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信峰作品展在京亮相 坚守“感恩”四十年
0条评论
2016-09-19 11:52:39 来源:99艺术网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嘉宾合影
2016年9月8日,“感恩”田信峰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展厅拉开帷幕。展览展示了艺术家田信峰先生坚守40年,用业余时光创作的大量杰作。他安静一生,却将他的千言万语雕刻在数百件作品中。其中传递着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现实与未来。
值得关注的是,多年前的这些作品,大量雕磨展示的动物形象,时下里也是电影里的主角们——这次展览俨然是一个新奇有趣的“动物城”。 最近得到媒体及公众广泛好评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中就涉及了多种野生动物,比如金丝猴、雪豹、熊猫、……,这些动物形象皆很早就出现在田信峰老师的创作范围之内。这足以看出,田信峰先生很早就开始从自己的视点关注这些动物。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央美教授盛杨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王晓琳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王晓琳也说到,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了老先生寄予的厚望。借这个展览,也为美院的在职人员以及干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断地把美院的精神传承下去。
艺术家田信峰
田信峰曾说,“文革后,在完成一定的教辅行政工作后, 我抱定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走寂寞之道的觉心,抱着埋头拉车,鲜花自然会在你身后开放的决心,利用寒暑假,没有星期天,奋斗了约三十年⋯⋯”
“退休了,想大干一场,无奈在工作时得了心梗,经过抢救回来,由雕塑改为画国画。拿钢锤钢钎的手改换毛笔白纸, 工具的改换,手是颤抖的,完全是年轻时期对中国文化水墨的情结,提笔作画,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十年的病苦,并未消磨他的意志,相反,却点燃了更大的创作激情,成为生命中最坚强的支点:创作源于观察,去不了跑了几十年的动物园,就通过观看动物视频来观察和记录,视频不够翔实,就定期推着小车到美院图书馆借画册、做笔记;打不动石雕,就捏泥稿,泥巴太凉心脏受不了,就改画国画。不知不觉中,年少时对动物体态、习性的本能关注,已慢慢转化为对物种生存现状和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与思考,并最终融汇成对万物的敬畏与礼赞。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他独辟蹊径,用对雕塑体积结构的理解来画国画,毛笔不过瘾,遂以手指作笔,皴擦点染,别样风骨,自题为“信峰戏墨”。画中的老猴,他笑称就是自己;老伴随手捡回家的花芽,亦成为画中有温度有意味的风景;手指画加拓印法的水墨实验晕染出不同于雕塑形态的雪豹,却延续了其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精神力;百猴图的长卷显现出对人类未来、生态环境、动物保护的最为质朴的思考与人文关怀;离世前最后一件雕塑作品,不再是孤独的行者或病弱的老猴,而是一对交颈依偎的天鹅。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据田信峰的家人所讲,他是个情感不外露的人,所以很多所思所想,都是母亲在各种速写本、笔记本甚至画稿背面的只言片语中了解的(可增加此类小故事的讲述,引发读者内心柔软共鸣)。他的创作思路受传统绘画应物象形的理念影响很深,根据材质本身的样貌稍加提炼雕琢,便有所成,很多保留了材料本身粗燥的肌理效果。在过去的四十年里,艺术家所有的作品都是一刀一斧实实在在打磨出来的,在现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这样一辈子的坚守特别稀有,我们非常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
雕塑作品是艺术家与世界连接的桥梁。雕塑家田信峰先生逝去之后,家人开始筹划老人在中央美院的个展,让田老师通过自己的雕塑作品再次感知这个世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不仅如此,他们还计划将田信峰老人的百幅作品集结成册,包括木雕、石雕、钢雕、石膏、绘画等,奉献给广大读者和雕塑艺术爱好者。
展览信息
展览日期: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至9月25日(星期日)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9:00-下午16:30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中央美术学院 教学展厅
开幕时间:2016年9月18日上午10点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