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弗在中国”巡展首站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0条评论
2016-11-20 11:29:26 来源:99艺术网
[1/1]
《共济的历史》 照片、拼贴画、涂有丙烯的纸片和纸板 121.5 x 88 cm 2002-2008年
《古代的女子》 纸上综合材料 140 x 94.5 cm 2004年
《星空陨落》照片、拼贴画、手工缝制的连衣裙 81 x 116 cm 1995年
《莉莉丝的女儿们》 综合材料:纺织物、干燥植物 286.1x141.5x10.1cm 2010 年
莉莉丝在红海》 纺织材料、土、钢框架 115 x 101 x 228 cm 1990年
《初始》 铅、木头、丙烯 280 x 570 cm 1985年
《荒芜的风景》 照片及综合材料 65 x 125 cm 1982年
《上帝、耶稣、真神》 油彩、乳化剂、丙烯、物品 280 x 380 cm 2011年
《死去的神们》系列之十四 摄影、水粉 80x100 cm 1980年
《我把印度的所有握在手中》(系列之一) 相纸上的综合材料 120 x 180 x 25 cm 2015年
2016年11月19日,“基弗在中国”北京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如期举行。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安塞姆·基弗艺术创作的大型展览,此次展出作品来自德国MAP收藏和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的藏品,包括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基弗创作的绘画、雕塑、装置、摄影作品共80余件,部分作品尺幅巨大,是基弗的代表性作品。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创始人、德国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主席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伯爵致辞
安塞姆·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风格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兴起在现代主义行将结束之际延续了欧洲长久以来的绘画传统,一度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关于绘画的回归的讨论。它以德国表现主义为基础,关注当下的历史和现实,推动绘画语言的革新,打破了美国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和抽象艺术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成为当时西方艺术的主要形态之一。
基弗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等,但每一种类型又都超越其本身的固有形态。他的作品无论从体量上还是主题上,都具有史诗般的特质。在其中,他直面德国历史中曾经的黑暗,挖掘隐藏在集体回忆中的禁忌,并将它们与日耳曼式的神话、宇宙观以及对信仰本质的深入思考交织在一起。他拥有同时把握强烈情感因素与严肃主题的非凡能力。他的艺术创作为欧洲艺术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基弗曾于1980年,与乔治·巴塞利玆一起,代表德国参加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
人们初次接触基弗的艺术,总会在瞬间被其强烈甚至是震撼的视觉效果紧紧抓住。他的作品中充满宏大、壮阔、凝重的空间场域,具有强大的视觉力量。除了尺幅庞大之外,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作品材料中对“物性”的借用、转换和表达。铅、钢铁、泥土、水泥、水、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柏油、塑料、树枝、干花、麦秆、纸片、照片等等,都参与到作品的建构之中。对此,基弗曾谈到,“我把绘画当作对材质的检验。”他又说,“我觉得在物质中存在着精神”“当我使用稻草或铅等物体时,我发现这些物体的精神,我提炼它们并展现它们”。
然而,基弗并不止步于“视觉”的魅力,而是借由它,将人们的眼光引向共同历史的深处,也引向个体记忆的深处。基弗说过:“我很了解历史,所以当我看到风景的时候,我不只看到的是纯粹的景色,还有战争和历史的痕迹。所以风景对我来说不是纯粹的风景。”他的作品探讨战争、民族、集体意识、文化、神话与传奇等等问题,他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去重新唤起人们对它们的反思,刺痛民族集体记忆的神经。曾有评论谈到,“他努力正视纳粹时期的恐怖及德国的历史、文化和神话,并且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助其复兴”。安塞姆·基弗是首位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的造型艺术家,这个旨在奖励全世界在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并致力于和平的人士的奖项的评委们一致认为,安塞姆·基弗是一位“迫使所在时代面对那令人不安的废墟般的、瞬间即逝的道德信息”的艺术家。
安塞姆•基弗与中国当代艺术渊源很深,远在“85’新潮”如火如荼并开始转入理性及批判性思考的时候,基弗就被介绍到中国。1990年代初,基弗已在中国艺术界受到普遍关注。而1992年,基弗本人来到中国,逗留了3个来月,从北京到西安,进入新疆,走到丝绸之路南线,最后辗转到巴基斯坦和印度。
此次展览由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及其美术馆,清华美术学院,艺铭东方文化传媒及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共同主办。除了作品的展示之外,此次展览还将开展研讨会、系列学术讲座、特别主题开放日等多种学术和公共教育活动,并出版展览画册和学术文论集。
[ 展览信息 ]
“基弗在中国”(巡展北京站)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9日—2017年1月8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三层A展厅和B展厅
总策展人: Prof. Dr. Beate Reifenscheid(德)
联合策展人:鲁晓波、王璜生、马跃、顾丞峰
学术指导:中央美术学院
德方主办机构:德国贝尔艺术中心
中方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美术学院、艺铭东方文化传媒、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
支持机构: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创始人、德国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主席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伯爵致辞
安塞姆·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风格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兴起在现代主义行将结束之际延续了欧洲长久以来的绘画传统,一度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关于绘画的回归的讨论。它以德国表现主义为基础,关注当下的历史和现实,推动绘画语言的革新,打破了美国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和抽象艺术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成为当时西方艺术的主要形态之一。
基弗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等,但每一种类型又都超越其本身的固有形态。他的作品无论从体量上还是主题上,都具有史诗般的特质。在其中,他直面德国历史中曾经的黑暗,挖掘隐藏在集体回忆中的禁忌,并将它们与日耳曼式的神话、宇宙观以及对信仰本质的深入思考交织在一起。他拥有同时把握强烈情感因素与严肃主题的非凡能力。他的艺术创作为欧洲艺术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基弗曾于1980年,与乔治·巴塞利玆一起,代表德国参加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
人们初次接触基弗的艺术,总会在瞬间被其强烈甚至是震撼的视觉效果紧紧抓住。他的作品中充满宏大、壮阔、凝重的空间场域,具有强大的视觉力量。除了尺幅庞大之外,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作品材料中对“物性”的借用、转换和表达。铅、钢铁、泥土、水泥、水、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柏油、塑料、树枝、干花、麦秆、纸片、照片等等,都参与到作品的建构之中。对此,基弗曾谈到,“我把绘画当作对材质的检验。”他又说,“我觉得在物质中存在着精神”“当我使用稻草或铅等物体时,我发现这些物体的精神,我提炼它们并展现它们”。
然而,基弗并不止步于“视觉”的魅力,而是借由它,将人们的眼光引向共同历史的深处,也引向个体记忆的深处。基弗说过:“我很了解历史,所以当我看到风景的时候,我不只看到的是纯粹的景色,还有战争和历史的痕迹。所以风景对我来说不是纯粹的风景。”他的作品探讨战争、民族、集体意识、文化、神话与传奇等等问题,他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去重新唤起人们对它们的反思,刺痛民族集体记忆的神经。曾有评论谈到,“他努力正视纳粹时期的恐怖及德国的历史、文化和神话,并且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助其复兴”。安塞姆·基弗是首位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的造型艺术家,这个旨在奖励全世界在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并致力于和平的人士的奖项的评委们一致认为,安塞姆·基弗是一位“迫使所在时代面对那令人不安的废墟般的、瞬间即逝的道德信息”的艺术家。
安塞姆•基弗与中国当代艺术渊源很深,远在“85’新潮”如火如荼并开始转入理性及批判性思考的时候,基弗就被介绍到中国。1990年代初,基弗已在中国艺术界受到普遍关注。而1992年,基弗本人来到中国,逗留了3个来月,从北京到西安,进入新疆,走到丝绸之路南线,最后辗转到巴基斯坦和印度。
此次展览由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及其美术馆,清华美术学院,艺铭东方文化传媒及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共同主办。除了作品的展示之外,此次展览还将开展研讨会、系列学术讲座、特别主题开放日等多种学术和公共教育活动,并出版展览画册和学术文论集。
[ 展览现场图 ]
[ 展览信息 ]
“基弗在中国”(巡展北京站)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9日—2017年1月8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三层A展厅和B展厅
总策展人: Prof. Dr. Beate Reifenscheid(德)
联合策展人:鲁晓波、王璜生、马跃、顾丞峰
学术指导:中央美术学院
德方主办机构:德国贝尔艺术中心
中方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美术学院、艺铭东方文化传媒、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
支持机构: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编辑:丁晓洁
延展阅读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