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物象有大智慧——一场属于杨丙亮的“欢乐颂”
0条评论
2016-10-21 09:10:17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在杨丙亮的画中,从动物体系的大象、金鱼、燕子到昆虫体系的蚂蚱、螳螂、蜻蜓,生存着一个个小物象。而在这些小物像中,又存在着一个个拼接图像:草木、山川、田园乃至城市背景与风物。这些拼接图像时而变异、时而突破活体图像以外,以一种“细菌”的生命状态,游离在画作之间。对于画作间那一个个小物象,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不管我以什么题材作画,都离不开一个小的物象,小物象有大智慧”。






据陈默所言,杨丙亮有着与他的年龄相称的艺术人生,和充满时代感的个性表情。其艺术创作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盛世繁华(2009—2011)。在微观世界凿开通道切入图像迷宫,拥挤、混沌、迷乱、窒息,构成微生物军团;第二阶段:本色悠然(2012—2014)。这一时期的作品,走过一段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熟化沉淀的过程。第三阶段:风雅颂歌(2015—2016)。这一阶段的作品,由技术的精致,到精神的饱满,再到自如的释放,演绎着动感与激情交织的生命乐章。







而在批评家王林眼中,杨丙亮近年作品,会感动于他对童真的执着。不仅是难忘的记忆,而且是另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杨丙亮有过不幸的童年,其父英年早逝,他从小和母亲生活在田间地头。然而,上帝是公平的。正是这样长期和自然景物相处,开启了他儿时心灵世界的另一扇天窗,就像法国作者法布尔写作《昆虫记》一样,杨丙亮得以随时随地仔细观察蛰虫飞禽,体会到许多微小生命的欣喜与脆弱,还有记忆对于生活并生成期望的作用。这种人生体验恐怕是其他同龄人难以获得的,以至后来杨丙亮走上艺术道路如此顺畅,除了个人天分之外,或许还有天意的眷顾罢。

展览开幕式后,皮道坚、冀少峰、杨卫、白茜、蓝庆伟、丁奋起、崔付利等人以杨丙亮的绘画开展了一场学术讨论会

皮道坚:看了杨丙亮儿时自序的文章和作品,我非常的感动!我觉得他应该说是80后艺术家里一个非常有才气的艺术家,并且他的作品和个人经历结合了起来。他的作品给人印象一开始好像都是表面上司空见惯的题材,但图象和画面构成却非常新奇。他把宏观和微观,自然人文和科技,以及现代社会的景观结合在一起,包容量很大,他用了一种混搭的手法,你看整个画面,感觉是画的自然,但是实际上里面它有很多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人文的感受,这些都融入了他的绘画里面。

《聚散童年2》200×160cm 布面油画 2010

《暮夜精灵-神山》 60×80cm 布面油画 2012

《歌者》 100×120cm 布面油画 2015
而现实社会给他的种种感受,我觉得他并没有逃避。为什么这样说?我看的很仔细,看了他的画里面有一些小的途径、小人、标语这些,它不是简单的花鸟,不是宋人花鸟小品那样的绘画。在这一点上来说,觉得杨丙亮的作品是把人性、社会、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属性,和自然本性关联了起来,找到了一种很深刻很内在这样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是杨丙亮的创作给我个人的一个启示或者说是一个提示。

冀少峰:在杨丙亮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个青年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自性表达,看到了如今支离破碎的世界已改变了我们很多的认知。杨丙亮的作品里有一种对抗性的,这种对抗性就是和师辈之间的对抗。在他的作品中,已没有了他老师辈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家国情怀等大时代的东西,而是以微叙事去表达自己的“小时代”。

《痕 No.8》综合材料 30×40cm 2016

《痕 No.13》综合材料 30×40cm 2016
在他的作品中人画的非常小——自然的伟大,人的渺小。在伟大的自然面前,我们怎样建构一个合理化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自然相和谐而不是相对抗?在策展厅里有一个纸片写了“变异”,这和我们当今的社会极其相似,我们今天出现变的东西太多了,这恰恰是他对这种变化的思考:在跟自然相处过程中,如何寻找到一种合理化模式?所以我用一个再造自然,他的这个自然是他自己再造的,他的一种幻想,他的一种梦想。

《2012钓鱼岛日记》90×150cm 布面油画 2012

《存在 No.1》 110×200cm 布面油画 2016
杨卫:从杨丙亮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专注、投入,甚至带有很虔诚、真挚情感的表达。这种东西带有一种准宗教意义的东西。而杨丙亮作品中细碎的图象跟主体图象的结合的部分,我认为还有很宽的路可以走。比如在大象的鼻子上画了各种山水或者图腾、人物等,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还有很大的可能性。
编辑:孙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