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呈个展亮相今日美术馆 “现成品的二度绘画”呈现批判精神
0条评论
2016-11-05 21:24:22 来源:99艺术网
2016年11月4日,“现成品的二度绘画性——余秋呈个展”于北京今日美术馆2号馆1层圆满开幕。余秋呈的艺术创作,不再是以绘画为主,而是在具有图像化痕迹的废纸板上从事“二度”创作。严格的意义上,他的“绘画”是一种绘画性的二度创作,或者现成品的二度绘画性,即以废纸板上的偶发图像为主体,在此基础上,使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成为一种边界开放的装置绘画或现成物绘画。

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装置绘画属于后现代主义的形式范畴。德国1970年代的表现主义画家基弗创作了大量的装置绘画,即在画布上悬挂铁丝团、军舰和鱼雷模型等,在绘画的主体形式的基础上,整体上使绘画延伸出了传统边界,成为一种附加装置形式的绘画。余秋呈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装置化的绘画处理,比如,将不同的现成图像的纸板断片,予以各种叠加组合;对纸片做撕裂等破坏性处理,让其达到某种“残破”的贫穷美学;将纸片与铁丝网架、大糖果装置结合在一起。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手法,余秋呈不仅吸收了装置绘画的形式,甚至还将抽象艺术与波普艺术的形式结合起来,比如,抽象画面的左下方出现一组波普风格的女性嘴唇;三支红玫瑰悬挂于抽象画的上端;

艺术家余秋呈致辞

艺术家尚扬致辞

艺术批评家朱其致辞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致辞
除了装置绘画,以及抽象框架中引入波普元素的后现代方式,余秋呈一个重要的艺术观念是源于约翰·凯奇的“偶发艺术”。凯奇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偶发艺术,他还用掷骰子的随机方式挑选编号的鹅卵石,拿羽毛笔沿着鹅卵石的外沿画圈,众多的圈构成绘画的图像,是为通过随机的偶发原则来决定哪一块模石。凯奇的“偶发性”在于图形产生的随机规则,但这套图形的随机规则本身是观念的,其具体操作则是“偶发的”。
与凯奇不同,余秋呈的工厂车间里那些纸板上的图像,一开始并未处在“艺术”的意识框架中,它本身就是偶发的图像。因而,一开始,纸板上的图形不是“绘画”,重要的是这些不是“绘画”的偶发图像,被看作一种“绘画性”。确切的说,它们是一种“仿绘画性”。这种“绘画性的仿像”,连同其作为载体的纸板,被当作一种整一的材料,与其它的材料一起进行修改性的重组。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在余秋呈的作品中,在“视觉现成品”上进行手绘,实际上所占的比重很小。创作的主要工作是寻找各种作为现成品的“视觉部件”,有些被看作是一种绘画性的图像,有些被作一种色调“残片”,有些则被砍一种直接的结构形式。这样的话,整个创作过程,第一阶段呈现为各种“视觉现成品”从非艺术的偶发成品到艺术元素的转换,这个转换的决定环节则是创作者的“视界”或眼光,即作者将这些非艺术品看作某种艺术品的“元件”。
这一从废弃物中挑选创作元件的视界,实际上是一个“绘画性”的视界。尽管相当可观数目的作品属于装置绘画,构成这些装置绘画的部件有三分之二是现成品,但余秋呈总体上并未将这些视觉现成品看作立体的物品,而是一概看作“绘画性”,比如一块黄色的塑料片,被看作一块黄色调,一个铁丝网框被看作一件作品的结构形式。作为非平面的物品,事实上,它们在余秋呈的眼中均被看作一幅平面绘画上的图像,或色调或图像结构,即那些作为创作材料的现成物,都是以绘画的眼光来观看的。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如果说,纸板上现成图像的添加性手绘,各种装置绘画的形式,包括以铁丝网或塑料片遮挡,空心格有机玻璃片与图像性的纸板的叠加,在纸板上撕纸,在画上吊装盛物的皮马夹袋,以及抽象艺术与波普艺术的结合,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在1970年代的各种装置绘画、偶发艺术中都曾有过,但使用将铁丝网框作为一种作品的结构形式,绘画好似被封闭在一个铁丝扁笼内,这一方式是余秋呈的独创形式。
更为重要的是将色调的精神化,使绘画性整体上倾向于一种“诗意的抽象”。余秋呈的装置绘画尝试按照一种东方主义的视野来选择及调整纸板上的图像和色调,这使中西绘画在视觉上的边界趋于模糊。事实上,塔皮埃斯等人在战后的反形式主义的诗意抽象,越来越打破绘画性的中西差别,或许区别只在于媒材的特质,比如油画及硬物材料的“阳性”语言。

展览现场
在绘画模式上,余秋呈是以绘画视界看待一种“视觉现成物”。更有意思的是,艺术的生产方式是一种“二度加工”,即作为加工业的工厂体系生产了偶发的现成视觉材料,作为个人作者,余秋呈在工厂这一它者生产的“一度加工物”之上,再进行“二度加工”。这一方式倒是像一个中国南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隐喻,这个体系未曾想自己创造了一种前艺术形式,而作为工厂主的余秋呈又以艺术家的眼光予以重新的“美学加工”。
由此,加工业体系确实完成了转型,使作为高级时尚品生产中废弃的“剩余物”,被注入一种高级的前卫视界,使其转换为更高级的精神产品。
对话艺术家余秋呈
99艺术网:据说,您之前不是搞当代艺术创作的,是什么契机让您走上这条路的呢?
余秋呈:在这个时代,当你所做的事在解释这个社会的时候,都应该属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不是在家发泄自己小格局的情感,事物的本质并非就是你看到的,需要去走出来看看大千世界,有了这种想法,我便走上了这条路。
99艺术网:怎么解释展览题目中的“现成品的二度绘画”?
余秋呈:当我把这些工业生产的痕迹重新组合在一起时,便成就了这一批作品。而这批作品的背后隐喻了我对于某个事件,或者社会现象的看法。这就是“现成品的二度绘画”的涵义。
99艺术网:为什么会利用很多工厂中废料来创作呢?
余秋呈:我之前也一直在画画,我认为绘画表现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材料本身语言的表现是很重要的。还有工人在劳作过程中产生的痕迹比很多艺术大师的创作更能够让我感动,我也认为这是值得全社会去关注的,所以会选择这种材质去创作。
99艺术网:我发现您的创作主线秉持了一种对于社会的批判精神。
余秋呈:是这样的,有的作品中,我会用“牛皮”来比喻这些劳苦的工人,两字拆开来讲,“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奶,说的是他们甘于奉献;“皮”则是劳动者的象征,生命的象征。同样是劳动力,德国的工人工作一天的时间可以交换中国工人一个月的时间,这种类似的现象会使得我内心很不舒服,想要通过作品去表达。
99艺术网:对于绘画中的主观意识,您怎么看?
余秋呈:我并不希望加入人的主观意识,因为人的主观意识是很狭隘的,景观与大众参与创作出的作品力量更雄厚,它是一种日积月累形成的痕迹,超越了小我。
展览信息
现成品的二度绘画性——余秋呈个展
策 展 人:朱其
主办机构:今日美术馆
协办机构:成都一亩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武汉三上艺品有限公司
参展艺术家:余秋呈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4日-2016年11月20日
展览地点:2号馆1、2层

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手法,余秋呈不仅吸收了装置绘画的形式,甚至还将抽象艺术与波普艺术的形式结合起来,比如,抽象画面的左下方出现一组波普风格的女性嘴唇;三支红玫瑰悬挂于抽象画的上端;

艺术家余秋呈致辞

艺术家尚扬致辞

艺术批评家朱其致辞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致辞
除了装置绘画,以及抽象框架中引入波普元素的后现代方式,余秋呈一个重要的艺术观念是源于约翰·凯奇的“偶发艺术”。凯奇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偶发艺术,他还用掷骰子的随机方式挑选编号的鹅卵石,拿羽毛笔沿着鹅卵石的外沿画圈,众多的圈构成绘画的图像,是为通过随机的偶发原则来决定哪一块模石。凯奇的“偶发性”在于图形产生的随机规则,但这套图形的随机规则本身是观念的,其具体操作则是“偶发的”。
与凯奇不同,余秋呈的工厂车间里那些纸板上的图像,一开始并未处在“艺术”的意识框架中,它本身就是偶发的图像。因而,一开始,纸板上的图形不是“绘画”,重要的是这些不是“绘画”的偶发图像,被看作一种“绘画性”。确切的说,它们是一种“仿绘画性”。这种“绘画性的仿像”,连同其作为载体的纸板,被当作一种整一的材料,与其它的材料一起进行修改性的重组。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在余秋呈的作品中,在“视觉现成品”上进行手绘,实际上所占的比重很小。创作的主要工作是寻找各种作为现成品的“视觉部件”,有些被看作是一种绘画性的图像,有些被作一种色调“残片”,有些则被砍一种直接的结构形式。这样的话,整个创作过程,第一阶段呈现为各种“视觉现成品”从非艺术的偶发成品到艺术元素的转换,这个转换的决定环节则是创作者的“视界”或眼光,即作者将这些非艺术品看作某种艺术品的“元件”。
这一从废弃物中挑选创作元件的视界,实际上是一个“绘画性”的视界。尽管相当可观数目的作品属于装置绘画,构成这些装置绘画的部件有三分之二是现成品,但余秋呈总体上并未将这些视觉现成品看作立体的物品,而是一概看作“绘画性”,比如一块黄色的塑料片,被看作一块黄色调,一个铁丝网框被看作一件作品的结构形式。作为非平面的物品,事实上,它们在余秋呈的眼中均被看作一幅平面绘画上的图像,或色调或图像结构,即那些作为创作材料的现成物,都是以绘画的眼光来观看的。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如果说,纸板上现成图像的添加性手绘,各种装置绘画的形式,包括以铁丝网或塑料片遮挡,空心格有机玻璃片与图像性的纸板的叠加,在纸板上撕纸,在画上吊装盛物的皮马夹袋,以及抽象艺术与波普艺术的结合,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在1970年代的各种装置绘画、偶发艺术中都曾有过,但使用将铁丝网框作为一种作品的结构形式,绘画好似被封闭在一个铁丝扁笼内,这一方式是余秋呈的独创形式。
更为重要的是将色调的精神化,使绘画性整体上倾向于一种“诗意的抽象”。余秋呈的装置绘画尝试按照一种东方主义的视野来选择及调整纸板上的图像和色调,这使中西绘画在视觉上的边界趋于模糊。事实上,塔皮埃斯等人在战后的反形式主义的诗意抽象,越来越打破绘画性的中西差别,或许区别只在于媒材的特质,比如油画及硬物材料的“阳性”语言。

展览现场
在绘画模式上,余秋呈是以绘画视界看待一种“视觉现成物”。更有意思的是,艺术的生产方式是一种“二度加工”,即作为加工业的工厂体系生产了偶发的现成视觉材料,作为个人作者,余秋呈在工厂这一它者生产的“一度加工物”之上,再进行“二度加工”。这一方式倒是像一个中国南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隐喻,这个体系未曾想自己创造了一种前艺术形式,而作为工厂主的余秋呈又以艺术家的眼光予以重新的“美学加工”。
由此,加工业体系确实完成了转型,使作为高级时尚品生产中废弃的“剩余物”,被注入一种高级的前卫视界,使其转换为更高级的精神产品。
对话艺术家余秋呈
99艺术网:据说,您之前不是搞当代艺术创作的,是什么契机让您走上这条路的呢?
余秋呈:在这个时代,当你所做的事在解释这个社会的时候,都应该属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不是在家发泄自己小格局的情感,事物的本质并非就是你看到的,需要去走出来看看大千世界,有了这种想法,我便走上了这条路。
99艺术网:怎么解释展览题目中的“现成品的二度绘画”?
余秋呈:当我把这些工业生产的痕迹重新组合在一起时,便成就了这一批作品。而这批作品的背后隐喻了我对于某个事件,或者社会现象的看法。这就是“现成品的二度绘画”的涵义。
99艺术网:为什么会利用很多工厂中废料来创作呢?
余秋呈:我之前也一直在画画,我认为绘画表现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材料本身语言的表现是很重要的。还有工人在劳作过程中产生的痕迹比很多艺术大师的创作更能够让我感动,我也认为这是值得全社会去关注的,所以会选择这种材质去创作。
99艺术网:我发现您的创作主线秉持了一种对于社会的批判精神。
余秋呈:是这样的,有的作品中,我会用“牛皮”来比喻这些劳苦的工人,两字拆开来讲,“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奶,说的是他们甘于奉献;“皮”则是劳动者的象征,生命的象征。同样是劳动力,德国的工人工作一天的时间可以交换中国工人一个月的时间,这种类似的现象会使得我内心很不舒服,想要通过作品去表达。
99艺术网:对于绘画中的主观意识,您怎么看?
余秋呈:我并不希望加入人的主观意识,因为人的主观意识是很狭隘的,景观与大众参与创作出的作品力量更雄厚,它是一种日积月累形成的痕迹,超越了小我。
展览信息
现成品的二度绘画性——余秋呈个展
策 展 人:朱其
主办机构:今日美术馆
协办机构:成都一亩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武汉三上艺品有限公司
参展艺术家:余秋呈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4日-2016年11月20日
展览地点:2号馆1、2层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