1》
铅笔、水彩、日本墨、纸本  2016


厉槟源《自由耕种》
行为记录、单频录像  2014


杨福东《城市之光》
单路视频   2000


蔡东东  《射击练习》
收藏级打印黑白照片、镜子  2015


蔡东东  《脱靶》
照片、箭   2015


王海洋  《双面菲克雷特》
单频循环影像  2012


谭天  《吐出来就好了》
发泡胶、箱子、木板、铁棍  2013


刘辛夷 《宝石》
不锈钢架、软饮料、果汁饮料   2013


王子 《勿忘我》
木质板凳   2015


李松松  《猪的淋巴系统图》
布面油画  2012
 
同时,在展览期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还举行了以“转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易英、艺术家刘旭光、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高全喜、独立策展人冯博一、艺术评论家鲍栋、艺术评论家凯伦•史密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先后针对各艺术、哲学、社会问题等展开讨论,以此解读中国当代艺术的趋势转向。
 
围绕着2000年以来这个时间节点,当代的艺术追随时代转向。易英先生说道“进入21世纪,艺术形势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样性,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的直接冲击,民族自信心的空前高涨,经济繁荣与个人生存的落差,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社会群落的分化,都以不同方式反映在艺术中;艺术本身也不再有相对统一的形态,各自不同的媒介和各自不同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的艺术取向。”
 
 


研讨会现场

在易英看来,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形态上的转向、形式向社会性转向两部分。“形态上的转向”主要是语言学、观念的部分,80年代的群体式艺术运动和90年代迭起的政治波普已趋近终结,绘画、雕塑等传统的艺术形态逐步跨入观念性的转变;“形式向社会性转向”是社会性的,它的重点已近从形式主义转移到社会问题的实践。新的视觉表达仰赖于互联网、影视、高科技、新媒体的介入,艺术形态的推进逐步摆脱艺术自身的创造。
 
在2016年7月24日的研讨会上,刘旭光的《介质叙事与当代语境》和王春辰所讲的《真实的与非真实的——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人的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呼应了易英“形式向社会性转向”的部分。刘旭光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实际是从“物质媒介到数字媒介的转换”,全新的视觉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为艺术扩容,比如VR技术。而王春辰表示科技革命让艺术的视觉体验逐步将艺术本体剥离,而是向社会问题逐渐靠拢。为此提出疑问他说:“当摄影、新媒体录像、数字化技术成熟化运作后,今天我们能否真实地面对它?愿意接受技术对今天艺术世界的改变,甚至是交互的社会关系的改变?”他认为,艺术家的身份日渐转变为一个社会组织者,艺术不再是一个艺术产出的过程,而是一个参与的过程。
 
对于这些转向趋势的背景,高全喜认为,2000年以后的“艺术本体”已经迷失;而鲍栋则指出,2000年之后的艺术受众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在大陆内部没有主流的观众:艺术家他是地下的,很难进入到政府性的,或者相关公共空间,那个时候观众和艺术家基本上是同一波人。2000年,一场国际展览让更多观众看到看到当代艺术的全球图景是什么。”冯博一根据个体经验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与空间位移(如圆明园艺术家村、798等地)有着较大的关系。
 
对于转向带来的问题,凯伦•史密斯则强调,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艺术体系,并在转向之中需要预留一部分空间去实践、去判断。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9月4日。
 
 

编辑:马玲玲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