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批评家们如何精彩解读《灰尘》∣张震宇个展《灰尘》亮相成都当代美术馆
0条评论
2016-07-31 09:08:23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范佩
灰尘作为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的事物,常常被我们忽视,可有人却谨记着“一沙一世界”的亘古箴言。2016年7月30日,张震宇个展《灰尘》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成都当代美术馆主办、艺琅国际协办、王澈策展,展出了张震宇自2011年创作至今的《灰尘》系列作品,包括架上、装置、录像等。展览将展至9月9日。
嘉宾合影
馆长蓝庆伟开幕致辞
艺术家张震宇开幕致辞
策展人王澈开幕致辞
《灰尘》系列作品是通过收集不同灰尘,经过反复落灰、打磨、抛光形成镜面效果的架上作品。在这个静谧的展览空间中,这些黑色镜面形若混沌:时间、空间、宇宙、自我、他者等,一切已经显现、将要显现、永不显现的东西都蕴含在其中。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混沌的世界总引人抽出观念加以推理解释,这种反禅式的理解行为使混沌的“一”支离破碎,断裂为个人的片面认知,光怪而陆离,成为人心的一场不期而遇的考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抽象+极简+禅,使《灰尘》看起来扑朔迷离,众多进入到此空间的观众或感到一头雾水。下面99采访三位批评家,看批评家们如何为您精彩解读。
99简访:
黄笃
99:黄老师您如何看待“灰尘”作为创作媒介?
黄笃:灰尘一般来说是我们眼睛看不见的,所以它只有聚集到一定的量的时候才能视觉化。其实灰尘跟我们的生命、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不管是有菌的无菌的。所以我认为张震宇更多的是把不可视的东西聚集,变成一种视觉化的呈现。灰尘积淀的过程,实际上隐含着时间和变化的过程:灰尘从少到多、从不可视到可视——随着时间的一个量变的过程。所以这个作品本是是有一个变化在里边儿。
镜面作品间的交相辉映
当然,我想艺术家在用灰尘这种非常日常化的媒介的时候,某种意义上是把它定格,呈现出这种可视的东西在里边儿。所以我们经常谈论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的时候,经常会谈到观念和材质的关系是什么?这里边是一种物质和人的关系。从这些架上作品来看,张震宇是把灰尘抽象化了,审美化了——把一种形而下的材料转变为形而上的审美意义上的视觉语言。
现实和混沌间的交相辉映
99:“砸”是张震宇本次个展中最新的一个装置录像作品,从北京敲得一些路面,将路面砸成约五十平米的小灰堆放置美术馆中,您对张震宇的这件作品怎么看?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黄笃:这是在两个空间发生的。这个水泥公路地面是一个被制造的公共的凝固化的物质,张震宇把它砸碎、碾磨,然后拿到另外一个公共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审美的空间,而前者是一个实用的空间。也就是说,一旦进入美术馆,进入这个审美空间,这个作品的语境就不一样了,作品本身变成了一个观念性的艺术作品。这让我们想到了马塞尔•杜尚的《泉》,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样一个作品空间的移动,颠覆了我们审美的秩序。
作品局部
当然,除了空间的移动以外,另外一个就是物质的转变:凝固的水泥石块通过研磨,变成一个没有形的纯粹粉状。这又让我想到了德国的沃尔夫冈•莱普:把开的花摘下来然后把它烤干,捏碎成花粉铺在地面呈长条状——他把纯粹的自然的美变成了另一种抽象化的立体的几何形作品,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这里边艺术家的主观性很重要,主观性在改变着物的形态,同时也建构了一种新的语言或者新的美学。
作品局部
王春辰
99:观看完张震宇的展览,王老师您整体上有怎样的感受?
王春辰:挺好的。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说一个人去创作,张震宇的思路、思考的方式很独特,和一般的纯粹地以架上绘画、颜料为主不一样,他就是用我们生活中的尘土。所以这里面有一个转换,转换得很巧妙。其实这也是当代艺术对事物转换的一个要求。
dust130708 100 x 100 cm 布⾯面灰尘 Dust on canvas 2013
人们常问什么是当代艺术,其实当代艺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艺术的一个平移。作为一个今天的艺术家,或者是一个想用艺术的方式来思考我们生活的人,他应该把很多生活上的事情转换一下。张震宇本来是个画家,但他放弃了传统的绘画色彩来收集尘土,这个收集的过程就意味着他和今天的生活场域发生了直接的对话。
他并不在意它是不是一张画,整个作品的处理过程不仅使尘土凝固化了,同时又实现了最终的视觉上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转换。但是它的核心并不是要追求画一张画的概念,而是一个人对我们生活的现实状况的一个思考。这样的一个方式还是不错的。
dust140221 100x80cm 布面灰尘Dust on canvas 2014
之前在北京张震宇也参加过我们的活动,他很有想法,有一个很认真的思考,这是重要的。其实这对我们今天无论是否从事艺术的人都有一种很好的启发意义。有时候不需要把艺术看得太严重,是吧?但是你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你会不会做?很多人是不会想这个问题的。你觉得呢?
艺术家不愿意放弃艺术那件事,他觉得“我是在做艺术”——这就是一个很辨证的思考方式:我是艺术家我不做艺术那我做什么?这不就变成了一个问题吗?但是我从生活里出发,我发现生活里有很多东西可以进入到我们创作的过程,那他就会不断转换,就把事情变得不一样了。这个我把它叫做逆向思维。
dust151010 150x100cm 布面灰尘Dust on canvas 2015
逆向思维即不要从艺术去思考艺术,而是从你实际的生活。你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或者不正常的人,哈,去思考我在做什么?然后通过一次一次地对这个事物的探索、思考,把它转换成你最终的一个物件。最后大家去观看也好,去接触它也好,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理念或者新的方式,这个是很好的。因为做尘土的人也有,但是转换的方式不一样,比如把灰做成雕塑。但张震宇没有。
99:张震宇在布面反复落灰、打磨使其呈现镜面效果,这种创作行为您如何解读?
王春辰:这是一种比较技巧的处理,显示了张震宇对于艺术手法的把握,而不是把灰涂在画面上。用灰这个材料就像用颜料一样,就像岩画,也是把各种矿物材料放在画布上。你要说起来那也是灰啊,你把它磨碎了它也是灰。但是张震宇要追求颜料的肌理这肯定就出来这种效果。他的作品里面没有任何肌理,也没有让你看到灰,这就叫转换。但是它背后确实就是灰。
dust151131 100x100cm 布面灰尘Dust on canvas 2015
灰的概念,它的隐义也非常多:我们来自于大地,我们最后又都是赤裸裸地变成灰,又进入到自然之中。你要讲它哲学的隐义它也有:生命的价值不过如此,人一烧不也是灰么。灰是什么呢?尘土,不光是土叫灰,世界万物的转换都是灰。这就是通过灰的隐义来折射我们自我的价值。其实我们最后都是灰,你不是灰吗?都是一样的。这个东西看起来有点中国的禅意,让我们进入了思考的状态。而且艺术家本人你也看到了,也很沉静,很朴素。
杨卫
99:杨老师您观看完张震宇的展览整体有怎样的感受?
杨卫:张震宇最近几年的作品都跟灰尘有关,他这几个阶段的历史我也比较了解。我觉得张震宇的作品很有特点的一个方面就是跟时间有关系:它是通过时间的叠加,时间的积累,乃至于消磨这个时间来呈现他作品的意义。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构成了张震宇作品几个系列的一个中心思想。
dust160224 100x100cm 布面灰尘Dust on canvas 2016
只不过灰尘这一批呢,我觉得它更有针对性。我们知道今天雾霾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张震宇利用了这一媒介把我们现实生活当中遭遇的灰尘——一个不好的东西转换为作品。做这个作品的过程当中,张震宇是不断地让灰尘落下,然后一层一层的打磨、消解、积累、重复地消解、重复地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它就有一种时间的感觉,有一种时间性在他的作品里面。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作品只是一个最后呈现的一个效果,但实际上这个作品的过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是在消解时间,同时也是在叠加时间——这是一个悖论。这种悖论结合在作品里面,最后形成了形式感很强的画面,这一点在中国的艺术里面做得好的很少。也有一部分人在做这种类似于跟中国传统的禅宗等思相关联的作品。这种东方性禅意,包括这种极简主义,有一部分人在尝试,但做得好的不多——尤其是坚持这么多年,而且不断地有很好的作品面世。张震宇早些年的报纸系列也是非常精彩的。
dust160418 100cmx100cm 布面灰尘Dust on canvas 2016
99:杨老师您对张震宇一直都比较了解,那么从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与不同阶段的变化上,您怎么看?
杨卫:我早期看到的是他的报纸系列:他把人民日报每一天的报纸上的每一个字都刮掉,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没有字的报纸。而且这些没有字的报纸还很有形式感,因为他刮出来的肌理很好看——然后他把它变成了一个作品。每一天一张,坚持了一年,刚好就是日报的365天,刮了365张。我觉得这个作品是非常经典的。因为它有很多寓意在里面。
我们都知道人民日报是一个官方报纸,是一个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报纸。那么张震宇以个人的方式消解了这种集体性,这是他针对性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时间的消逝过程中留下了个人的痕迹。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他的形式语言。他这种消解的办法——把字一个一个刮掉的过程——又体现了一种东方的禅意。这些作品还蛮经典的。
dust160420 50cmx50cm 布面灰尘Dust on canvas 2016
但是张震宇可贵的一点在于他没有守陈自己——这个作品做完以后他就翻篇了。从这样的一个观念再往前推进,他又做过一些跟报纸相关的,比如说他每天叠加一张报纸,365天一天一天地叠加就很厚了。他在这个很厚的过程当中再来做雕塑——这是他中间的一个作品。当然了,最后的落脚点就是2011年,他开始有了灰尘的作品。也正是那几年开始北京或者说中国雾霾开始大批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获得了灵感,开始做灰尘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是让灰尘自然尘埃落定——早期的作品不是去收集的(灰尘),而是放一块画布在他工作室,通过几个月的时间它自然就落下很厚重的灰,然后张震宇把它凝固,喷过胶,然后打磨,然后再放在那——通过时间一层一层地积累。这么一层一层打磨一层一层积累,形成了张震宇灰尘系列的观念。我觉得他的这种悖论性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是非常精彩的,用得很巧妙在里面——这是他作品本身形成的语言的张力。张震宇在这个类型的艺术里面应该说是出类拔萃的艺术家。
dust160424 50cmx50cm 布面灰尘Dust on canvas 2016
另外还有一点我觉得还蛮重要的——张震宇不是一个纯语言性的艺术家。因为做极简主义的艺术或者做这种类型的艺术,很容易变成一个只关心形式的语言,而不会关心到我们身边的社会。张震宇的作品里面不仅有语言,他还有针对性。我前面说到的报纸系列是这样,《灰尘》也是——它暗含了针对我们社会的环境问题等——只不过它没有直接面对,而是把它巧妙地转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这一点我认为是张震宇很敏感的一个地方。它既对我们的社会现实很敏感,同时也对艺术表达的语言很敏感。
他把社会现实所存在的问题,消化在艺术语言里面,让它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感觉。从这一点来说,张震宇是很独特的一个艺术家。他能把大家比较排斥的事物最后巧妙地转换成艺术品——一种新的语言。这很好玩,很有意思,这个想法和过程都也变得很有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张震宇是个很有智慧的艺术家。
dust160512 200cmx120cm 布面灰尘Dust on canvas 2016
编辑:范佩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