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瞭望未来之上,“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在当下种上一粒怎样的种子?
0条评论 2016-09-06 18:20:11  作者:99艺术网 马玲玲
“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并非仅是一场精英的内部对话!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 Hans Ulrich Obrist )
 

“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海报
 
2016年9月4日下午,首届“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在上海浦东开幕。这个耗费1年左右准备的项目,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 Yongwoo Lee )与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 Hans Ulrich Obrist )担任联合总监,藤本壮介(Sou Fujimoto)、徐冰、切尔多·梅雷莱斯 (Cildo Meireles)、独立游戏设计师陈星汉、奥托邦戈·恩坎加 (Otobong Nkanga)、道格拉斯·柯普兰 (Douglas Coupland)、刘毅、利亚姆·吉利克(Liam Gillick)等人参与了此次项目。此次“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以“远景2116”为主题,从艺术、人文,而且创造性地涵盖了科学、技术、医学和生态等多个领域深入探究人类未来的样态、命运。在多样态的活动组合之中,试图在学科碰撞中激发出新的对话与交流。
 
“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在创立之初便创想瞭望未来不可预知的多元,这不可避免的将它引向至一个庞大且不断延伸的持续项目。首届的“上海种子”,包括了藤本壮介为项目打造的创意空间“远景之丘”、 刘毅和利亚姆·吉利克在上海世纪公园打造的公共艺术“种子星球”及“上海施莱默”、为89后青年设立的平台“奇点”、基于多元化挑战的“上海种子暨国际双年展协会论坛”、跨领域思维激荡的“上海种子圆桌会议”、艺术对于市民生活的积极介入部分“市民参与项目: Small Is Beautiful|微空间的力量”等。
 

“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  发布会现场


“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  圆桌会议现场


“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 展览现场
藤本壮介  《远景之丘》

对于此次的主题“远景2116”,从关注预测未来形式的方向出发,数字“2116”构成遥远未来的虚幻时空,它所代表的不仅是未来的特定时间点,而且是现在与特定时间点之间的世纪以及其后的激进未来。“远景2116”包含关于地理变迁、社会变革、可持续机制甚至后人类生存方面的创意。而为什么是“2116”?我们猜想,大致是因为在检验可持续性的紧迫性上需要一个Deadline(最后期限)。
 



道格拉斯·柯普兰  《22世纪标语》




奥托邦戈·恩坎加  《土地对谈》

参与“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未来”是被谈及的最为频繁的部分。对于未来这个不可捉摸的词汇,藤本壮介表示,未来是不稳定的,却是引导当下的标志。艺术家刘毅说:“未来便是孩子。”而作为项目的发起人,证大集团的董事长戴志康先生,说道:“我们希望人类思考更远的问题,要让未来有点性格,而这种所谓的性格要从种子开始。”然而,为未来构建思维模型的同时,如何着眼于当下?李龙雨先生说:“我们将会从人类未来可以预见的困难着手研究,让项目召集的研究员们深入探索,包括媒体、艺术、建筑等等多个面向。”


为思想盛宴的激荡构建一所召集地
 
 

藤本壮介  《远景之丘》 效果图


藤本壮介  《远景之丘》 内部






藤本壮介  《远景之丘》 局部
 
思想,该有其活动、储藏的地方。而一场盛宴的激荡,需要参与者的共襄盛举。为此,建筑师藤本壮介特别为“上海种子”量身定制的户外建筑场馆《远景之丘》,以作为这场思想盛宴的召集地。
 
作为“第一期” 的标志性建筑,它高23米,长76米,宽度在6米至11米之间逐渐变化,占地面积约638平方米,巧妙囊括了综合展示空间、活动空间和公共休闲区域。《远景之丘》 将在开幕之际沿芳甸路拔地而起,以纯白色脚手架为支撑,全透视的建筑理念,塑造出城市森林一般的视觉效果,与由矶崎新设计的喜玛拉雅艺术中心相得益彰。整个建筑被葱郁的植被点缀,以极简的方式将自然与人工融合,设想未来100年后城市建筑的可能性。
 
对于《远景之丘》,戴志康说:“我们耗费千万,顶住了无数压力,在短短的时间建构起如此一个巨大的非永久白色钢体建筑,且这个项目结束之后它就将消逝,但我仍然觉得有其存在的必要。因为我知道,它存在与介入的影像力远远大于美术馆。”
 
9月4日的开幕,《远景之丘》也开启了圆桌讨论。在“建筑,高于建筑(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 “科技生态观(Ecology of Technology)”、“对焦:根基研究员”的主题之下,呈现出一场多领域精英对未来世界的提案。
 
 
 
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做什么!
 













“奇点”展览现场

未来从来发迹于当下的泥沙暗涌之下,我们所有讨论的未来,都是基于对当下的了解与选择。被召集的思想家们对于网络时代的未来提出提案,是否真正有效,或许应该问一问那些正在成长的“网络原住民”,看一看他们在时代的感知度上沾染上的一切尘埃,哲学、文学、艺术、建筑。因为在他们的语境之中,未来才有茂密的可执行性。
 
青年人的创作长期游历于地下世界,我们对这些极具创造力的青年们的喜好、所关注的事物倍感陌生。显然,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和西蒙•卡斯泰(Simon Castets)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在彼此沟通的邮件中所说:“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正在做什么!艺术家Ryan Trecartin曾感叹:‘90后真是神奇的一代!’然而,我们目前对这一代艺术家知之甚少。何不趁现在,‘研究’90后,听听这代在互联网中诞生的年轻人的看法?”为此他们创建的长期性国际研究计划“89plus”项目合作,共同寻找89年之后出生的新鲜力量。而首届“上海种子”特别设立的青年板块“奇点”,与“89plus”项目合作,挖掘出生于“89后”的中国新生代人才,收集他们关注的议题,激励他们将奇思妙想落地,并在征集到的议题中选出12名获胜者。他们的作品将会得到展示,在2016年9月2日,展览在朱家角率先开幕。
 
在“奇点”多展示的作品之中,虽然作品还略显稚嫩,但其中饱含的激情却真诚、纯粹。青年人值得被大众认真倾听,因为“未来”从来不向死而生,而是在看似最为荒诞、最为幼稚之中进入主流,这是青年人给予“过去”的震惊,也是“未来”的可能。当下,中国的青年创作者真正步入了世界当代的语境,我们的“89后”艺术家、设计师、哲学家、诗人在面向全新文化逻辑时艰难求索,在网络年代的原始状态,我们今日的塑形给予的或许就是未来的形式。
 
 
 
为什么要把未来交给艺术家?
 
在“上海种子”现场,远景能源CEO张雷在圆桌会议上大声问道:“我们为什么要把未来交给艺术家?”而这,或许也是“上海种子”多元化议题的另一个面向。
 
“上海种子”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项目,更多的是一个类似“智库”的行为。在聚焦于当下的时候,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提案不会仅是一场精英的内部对话。“未来”是一个无限延伸的无限可能,大众的介入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在“上海种子”,多维度、多阶级的社会提案,将未来推向作为聚落的城市“原点”,在大众瞭望的2116,我们料想100后网络时代可能呈现的原始“采集与狩猎”的茂密生机,或许不再是当下的理性规划与抽象。




刘毅 《种子星球》 


利亚姆·吉利克 《上海施莱默》


“上海种子”市民参与项目之夏布洛尔咖啡
(Chabrol Cafe, Shanghai Project CPP partner venue)


“上海种子”市民参与项目之一个人的美术馆
(M Space, Shanghai Project CPP partner venue)

在大众参与部分,放置于上海世纪公园内的《种子星球》和《上海施莱默》积极介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刘毅的《种子星球》儿童营地,在极具悬浮感的圆形营帐下,简单的道具构成了妙趣横生的空间,由孩童在嬉戏中探索,启发性意味十足。刘毅在“上海种子”现场对99艺术网,说到:“孩子是未来的可能,我希望他们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到探索世界、宇宙的乐趣,不桎梏于现有世界的平庸框架。同时,也希望大人参与其中,向孩子学习,学着对新的可能报以长久的好奇。” 而已于今年7月15日正式启动“上海种子”的重要部分——市民参与项目,以“Small Is Beautiful|微空间的力量”为主题,该项目联合本地建筑师,带领公众走进曾经老旧或废弃的空间,在改造后的场地里举办小型展览、表演、聚会,以“改旧”替代“造新”的观点,反思当下城市发展进程中“推倒重建”的开发理念,以此将未来推到市民的面前,在邻里空间里埋下一颗有关思索的“上海种子”。
 
 
据悉,此次项目将持续至2017年7月30日。在接近一年的时间跨度中,“上海种子”将分两期启动。“第一期”已于近日启动,包括了在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上海种子暨国际双年展协会论坛,陈星汉、徐冰等艺术家的跨领域展览、季风书店的快闪图书馆计划(Pop-up Library)也进驻《远景之丘》的空间之中。同时,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张海濛及其团队也将于10月推出的线上游戏《玩出未来》。“上海种子”得“第二期”将会在明年4月开启。
 

编辑:马玲玲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