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2116未来远景的“上海种子”,从“奇点”展起航
0条评论 2016-08-19 21:42:37  作者:99艺术网
“上海种子并非一个只关注于艺术的项目(仅有30%的策划人员出自视觉艺术领域)。我们期待多元性,从而使上海种子从各类相似的视觉艺术活动中脱颖而出。”
——艺术总监、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
 
在日渐靠近的9月,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 ( Yongwoo Lee )与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 Hans Ulrich Obrist )担任联合总监的首届“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在长达1年左右的筹备后,将于2016年9月4日开幕。此次“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以“远景2116”为主题,深入探究人类未来的样态、命运。它不仅仅聚焦艺术、人文,而且创造性地涵盖了科学、技术、医学和生态等多个领域,试图在学科碰撞中激发出新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此之前,“上海种子|奇点”这一项目中聚焦于“89后”年轻一代思想探究的展览会在9月2日开幕,为“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提前预热。
 
“奇点”是“上海种子”项目之中特别设立的针对“89后”青年的板块,其名谐音“起点”,其意含不言而喻。“奇点”将聚焦于“89后”年轻一代关注的话题和艺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推广平台。首届 “奇点” 计划将与知名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和西蒙•卡斯泰(Simon Castets)联合创建的长期性国际研究计划“89plus”项目合作,共同寻找89年之后出生的新鲜力量。
 
一如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和西蒙•卡斯泰在彼此沟通的邮件中所说:“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正在做什么!艺术家Ryan Trecartin曾感叹:‘90后真是神奇的一代!’然而,我们目前对这一代艺术家知之甚少。何不趁现在,‘研究’90后,听听这代在互联网中诞生的年轻人的看法?”首届的“奇点”所追求的也是如此。
 
在之前的征集启动后,“奇点”组委会共收到300多名来自建筑、设计、当代艺术、影像艺术、人文社科等领域对未来有强烈探索心的年轻人的议题,最终从申请者中选拔出了12名获胜者。“奇点”项目与西蒙·卡斯泰与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共同创立的研究平台89plus合作,选取其中11组作品,和所有“奇点”获胜者交相呼应,将于今秋在朱家角共同展示他们的作品。
 
12位“奇点”获得者
 
1. 冯冰伊| Feng Bingyi 

 “Clitche”,2014—2016,冯冰伊。(视频影像,混合媒体装置,艺术家作品授权)
 
冯冰伊(中国浙江,1991) 是一名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创作形式主要包括影像装置、摄影、动画等。冯冰伊擅长用影像语言作为表达媒介, 用诗性的语言构建自我意识的叙事空间。她于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5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近作包括:《你一生的故事 I》《退浪》《但它是漂浮的》《关于赫尔迦以及其他》(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优秀作品金奖)。主要展览有大声展(2012年和2014年)、柏林Pandemonium又一次发声——来自上海的媒体艺术(2014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开馆展(2014年)。
 
 
2. 胡伟 | Hu Wei 
 
“硬世界,软世界”,2015,胡伟。(视频影像,单路视频,15分05秒,艺术家作品授权)
 
胡伟(中国,1989),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荷兰艺术学院(Dutch Art Institute)。他现阶段的艺术实践侧重于从社会政治学和哲学的角度探索人与科技(机器)的调解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一方面,他从生物政治的角度揭示科技(机器)是如何影响和“控制”人的情感、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另一方面,他也试图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推测和思辨当代图像(“人的”或“非人的”)是如何在艺术实践中被生产和被赋予意义的。他近期的展览包括《对牛弹琴》(2016,荷兰)、《破土》(2016,美国)、《虚假,欺骗》(2015,葡萄牙)。
 
3. 胡为一 | Hu Weiyi 
 
《平行》2016,胡为一 (装置全景,装置影像,艺术家作品授权)
 
胡为一(中国上海,1989) 是一名新媒体艺术家,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他的作品充满对未知的探索,对生命忧伤的把握,对自然和人体伤害的好奇。他喜欢将随机性和自然生成的关系,扭转为主观表达,并预设了观众的轨迹。如同很多成熟的艺术家,他能很好地把握空间、概念等对外延伸的信息。他于2016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硕士。近期展览包括2014年于上海M50 Art Space举办的个展“Flirt”,同年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馆展“多重宇宙”,2015年第二届CAFAM未来展和同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悦廊举办的个展“两点之间没有直线”。
 
 
4. 黄晶莹 | Huang Jingying

《缝隙》,2016,黄晶莹(截屏,艺术家作品授权)
 
黄晶莹(中国福建,1992)是一名影像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主要创作方向:实验影像、行为、录像、影像装置。她擅长用建立在超级现实主义基础上的语言以虚构的方式去叙述。她的作品关注环境对人内心情感、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用不同的语言、符号的组合刷新人们对既有观念的认识。她于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实验影像工作室。
 
 
5. 黄乐玮 | Huang Lewei 
 
《回不去的弄堂》,2015—2016,黄乐玮(记录照片,VR眼睛,收集物品,装置,尺寸可变,艺术家作品授权) 
 
黄乐玮(中国上海,1994)目前就读于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和全球中国研究专业。作为一名熟悉技术领域的文科生,他的研究方向关注于新兴媒体技术对处在转型期中的社会的影响,新媒体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应用。他的作品曾出现于TechNode、Shanghai Maker Faire、新车间和上海纽约大学官方网站等媒体上。
 
 
6. 林立峰 | Lin Lifeng

 
《海藻的新生》,2016,林立峰(数字显示,机器人原型和草图,尺寸可变。艺术家作品授权)
 
林立峰(中国山西,1990)现为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设计师。在建筑实践方面,他主张以“轻”状态把建筑介入城市物理空间,改善社会空间的品质;同时,以“轻”的设计方法重新定义建筑室内空间,改善个体空间品质。学术方面,他致力于推行平等教育,通过物联网工具,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物质或师资匮乏的地区。他曾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双硕士,参与过大型文化公建、中型酒店、民宿以及小型展览馆等一系列跨尺度的项目。学生时期作品曾在法国、美国AIA学生中心展出。
 
 
7. 罗苇 | Luo Wei
 
《生物再生研究室》,2016,罗苇(表演影像,表演,视频,电脑控制,艺术家作品授权)
 
罗苇(中国广州,1989)是一名艺术家。创作媒介包括影像、声音、绘画、装置、表演、游戏编程、脑电控制等,内容涉及科学、宗教、地外文明、星象学、天文学、神秘学、ESP(超感知)研究、生物技术等。她于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参与CAFA未来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香港K11艺术中心驻地(2015)、光州美术馆驻地(2015)、“生物复兴议程”巡演(2016)、“内燃:中国女性艺术家”-布法罗美术馆(2016)等展览与艺术项目。
 
 
8. 王文佳 | Wang Wenjia  
 
《超机构筑计划》,2016 至今,王文佳(影像,建筑建筑模型, 60 x 84x20 厘米,艺术家作品授权)
 
王文佳(中国江西,1990)是一位在荷兰的注册建筑师,现就职于EID建筑事务所。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就读于荷兰TU Delft建筑专业。2011曾在王澍的场域建筑事务所参与北京大栅栏地区整体更新计划,项目概念有“播种”之意,是国内最先跳脱传统模式,将软性规划用于大型实践的项目。2012年她参与了鹿特丹RDM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作品名为Supercruise,设计了一个运用非线性参数理论的水上互动交通枢纽。2013年她参与了荷兰Heerenveen的Thialf国家滑冰场改造设计。
 
 
9. 王梓| Wang Zi
《解勾闌祭》,2016,王梓。(摄影:张旭冉。艺术家作品授权)
 
王梓(中国上海,1995)目前就读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专业。他还拥有多重身份:乐手、多乐器演奏者、学术研究者 、手工人。他热衷于现场,喜欢即兴音乐和声音研究,包括古董硬件、低科技电子硬件、实验室硬件、有机声音操控、环境调制、磁带作曲、田野录音、实验电子、人声、回馈、东方哲学色彩和重冥想。
 
 
10. 许世鹏 Xu Shipeng
《登陆计划—G11》,2016,许世鹏(数字显示,多媒体装置,尺寸可变,艺术家作品授权)
 
许世鹏 (中国辽宁,1990)是一名艺术家。他长期研究与创作的方向为“共时性媒体”(Live-media)与“行为媒体”(Act-media),擅长使用直播技术、影像交互技术和生物传感器,并将历史经验和对未来的思考融于一种“正在发生”的艺术建筑。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年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DK)媒体艺术系深造。2014年起旅居法国、瑞典,2016年回国成立新生代跨学科创意机构——Ponder Think Studio.
 
 
11. 凌明 | Lin Ming  + 展销场 | Display Distribute
 《后勤》,2016,凌明。(表演记录照片,装置,亚洲范围内持续表演,艺术家作品授权)
 
凌明(香港,1989)是一位作家、研究员,他的活动主要围绕在香港九龙的一个小型的集分销、店铺、展览空间为一体的“展销场”。“展销场”处于灯饰店与干货铺中间,汇聚一群小贩,出售各类产品服务:从高仿手袋到人寿保险等等。这里集商店、展览空间、分销与调研咨询服务于一身。“展销场”这个项目始于2013年,是一部关于都市生活现象的独特纪录,在过去的三年中,艺术家不断介入、展示、主动调研,将一系列探究过程展现在大家眼前。“展销场” 以商家、货品和顾客作为起点,分别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观察人际互动:这些互动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社交和物质层面的面貌,激励着社会生产的另一种可能性。
 
 
12. 周恺|Zhou Kai


《时间的皱纹》,2016,周恺(封面,出版物,艺术家作品授权)
 
周恺 (中国四川,1990) 是一位作家。2012年在《天南》第9期发表小说处女作《阴阳人甲乙卷》,后在《天南》发表小说多篇,其中《阴阳人甲乙卷》和《盲无正》被译为英文“Yin-Yang People: A Tale in Two Parts”, “Hopelessly Blind”,另有小说刊发于国内其他文学期刊。2013年获香港第五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
 
 
 

编辑:马玲玲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