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作品市场分析 | 从失忆与记忆中走过的艺术家
0条评论 2016-10-19 16:02:32 来源:99艺术网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画廊、以及私人收藏。他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画廊、以及私人收藏。他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6年3月,张晓刚作品《大家庭:同志120号》在纽约苏富比以97.72万美元(790.21万人民币)成交;2011年4月,张晓刚作品《生生息息之爱(三联作)》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拍出了7906万港元(6656.85万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当时艺术家个人拍卖记录, 同时创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2014年4月,张晓刚《血缘:大家庭3号》以9420万港元(7441.80万人民币)成交,再次刷新了艺术家个人的拍卖纪录。从默默无闻到天价艺术家,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一个焦点人物,他的艺术历程也是中国一代当代艺术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栗宪庭评价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缩影式”的艺术家。

2014年,张晓刚《血缘:大家庭3号》在香港苏富比以9420万港元拍卖成交。图片:来源于sotheby’s
2014年,张晓刚《血缘:大家庭3号》在香港苏富比以9420万港元拍卖成交。图片:来源于sotheby’s

\
在2006年至2016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经历了三次高峰三次低谷,张晓刚作品市场走势基本与其保持一致,甚至还要优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整体表现。尤其是在2013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并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张晓刚作品仍保持上升的势头。(数据样本包括:保利上海、保利香港、北京保利、北京诚轩、北京翰海、北京华辰、北京匡时、北京荣宝、崇源国际、朵云轩、菲利浦斯、华艺国际、香港佳士得、景薰楼、伦敦佳士得、伦敦蘇富比、羅芙奧、南京经典、纽约佳士得、纽约蘇富比、日本伊斯特、荣宝斋(上海)、上海道明、上海东方、上海泓盛、上海明轩、上海天衡、首尔拍卖、苏富比(北京)、西泠拍卖、香港蘇富比、亚洲联合、中诚国际、中国嘉德、邦瀚斯。来源于雅昌艺术网,下同。)

在经过多年的市场成长,有人从市场角度出发把张晓刚比作是“中国安迪·沃霍尔”一样的艺术明星,我们也可从各种数据、指数中看到张晓刚作品良好的市场表现。在artnet制作的2011-2015年间全球最贵在世艺术家榜单中,张晓刚赫然排在第13位。早在90年代初期,张晓刚就开始被市场关注,当时香港汉雅轩是张晓刚的伯乐。张晓刚被推向西方,并受到国际艺术市场的关注,其画的价格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也节节攀升,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市场上的一个标杆。香港汉雅轩同时是在中国艺术市场初期收藏张晓刚作品最多的机构之一。

2003到2010年,张晓刚记忆中那是他人生最浮夸的一段生活。2006年春,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同志120号》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97万 美元,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个“百万纪录”。两年后,“大家庭”系列的《血缘:大家庭3号》和《血缘:大家庭2号》分别在两大拍卖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的香 港拍卖中创下4200万和2642万港元的成交纪录。因为成了“最贵的艺术家”,张晓刚的名字也就从艺术界进入了媒体的关注中心。
2003到2010年,张晓刚记忆中那是他人生最浮夸的一段生活。2006年春,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同志120号》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97万 美元,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个“百万纪录”。两年后,“大家庭”系列的《血缘:大家庭3号》和《血缘:大家庭2号》分别在两大拍卖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的香 港拍卖中创下4200万和2642万港元的成交纪录。因为成了“最贵的艺术家”,张晓刚的名字也就从艺术界进入了媒体的关注中心。

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清洗了一部分投机者,到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当代艺术领域也进入深层次的调整期,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年增长率达24%,位列全球第一,张晓刚艺术市场走势与当时整个当代艺术市场相吻合。
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清洗了一部分投机者,到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当代艺术领域也进入深层次的调整期,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年增长率达24%,位列全球第一,张晓刚艺术市场走势与当时整个当代艺术市场相吻合。

在西方艺术市场的成功提升了张晓刚在中国艺术市场上的价值,2008年张晓刚的作品转身回到香港,经过西方市场“加持”后市场行情在这一年到达了一个小高峰,全年成交额超2亿元。到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体量位列全球第一,张晓刚作品也同样水涨船高,在张晓刚作品拍卖top10中有4件是2011年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秋拍,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一些争议较大、作品风格过于符号化的作品成为市场无效投资,流拍严重,张晓刚作品随着大趋势变化也同样受到较大冲击。

\
张晓刚作品重复上拍记录

在市场深度调整的今天,对比传统拍卖大项,去泡沫后的当代艺术市场缩水严重,而张晓刚作品在艺术市场也回到了2006年前的水平。但是值得重视的几项数据是:在近年张晓刚的拍品中出现重要作品的比重较小;当年上拍的重要作品也极难见到;上拍数量也大幅减少;上拍成交的价格也在估价范围之内;2014年,张晓刚的重复上拍作品《血缘:大家庭3号》以9420万港元拍卖成交,这些反映出藏家更理性、惜售,张晓刚作品本身并没有因为市场变化而产生明显浮动,而且其创作出的重要作品市场仍然坚挺。相对于某些二线、三线艺术家来说,在艺术市场的表现会更加惨淡,这就是艺术市场的“马太效应”,让市场两极分化,所以收藏投资者需要清楚的是,在越来越成熟的市场上,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本身比艺术家在市场上获得的光环更加重要,这也是市场数据和指数所不能体现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受到市场冷落的艺术家更容易投入到艺术创作本身上,创作出更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对未来市场的回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这就需要收藏投资者更要重视艺术专业水平的提升,不至于在艺术市场上被掮客左右。

张晓刚 1998年作 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晓刚 1998年作 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艺术市场发展的一切,张晓刚本人在接受在纽约时报采访(2014年)提到,“从2006年《大家庭:同志120号》在纽约苏富比以97.72万美元成交开始,艺术市场就像一个锅开了以后,你扔一个东西进去,就会激起很大的热浪。慢慢就越来越开,越来越滚,疯狂到最后他已经麻木了。”他对于高价态度比较警惕,张晓刚不知道它后面会带来什么。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样,走到一个极端的时候,肯定是往下跌。我希望不要发生在我身上,我还是求稳比较好,但这个我控制不了。你唯一能控制的还是你在工作时你能把握的东西。这是张晓刚对待艺术市场的一个态度,而这份平和的心态以及对艺术的专注才是他能够跻身中国当代艺术家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
张晓刚艺术作品拍卖前10中有8件是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

艺术家本人及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是决定作品价值的内在因素。从市场数据来看,《大家庭》系列作品无疑是艺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作品,无论从作品的重复上拍数量还是成交总额上来说都比其他系列作品占比多,而这一系列作品也奠定其艺术史地位的重要作品。

\

\

谈起作品时,创作历程是不可避谈的。张晓刚的艺术生涯有四个阶段:学习期(1977-1982年)、探索期(1982-1993年)、成熟期(1993-2008年)、转型期(2008年至今)。“学习期”作品是在四川美术学院的上学时期完成的,张晓刚尝试寻找自己的创作语言,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期后,年轻的张晓刚不满于当时中国美术界继承苏联社会现实主义的主流创作路线,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方向,成为对美术界的一场现代主义启蒙,《生生息息》、《天安门》等受市场欢迎的作品在探索阶段产生,这一时期的作品同成熟期的作品一样颇受市场关注,《大家庭》系列、《失忆与记忆》、《同志》系列在拍场都是创作“百万作品”的大件,这些系列的作品让张晓刚在国内当代艺术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转型期的作品加入了更多过去的集体主义元素,如“绿墙”、“红梅”这些我们共同的记忆元素,这一时期的作品出现在市场上的作品并不多。

图为张晓刚作品《生生息息之爱》(1988年作)这张作品是张晓刚创作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张早期作品,基于作品的稀少性和重要性,再加上目前整个良好的经济环境,造成这张创新纪录的张晓刚的诞生。对于创作,张晓刚有自己的套路,自称
图为张晓刚作品《生生息息之爱》(1988年作)这张作品是张晓刚创作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张早期作品,基于作品的稀少性和重要性,再加上目前整个良好的经济环境,造成这张创新纪录的张晓刚的诞生。对于创作,张晓刚有自己的套路,自称"内心独白式艺术家",喜欢反思和内省,在对他的各种采访报道中多多少少的提到了他很喜欢写日记,也有很多感悟,会思考很多:"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要学画画?动力在哪里?我觉得首先肯定是喜欢画画,完全是一种比较痴迷的状态。"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庭》系列属张晓刚成熟期(1993-2008年)的作品,从1993年开始,以方力钧、岳敏君等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崛起,而张晓刚也从自称的“彼岸时期”正式走出,个人风格由其内在的表达、情感的再现转向更加社会化的符号性语言结构,《大家庭》系列的创作奠定其艺术史地位,他创作的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主义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自1994年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在“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上大获成功之后,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该系列作品成为了张晓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说《大家庭》系列无论从艺术市场的角度还是艺术史的角度上来说都是张晓刚作品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价值的系列作品。

在“成熟期”,张晓刚摒弃表现主义,在画布上自觉地寻找一张代表中国人的面孔。从个人走向民族,从对个人存在的迷思,走向对民族历史的凝视,展现了艺术家离开早期表现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自省式风格,成为张晓刚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并成为他日后创作反复出现的母题。《血缘:大家庭》则是他早期成熟风格的一批巅峰之作。《血缘:大家庭一号》就深刻地标志着张晓刚《血缘》系列已成面成熟,并走向市场。在这幅画像中,一个原来是知识分子的工人父亲哺育着他忧郁的儿子和女儿;这两个孩子胸前都戴着有毛主席头像的徽章,图像间张晓刚惯用的黄色和红色,与整体的灰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整幅作品充斥了一种历史的压迫感。张晓刚含蓄地传达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状态,以及政治社会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和情感,触及了深层次的心理和精神深度,正如张晓刚所言:“我重复了一个又一个标准化的「美丽」面孔;他们表面上平静如水,但内里却充满各式各样的情结。”
在“成熟期”,张晓刚摒弃表现主义,在画布上自觉地寻找一张代表中国人的面孔。从个人走向民族,从对个人存在的迷思,走向对民族历史的凝视,展现了艺术家离开早期表现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自省式风格,成为张晓刚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并成为他日后创作反复出现的母题。《血缘:大家庭》则是他早期成熟风格的一批巅峰之作。《血缘:大家庭一号》就深刻地标志着张晓刚《血缘》系列已成面成熟,并走向市场。在这幅画像中,一个原来是知识分子的工人父亲哺育着他忧郁的儿子和女儿;这两个孩子胸前都戴着有毛主席头像的徽章,图像间张晓刚惯用的黄色和红色,与整体的灰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整幅作品充斥了一种历史的压迫感。张晓刚含蓄地传达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状态,以及政治社会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和情感,触及了深层次的心理和精神深度,正如张晓刚所言:“我重复了一个又一个标准化的「美丽」面孔;他们表面上平静如水,但内里却充满各式各样的情结。”

\

\

结语:艺术市场的趣味和风向是复杂多变的,张晓刚作为享有国际美誉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经历了艺术市场从兴起到疯狂再到调整的境况,艺术家本人的心态和作品价值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日臻成熟,正如张晓刚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所说,“市场像一面照妖镜一样,这几年照出了很多妖魔鬼怪。它给我不断的提醒,让我更相信艺术本身。”对收藏投资者来说,更不要太过迷恋市场行情,应该多了解艺术家本人的艺术经历及其艺术作品的学术评价,多参观展览,多与艺术家和画廊主接触。艺术市场常常会把艺术家包装成艺术明星,而张晓刚本人则喜欢成为“卡夫卡式的艺术家”,而不是 “中国安迪·沃霍尔”。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