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做”群展开幕:三年磨一剑下 重做的“技”和“艺”会是什么样的?
0条评论 2016-11-08 13:52: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6年11月7日,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共策划的中国当代艺术群展“今天重做”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策展人姜节泓与楠楠携手十九位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将三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艺术思考以当代艺术展览的形式呈现和汇报给公众。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于2014年就发起了这项策展研究计划,旨在从当代艺术出发,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这一问题,建立更高的着眼点:从文化脉络的继承上来展开独立的反思,从哲学意义上来警觉、揭示和关怀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文化困境。这些艺术性思考包括对于国家文化的发展策略,城市化的转换、社会环境,与教育体制建设所提出的批判性见解。在全球化的发展语境中,该研究计划鼓励艺术家与民间传统匠人展开对话。这次展览不仅仅在当代艺术实践中重新运用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更重要的是,其同时邀请公众去思考这些民间传统在眼下日常生活中的边缘角色甚至缺席状态,以呼唤文化断层另一端的传承与遗赠。

展览名称“今天重做” 中“重做”并非凭空而‘做’,首先必须扎根于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本源,出于传统而归于传统。“重做”不是为了否定传统;恰恰相反,“重做”是为了挽回业已流逝的,旨在通过对于本源的充分尊重和研究提出具有当代意义的批评态度,为传统达成一种有效保护、修复、延伸或是再造;并质疑正在泛滥的伪劣工艺,重新评估民间的创造性智慧及其在今天依然可以产生的文化价值。在这次艺术计划中,对传统的拯救不应该只是一次在当下的简单恢复和挪用,而更应是一种递进式的再生产。

策展人姜节泓表示,三年来,通过专题研讨、田野调查、及艺术家和传统文化传承人工作室走访等活动,该研究计划展开了一系列当代艺术家与学者的深度对话和探讨,不仅延伸了策展的维度也支持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而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今天重做”当代艺术展,则是基于三年扎实的学术研究而梳理出的成果,也是该研究项目最重要的阶段性总结和收尾。关于“技”和“艺”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他表示,“技”与“艺”在艺术创作中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大师同时也为大匠。“艺”指在艺术创作中的创造力,而“匠”是艺术作品的实现能力,两者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达到平衡。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艺术形式以他们自己的视觉创作来探讨和回应这样一个主题。在这个展览中,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互相交叠的实践思考和策略:“承师”,“借形”, “取材”,“传说”。

展览现场,左: 展望,石隐    右:展望,假山石,不锈钢,2007年
展览现场,左: 展望,石隐    右:展望,假山石,不锈钢,2007年

展望自1995年开始了不锈钢假山石的创作,意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阐释,表现城市工业化进程。《假山石No.123#》创作于2007年。经过了复制中国假山石的摸索实验,展望的假山石系列已经褪去和自然的联系,进而与现代都市的架构形成紧密地联系,反应都市生活方式的复杂和矛盾。不锈钢材质的太湖石,经过艺术家悉心的手工打磨在造型上与天然的太湖石无异,只是材质更加硬朗并且具有光泽,此时雕塑散发出来的气息已完全现代化,伫立于工业文明的大都市中,它不再坚守装点园林的职责,而是扮演与大众互动的环境参与者。

“承师”,即师先贤,师造化;“借形”,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挪用传统视觉形态,而是在假借的过程中重新思考其中的当代审美价值。“取材”,不仅是借鉴和取用传统材料,更是由这些材料及其衍生出的传统工艺所形成的新的视觉探索;“传说”,许多传统工艺的承袭并不依靠文本的记录而是通过一代代艺人的口口相传,必然有缺失和损耗,同时也有新一代人就当时语境的创造性解读和继承。

隋建国,时间的形状硝基漆、树脂漆、不锈钢条/30×30×70 cm/2006-2012
隋建国 时间的形状硝基漆、树脂漆、不锈钢条 30×30×70 cm 2006-2012

《时间的形状》始于隋建国50岁生日之际,代表着艺术家对雕塑创作的探索正式地迈向“时间”这一第四维度,这并非是一种巧合。对于隋建国而言,“雕塑”正是其自我确定过程中永恒的参照物,正因如此,雕塑的创作方法也必然会随着艺术家对生命思考的深入程度抵达“时间”这一最终极的命题。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选择了“持续”作为其最首要的原则,并以自己的生命长度作为标尺,为这件持续性作品设立了终点,以有限的“进行时”时态去对抗“永恒”,而作品本身即是其个体生命的象征之物。这件蓝色的油漆球日复一日地生长,在表面产生了艺术家未曾预计到的褶皱型肌理。这种皮肤一样自然的肌理有如神来之笔,仅利用材料自身的特性便将“时间流逝”这一抽象的体验直观地展现出来

邬一名,宣纸上手书系列作品,2016
邬一名 宣纸上手书系列作品 2016

艺术家认为没有比文字更体现人类文明的了。文字当然也是文化赖以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所以文化的影响、推广在有文字的历史上意义卓著。中国汉字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日文、韩文,包括泰国、越南等国家都挪用、借鉴了汉字形成了自己的文字。而近代中国的大量词组则是从日本传入,如:理论,哲学,卫生,政治,概念,原则,等等。也有相当大的部分从欧美而来,如:浪漫,幽默,逻辑,三明治等等。这个互相影响的过程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流、沟通并无意识显现文明强弱的过程。

那么今天我们输出到西方国家的文字是什么?艺术家例举了几个欧美日常使用直接来源于汉字的词,在传入欧美后,根据读音的变化再转为汉字,使用传统书法的再现,看看在文字下面暗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基石被其他人所认可。

邬一鸣 空夫 宣纸上手书 70×140cm 2016
邬一鸣 空夫 宣纸上手书 70×140cm 2016

汉语词汇“功夫”,传入欧美后的读音发生改变,艺术家根据读音的变化再转为汉字“空夫”

邵译农-九枝文,不锈钢、壁玺/尺寸可变/2011年
邵译农-九枝文,不锈钢、壁玺/尺寸可变/2011年

《九枝文》一件令人感动的作品,邵译农将作品对空间进行干预,甚至可以调节观看者心理的作品,这件作品以枝杈自然生长的态势,悬置于空间之中,制造出一种静谧、柔婉、灵动的空间气质,艺术家想传达的作品气质很容易击中观看者的内心,如同观看枯山水般的对人的心境达到神奇的力量,观赏者的哲学、文学、艺术修养,都会对观看作品的感受产生影响,其中的禅学意涵,运用隐喻和顿悟,对空与有、虚与实,作出心灵的观照。

倪有鱼,瀑布&暴布,布面综合材料,200×120cm 2016\瀑布,布面综合材料, 200×120cm, 2016
倪有鱼 瀑布&暴布 布面综合材料 200×120cm 2016\瀑布,布面综合材料 200×120cm  2016

自2009年起,因为偶然的机缘,艺术家开始尝试在画布上使用流水结合画笔的方法进行创作。以往绘画通常都是在做加法,而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通过使用各种水压及水量冲击画布,以反复叠加再反复消减的方式完成一张绘画,最终使得画面中构成一种混沌斑驳的质感和时间性。这一批绘画,也正是基于拉锯的时间性,在内容上围绕“虚构的展览”、“虚构的经典”以及“消失的历史”这一系列主题而展开。“瀑布&暴布”双联画正是这个系列的最新作品。历时两个半月,通过近2吨的水在画布上反复冲刷一个虚构的瀑布和一个无水的谷涧,可以理解为历史的表层和潜层。画面中拼贴的时间年表,是自古希腊以及春秋至近代的思想家哲学家的生卒年谱。每一个人都有一瞬间短暂的历史,而由他们共同构建出这一条奔涌的瀑布或是水面下潜藏的岩石。

在研究项目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国际网络学术研究计划“EverydayLegend: Reinventing Tradition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于2016年获得了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基金会——利华休姆(LeverhulmeTrust)的国际网络研究奖项。作为本项目的跨学科的延伸,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将携手中国美术学院、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of Groningen)和伦敦大学金匠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专家和学者一起合作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关工艺传统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将邀请当代艺术家和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人共同参与讨论。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研究团队将在上海、北京、杭州、格罗宁根、伦敦和伯明翰等地组织包括学者考察、工作坊、研讨会等活动,并建立专门的网站发布研究成果。这次项目的研究成果与报告将于2018年出版并在中国和英国发行。

郑国谷 心游素园之爱上杀手 白色大理石 38×480×450cm 2014
郑国谷 心游素园之爱上杀手 白色大理石 38×480×450cm 2014

装置作品《心游素园》把来自通俗文化的字句变成了石材的雕塑,成为供人游赏顿坐的“文字园林”。

\
史金淞 沁锋匣 金属,玻璃,机油 300 cm 2008-2016

聚集日常的杂件,锅碗瓢盆刀叉勺匙以及各种工具零件,还有包括桌椅板凳书籍杯盏和塑料制品在内的各类物品,通过不同的聚合凝结方式构成不同材质的混合粗坯,再运用锻打削磨等方法随形就势切割研磨出一个个独立纯粹的锋刃,或行云流水或气贯长虹,透过大小高低错落的单反玻璃涵匣,形成一组层峦叠嶂的迷幻“锋景”,机油沁钢锋花香染纸刃,漆封木锐蜜养瓷利……研磨平凡庸常的器物,凝炼高冷绵长的锋芒,滋润涵养,蓄锐藏匣,封而不闭……这应该就是艺术家对昆曲和园林理解的意识雕塑,并以此解剖自我意识的记忆成因,进而重新雕塑自我意识以面对迷幻的现实和未来处境。

刘建华,雾凇,瓷/197.5x10x12cm,2015
刘建华,雾凇,瓷 197.5x10x12cm 2015
刘建华,盈,瓷 68×68×3 cm 2016
刘建华 盈,瓷 68×68×3 cm 2016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2月7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相关知名学者就这一艺术计划展开讨论,同期还会举办多场相关讲座及工作坊。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