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朋友 | 第三季“引力波”席卷今日美术馆
0条评论
2016-10-15 20:39:18 来源:99艺术网
2016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第三波“引力波——找朋友2016”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1层进行展出,作为今日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之一,该项目已经成功进入第三年。项目发起人之一高鹏和参展艺术家韩小焓、贾宏龙、璐小花、苏日娜、岳艳娜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高鹏、韩小焓、苏日娜、岳艳娜、贾宏龙、主持人(右起)

今日美术馆馆长 高鹏致辞
找朋友项目是由今日美术馆组织,由高鹏和吴洪亮发起的一个项目。它邀请艺术家针对美术馆闲置甚至废弃空间进行艺术改造,挑战了策展人机制。
本次“引力波”找朋友第三波的作品向观众展示的是艺术家通过影像,雕塑,音乐和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找寻自我的过程。面对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艺术家具有不同的应对态度。就像不同粒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产生的引力波就在我们周围的空间蔓延开来。
本次找朋友的艺术家由第二期的艺术家倾情推荐,这也是“找朋友”的初衷之一,在整个项目中,每一个被推荐者也将成为推荐者,依次接龙,完成一次角色互换。“橱窗本是非展览区域,经由艺术家和橱窗管家的想象,借由装置,戏剧等方式,将空间演变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感性空间。艺术家将现实场景进行改造,重构,设定情节或者讲述故事。从空间角度介入的体制批判,从“展厅”到“橱窗”到“无处不橱窗”。找朋友项目是艺术介入生活一个很好的范例,是现有策展机制的反思,也是为艺术创作争取更多自由空间的努力和尝试。

韩小焓《乜(nie)》
韩小焓的《乜(nie)》是在探讨偶然、无意识的改变。他认为,在造型上这正是他所感兴趣的。有时—事物的改变会让其不安和恐惧,但“有时”也是新的开始。所以作品的名字定为《乜(nie)》。

苏日娜《有码》
苏日娜的《有码》是艺术家在看到现代社会二维码的普及后产生的想法,这种由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图形除了表示文字数值信息外,融入了信息获取,网站跳转,广告推送,手机支付,等各种功能逐渐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链接线上线下的关键入口,是桥接了现实与虚拟的工具。
作品将使这类虚拟的图像实体化拆解,分割成若干个可触摸拼接的积木方块,使原有的虚拟图像具象化,作为艺术化的商品展示。因为二维码的唯一性,让其具有收藏售卖的价值。观众通过手机扫描验证其真实内容产生有效的互动。希望这种尝试性的试验能保存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一隅。


岳艳娜《归一》
岳艳娜的《归一》属于“去形式”“去观念”的创作。当观众靠近时会发现在白色平静的画面中有一个白色凸出的形体,在慢慢划来,又匆匆划去,在画面的内部有一股无形的力向外涌,这个力在画布的背面不停地书写着“一”字,却没有留下笔迹。你欲看清它,它却在你不经意间悄悄的溜走。这个力的形打破了画布的二维空间,将二维推至三维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一动一静使整个平静的白色画面在有形与无形、实相与虚相之间转换,绘制着一行行无痕之书。作品以极其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断透出一种虚无与无为的意念。

贾宏龙绘画、音乐、舞蹈作品《找寻》
贾宏龙在谈及本次的作品《找寻》时说道,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找寻的过程,不管是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是梦想,亦或是寻找自己的伴侣,朋友等等。都离不开找寻的状态,然而在这个状态之下我们又会经历彷徨,迷茫,无助,自我推翻或一些快乐,同时在人类肆无忌惮的欲望的趋势之下,在找寻的过程当中已经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不和谐因素,看似兴盛繁华的景象却隐藏着危机,包括人内心畸形的危机与资源枯竭的危机等等,所以我觉得人在寻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时刻照镜子反思,寻找自我真正将何去何从!然而这次选择了用静态的画面,氛围的声音,以及动态的舞者三种艺术形式三位一体以及灯光的配合的方式来传达一个统一的思维,意给观众更完整的视听体验与对作品的完整感受!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画者与声音工作者很喜欢的一种传达方式。
关于找朋友传统
2014年“找朋友”初启动便采取了艺术家推荐艺术家的方式,策展人放弃了对艺术家的选择权。机构和策展人化身为发起人,成为了项目的观察者。
2015年“找朋友”放弃了美术馆展厅,选择了美术馆朝街的橱窗,从象征机构权利的“白盒子”到非常规展览空间“橱窗”,反而激发了年轻艺术家们创作的兴趣。
2016年的“引力波”是由年轻团队和艺术家们一起聊出展览。它区别于一般展览组织方式,并不是由机构或策展人提出概念,艺术家再对号入座。艺术家提出了与艺术圈之外的朋友合作的期望,因此今年引入了一条戏剧线,而返场艺术家则是延续了“何处不橱窗”的方式,两条新线从纵横的方向上来促进交流和对话。
关于2016年度主题:“引力波”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认为是时空弯曲的一种效应。项目将“引力”比喻为艺术家们之间不可控的“艺术引力”,邀请戏剧小组与艺术家共同参与,让青年艺术家们在一定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试图碰撞出不一样的“艺术火花”。如展览项目所言,“引力波”因为两个有质量的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能够穿透那些电磁波不能穿透的地方。当“戏剧星”与“艺术星”相互影响产生的引力波,将不会再被星际介质(展览空间的边界)所遮挡,向宇宙深处传播。而站在蓝色星球上的观测者,又能够接收什么由引力波携带有趣信息呢?抱着如此观念,活动方开始尝试做这样一场实验……

高鹏、韩小焓、苏日娜、岳艳娜、贾宏龙、主持人(右起)

今日美术馆馆长 高鹏致辞
找朋友项目是由今日美术馆组织,由高鹏和吴洪亮发起的一个项目。它邀请艺术家针对美术馆闲置甚至废弃空间进行艺术改造,挑战了策展人机制。
本次“引力波”找朋友第三波的作品向观众展示的是艺术家通过影像,雕塑,音乐和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找寻自我的过程。面对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艺术家具有不同的应对态度。就像不同粒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产生的引力波就在我们周围的空间蔓延开来。

本次找朋友的艺术家由第二期的艺术家倾情推荐,这也是“找朋友”的初衷之一,在整个项目中,每一个被推荐者也将成为推荐者,依次接龙,完成一次角色互换。“橱窗本是非展览区域,经由艺术家和橱窗管家的想象,借由装置,戏剧等方式,将空间演变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感性空间。艺术家将现实场景进行改造,重构,设定情节或者讲述故事。从空间角度介入的体制批判,从“展厅”到“橱窗”到“无处不橱窗”。找朋友项目是艺术介入生活一个很好的范例,是现有策展机制的反思,也是为艺术创作争取更多自由空间的努力和尝试。

韩小焓《乜(nie)》
韩小焓的《乜(nie)》是在探讨偶然、无意识的改变。他认为,在造型上这正是他所感兴趣的。有时—事物的改变会让其不安和恐惧,但“有时”也是新的开始。所以作品的名字定为《乜(nie)》。

苏日娜《有码》
苏日娜的《有码》是艺术家在看到现代社会二维码的普及后产生的想法,这种由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图形除了表示文字数值信息外,融入了信息获取,网站跳转,广告推送,手机支付,等各种功能逐渐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链接线上线下的关键入口,是桥接了现实与虚拟的工具。
作品将使这类虚拟的图像实体化拆解,分割成若干个可触摸拼接的积木方块,使原有的虚拟图像具象化,作为艺术化的商品展示。因为二维码的唯一性,让其具有收藏售卖的价值。观众通过手机扫描验证其真实内容产生有效的互动。希望这种尝试性的试验能保存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一隅。


岳艳娜《归一》
岳艳娜的《归一》属于“去形式”“去观念”的创作。当观众靠近时会发现在白色平静的画面中有一个白色凸出的形体,在慢慢划来,又匆匆划去,在画面的内部有一股无形的力向外涌,这个力在画布的背面不停地书写着“一”字,却没有留下笔迹。你欲看清它,它却在你不经意间悄悄的溜走。这个力的形打破了画布的二维空间,将二维推至三维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一动一静使整个平静的白色画面在有形与无形、实相与虚相之间转换,绘制着一行行无痕之书。作品以极其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断透出一种虚无与无为的意念。

贾宏龙绘画、音乐、舞蹈作品《找寻》
贾宏龙在谈及本次的作品《找寻》时说道,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找寻的过程,不管是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是梦想,亦或是寻找自己的伴侣,朋友等等。都离不开找寻的状态,然而在这个状态之下我们又会经历彷徨,迷茫,无助,自我推翻或一些快乐,同时在人类肆无忌惮的欲望的趋势之下,在找寻的过程当中已经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不和谐因素,看似兴盛繁华的景象却隐藏着危机,包括人内心畸形的危机与资源枯竭的危机等等,所以我觉得人在寻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时刻照镜子反思,寻找自我真正将何去何从!然而这次选择了用静态的画面,氛围的声音,以及动态的舞者三种艺术形式三位一体以及灯光的配合的方式来传达一个统一的思维,意给观众更完整的视听体验与对作品的完整感受!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画者与声音工作者很喜欢的一种传达方式。
关于找朋友传统
2014年“找朋友”初启动便采取了艺术家推荐艺术家的方式,策展人放弃了对艺术家的选择权。机构和策展人化身为发起人,成为了项目的观察者。
2015年“找朋友”放弃了美术馆展厅,选择了美术馆朝街的橱窗,从象征机构权利的“白盒子”到非常规展览空间“橱窗”,反而激发了年轻艺术家们创作的兴趣。
2016年的“引力波”是由年轻团队和艺术家们一起聊出展览。它区别于一般展览组织方式,并不是由机构或策展人提出概念,艺术家再对号入座。艺术家提出了与艺术圈之外的朋友合作的期望,因此今年引入了一条戏剧线,而返场艺术家则是延续了“何处不橱窗”的方式,两条新线从纵横的方向上来促进交流和对话。
关于2016年度主题:“引力波”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认为是时空弯曲的一种效应。项目将“引力”比喻为艺术家们之间不可控的“艺术引力”,邀请戏剧小组与艺术家共同参与,让青年艺术家们在一定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试图碰撞出不一样的“艺术火花”。如展览项目所言,“引力波”因为两个有质量的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能够穿透那些电磁波不能穿透的地方。当“戏剧星”与“艺术星”相互影响产生的引力波,将不会再被星际介质(展览空间的边界)所遮挡,向宇宙深处传播。而站在蓝色星球上的观测者,又能够接收什么由引力波携带有趣信息呢?抱着如此观念,活动方开始尝试做这样一场实验……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