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成了帝毒,魔都成了霾都,蓝瘦,香菇。
但也真是有喜欢雾霾的人,
比如,莫奈
和一批印象派艺术家。
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英国伦敦的人口超过两百万,
每一家的生活都离不开煤。
与此同时,
大量有害气体、粉尘被排放到空气中。
于是出现了大规模的“雾”
1853年
《泰晤士报》写道
伦敦雾霾“将人类的咽喉变成病怏怏的烟囱”。
1921年
伦敦每立方英寸样本的空气中
含有34万煤烟颗粒。
在这之后
大雾逐渐成为表达城市生活病态的隐喻
带有末日审判的色彩
不少伦敦市民
选择在冬天前往其他城市
逃避这个每天想遇见末日一样的城市
有一批艺术家却偏偏爱上了伦敦的雾
莫奈就是其中之一
或许是因为雾气
是表现光与空气关系的最好介质,
印象派画家
都对雾都伦敦情有独钟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在1870年左右特地跑到伦敦看雾
如果哪天天气放晴
莫奈就会特别失望道:
“我所有的画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
再来感受下莫奈的画??
----------------------------------
伦 敦 国 会 大 厦 系 列
1877年,莫奈创作了《圣拉扎尔火车站》。火车头喷出大量浓烟,冲到车站的玻璃屋顶,空气中弥漫着橙色、蓝色和紫色的烟雾,机车与铁屋架都笼罩其中。莫奈忠实于直观的视觉经验,在19世纪末重污染的伦敦都可以看到。
--------------------------------
圣拉扎尔火车站系列
据专家分析
莫奈画中漫天的黄色大雾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
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
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
煤焦油是黑褐色的
煤焦油中的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
则形成了红色和蓝色。
法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左拉对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评价道:“你似乎可以听到蒸汽机火车在被火车站吞没时发出的轰鸣声;你也可以看到在巨大车库下翻滚的浓烟,这就是今日的绘画。”
----------------------
伦敦滑铁卢桥
---------------------------
法国卢昂大教堂
1889年秋天,当克劳德·莫奈到伦敦去看他的儿子米歇尔,伦敦城市建筑在雾与霾中隐隐绰绰的景象,令莫奈的兴趣重新燃起,要将这种特殊光效和色调的细微差别表现在画布上。这种大雾天的景象,给莫奈的绘画带来了非常重要的灵感。他把这种灵感与从雾中学到的手法,用到了之后的创作中,最重要的,是《睡莲》系列。
《睡莲池》1904
目测帝都,魔都地区将出现一批新印象派艺术家。呵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