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unrise, 1872. Oil on canvas.
说起「印象派」,大家脑海中都会想起莫奈(Claude Monet)那幅跨越时代的《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究竟什么是「印象派」?这个派别究竟有何特质?「印象」这个词语从何说起?这当中实在是大有故事。
带领国家艺术风气的学院
印象派出现于19世纪中期至下期,在当时的法国绝不是主流画风,而是受到各方批评、并颇具争议性的新派艺术。那时候的法国艺术,以由国家牵头的艺术学院为首。
艺术学院早于16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以往年轻艺术家若想修习艺术,都会按照传统规矩跟随个别的师傅成为学徒,但这就容易造成艺术家接受不一致、不正规的艺术教育,特别是有关美学、历史、艺术理论等等的研究。
学院成立的原意,就是希望艺术家不论在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都可接受统一的教育,以补充传统拜师学艺的不足。学院在欧洲渐渐盛行,最后更由私立营运演变至国家营运,让学院带领一个国家的艺术风气。
Francois-Auguste Biard, Four O’Clock at the Salon, Salon of 1847. Oil on canvas.
沙龙艺术展
为艺术教育奠定了标准和基础后,艺术学院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为毕业生筹谋出路,建立他们的知名度。自18世纪初开始,学院每年(或每两年)就会举办沙龙艺术展(Salon),如同为学生举行毕业展。一个艺术家往后的事业,就是直接取决於这个艺术展。
1725年,法国政府在巴黎罗浮宫首次举行沙龙。展览用尽场地的每一寸位置,铺天盖地展示所有艺术品,最高峰期间甚至展出三千多幅作品。由於当时并无公开大型的商业市场作艺术品交易,沙龙自然成为让公众认识新晋艺术家的重要门路。
Gabriel Jacques de Saint-Aubin, The Salon of 1767. Watercolour and gouache.
沙龙不是商业市场,不会容许有买卖进行,因此整个展览不会列明作品的价钱,但会在艺术品下提供该作者的联络资料,让公众可私下拜访该艺术家的工作室。
沙龙既是公众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更是当代顶尖艺术的象徵,担当着带领一代艺术标准的重要使命,因此艺术家不但希望可以籍此维生,更重要让其作品可以得到认同,成为顶尖艺术的一分子。
是否所有作品都能在沙龙参展?绝非如此。学院垄断了沙龙的审核委员会,而该委员会对艺术品的审批有极度严格的要求,基本上一个艺术家的前程凶吉,就是取决於这个审核委员会!
一连六个星期的全城盛事
然而,委员会只是第一关,即使排除万难打入了沙龙展,还得公开接受各方尖锐的评头品足。艺术评论自18世纪中期已广为公众阅读,到了19世纪,只要是具一定地位的报章或刊物,都总会预留一个专栏给一年一度的沙龙艺术展。
艺术家因评论而成名,而艺评人也因深刻的评论与作品一样流芳百世。沙龙艺术展一连六个星期,种种舆论在街头巷尾、报章杂志之间回响不绝,是当时的城中热话。
然而总有些作品,可以超越这六个星期的寿命,甚至即使没有出现过在沙龙,也得以在这个花枝招展的艺术展中一枝独秀、流芳百世。
被拒绝参展的沙龙
说到这里,若以为跨时代的印象派在沙龙中大获好评的话,可就大错特错。自1860年起,有数十位师承艺术学院的年轻艺术家向审核委员会提交作品,希望可以在沙龙展中大展拳脚。
这批艺术家的作品新意盎然,却被委员会一一拒绝参展。1863年,为显示委员会是公平公正,拿破仑三世破天荒地举办了「被拒绝参展的沙龙」(Salon des Refusés),将所有当年被委员会拒绝参展沙龙的作品一一公开,一切美丑功过,由大众评说。
不出所料,此艺术展比正式的沙龙吸引更多观众入场!但与此同时,这批作品却招来各方的嘲讽与狠批,当中尤以马奈(édouard Manet)的《草原上的午餐》(Luncheon on the Grass)最为「惊吓」,而马奈,就是这批年轻艺术家最为仰慕的「领袖」。这一下的打击,就如巴掌般狠狠搧在这班年轻人的脸上……
Édouard Manet, 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 Oil on canvas.
接下来的几年,这批艺术家的作品一一被沙龙委员会打回头。直到最后,眼见沙龙无望,这批年轻人一於放弃沙龙,毅然组织小众艺术展,以艺术先锋自居!
一个只有数十人参加的小众艺术展、一班被遗弃的艺术家、一批无人问津的作品,揭开了一个新派画风流芳百世的序幕。
参考书籍:
Chu, Petra ten-Doesschate.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an Art.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6.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