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乐耕2016年环境陶艺创作展暨城市空间环境陶艺高层研讨会在京举办
0条评论 2016-10-10 14:01:3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
朱乐耕与他创作的壁画《生命之绽放》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主办的“城市空间环境陶艺高层研讨会——以朱乐耕2016年环境陶艺创作为例”,于2016年10月6日下午15:00在北京798艺术区隆重召开。

研讨会在当代著名陶艺家朱乐耕2016年最新的环境陶艺作品展览的现场,以“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艺术功能性需求”“陶瓷材料实现艺术功能性方向上的优越性”等核心议题展览高层学术研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张守智,中国批评家协会秘书长贾方舟,中国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方李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峰,清华大学建筑物理实验室主任、教授燕翔,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地下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祝文君,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傅祎等文化、科技、艺术界知名艺术家、学者、评论家,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将齐聚北京798艺术区。“城市空间环境陶艺高层研讨会——以朱乐耕2016年环境陶艺创作为例”将以一场高端文化、艺术、科技跨界学术峰会的影响,成为了京城当日的全城热点。

\
研讨会现场

\
惠风和畅浦东机场2号航站楼

当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型的同时,城市功能也在整体转型,这一转型的特点就是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了文化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旅游中心等,在这样转型的过程中,城市的建筑与空间的内部结构及功能,包括城市的景观构造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纵观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更多的是钢筋水泥与车水马龙交织起的各色菱角充斥着人们的视角与感官,所以如何将当代艺术植入城市空间,让城市空间更具人性化、人文化、社会情景化发展,成为了城市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或者说,是时代发展的群体精神需求,开始呼唤美、呼唤艺术、呼唤生命,呼唤于城市、于生活注入生命律动的美的艺术,这便是朱乐耕环境陶艺作品诞生的基础。

\
流金岁月910x450cm天津圣瑞吉酒店

当代陶艺家朱乐耕,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2013年“中华艺文奖”得主。朱乐耕以“瓷”为材质,开创了具有中国本土原创性的当代陶艺作品,在国际陶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韩国和日本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而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陶艺家,朱乐耕曾在中国、新加坡、香港、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及地区举办当代陶艺个展,并多次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阿佛雷德大学、肯塔基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弘益大学等国家知名大学讲学。而近年来其环境陶艺作品,如坐落于韩国首尔麦粒音乐厅、圣心医院、济州岛肯星顿酒店,上海浦东机场,天津瑞吉酒店等地的大型环境陶艺装置壁画等作品,开始被国际艺术界广泛关注与推崇,许多作品甚至已经成为所在国家城市的重要人文景观,这无疑也让朱乐耕环境陶艺作品成为了“将当代艺术植入城市空间”重要案例。

\
涅槃(国家博物馆)

所以说朱乐耕的环境陶艺作品,不仅仅是全新意义上的城市环境空间公共艺术,而是针对“时代发展背景下,城市进程对艺术的社会功能性要求”这一课题深度探索。在满足时代审美需求的同时,朱乐耕的环境陶艺作品作出了跨学科的探索来满足城市空间的功能性需求,如“如何以陶瓷材料来实现减少空间内回声和噪音的声学效果问题”等等,是标准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而进一步推动城市文明发展”的产物。所以朱乐耕环境陶艺不但在艺术上完成了“当代艺术本土化”的探索与建设,更是充分利用了陶瓷材料在实现艺术功能性上的优越性,在环境陶艺如何满足城市化进程对艺术功能性需要的方向上,作出了卓越的探索与贡献。

\
中国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补充材料:部分参展作品简介

1.《云聚》

中国人之所以普遍对传统文化中象征着“自然”的“云”,有着天然的人文语境的亲和感,恰恰反映的是中西方艺术审美观与哲学思想的核心迥异之一。相对于西方艺术审美观注重“刹那间的永恒”而言,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则对“生命的涌动”更情有独钟。所以代表着自然、循环、流动的“云”,便有了生命、汇聚、孕育等意义的引伸,进而以气而聚,以道而循,孕水而生万物,结气而诞循环。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精髓所在。而朱乐耕环境陶艺作品《云聚》,正是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创作材料之一——陶瓷,为现代城市空间重新谱写的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生命之歌。所以在《云聚》里,传统静止的陶瓷材料却在宏大的城市空间内得以祥云飞腾、气韵流转,土火之功由此得以聚气成云,天地人和得以周而复始,在这一刻成为了闻得见、触得着的生生不息。艺术家以无与伦比的艺术想象力,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当代艺术的状貌创造性地架设于现代城市庞大空间之中,进而赋予了钢筋水泥交织的城市文明,全新的生命涌动之心。在《云聚》结成的城市艺术空间里,人们不再是简单的行色匆匆的聚来散去,而是象征着生命流动不息地聚集与循回——云聚人集、回环复始,云孕物生,生生不息。这便不是简单地为当代城市空间添设艺术的光彩,而是为现代城市文明注入生命的灵魂。

作为艺术家朱乐耕全新的大型环境陶艺作品,《云聚》不仅在艺术上完成了当代艺术本土化内涵的建设,更在实现环境空间公共艺术的功能性上,作出了跨学科的探索。《云聚》是为某地铁站而量身定制的环境陶艺作品,在材料设置与使用上创新地实现了减少回声和噪音的声学效果,是代表着城市文明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科学结合艺术”的跨学科艺术作品。

\
生命之光(局部)

2.《生命之河流》

作为万物之源泉、生命之根本,“水”所容纳的气质与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哲学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人观念,以及“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的生息规法。所以“上善若水”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对生命本身繁衍生息、流转回环的崇尚与敬仰,这也正是纵观东方艺术发展史,大部分中国艺术造就更注重表现“生命的流动”这一主题的原因。尤其是在视觉艺术领域内,相对于西方艺术对“线条”于空间内位置的精准要求,中国艺术更注重“线条”于空间中的自由律动,进而用以表现生机的流淌、生命的涌动。从书法到绘画,从雕塑到建筑,这种对线条的生命力的刻画贯穿了中国艺术发展脉络的始终。而这种生命的线条,正是对水最自然的延伸与领悟,也是中国文化精义中,最为精妙的部分。

当时代的进程跨入城市轨迹,钢筋水泥与车水马龙交织起来的各色菱角,开始充斥人们的视角与感官,城市在这样沉寂甚至死板的线条中越发的机械与苍白,于是时代的精神需求开始呼唤美、呼唤艺术、呼唤生命,或者说,呼唤于城市、于生活注入生命律动的美的艺术,这便是朱乐耕环境陶艺作品《生命之河流》诞生的社会需求基础。

朱乐耕以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创作材料陶瓷为纸笔,重新为现代城市空间作画出生命律动的线条。在传统艺术中静止的陶瓷材料,在《生命之河流》里被幻化成了无数自由律动的陶瓷线条,而无数线条组成了无数自由盛开陶瓷花朵,而无数花朵簇拥而成一条自由流淌的陶瓷河流,或者说,回归为了生命线条,于是“大道至简、衍化至繁,上善若水、生生不息”,被这样涌动而永恒的形式架设于城市空间之内,为城市、为生活,注入了生命律动之美。

\
生命之绽放局部

朱乐耕的环境陶艺作品,不仅仅是全新意义上的城市环境空间公共艺术,而是针对“时代发展对艺术的社会功能性要求”这一课题深度探索。在满足时代审美需求的同时,朱乐耕的环境陶艺作品还要考虑到城市空间的功能性需求,如减少回声和噪音的声学效果,也就是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而进一步推动城市文明发展”的产物。

编辑:隋萌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