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收到一封信,结果造就了一座国家美术馆
0条评论 2017-02-23 10:18:0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洋综(纽约)

20世纪初的华盛顿还有没一座国家级的美术馆。某日,某人,致信于当时美国总统“我想为美国华盛顿捐赠一座国家级的美术馆”……

华盛顿首府博物馆林立,其中闻名遐迩的美国国家美术馆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它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且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其中东西两馆藏品共多达4万多件,堪称美国本土最重量级的美术馆。该馆涵盖了欧洲中世纪、殖民时期以及近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各类珍品。

国家美术馆西馆外景,图片来源:李洋
国家美术馆西馆外景,图片来源:李洋

国家美术馆位于美国国会大厦西阶,国家大草坪的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夹角地带,由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组成。一座在西边,1937年建成开馆,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主要以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欧洲古典主义,印象派绘画收藏为主;一座在东边,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主要以现当代艺术品收藏为主。两座建筑共同组成了美国国家美术馆。

国家美术馆东馆外景,图片来源:李洋
国家美术馆东馆外景,图片来源:李洋

安德鲁·梅隆的国家美术馆情缘

华盛顿的第一个美术馆出现于1829年,是一家规模很小的私人藏画馆,并没有国家级的艺术收藏机构。早在1846年,美国国会就同意在首都华盛顿建立国家博物院并下设美术馆。进入20世纪,史密森博物馆接受的艺术品捐赠与日俱增,在首都华盛顿建造大规模国家美术馆的呼声愈来愈高。1920年,史密森博物馆成立了国家美术馆筹建委员会。然而资金筹募困难,建馆历程一波三折。最终给建造美国国家美术馆带来好运的是银行家安德鲁·威廉·梅隆(Andrew Willem Mellon,1855-1937)。

安德鲁·威廉·梅隆(Andrew Willem Mellon),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德鲁·威廉·梅隆(Andrew Willem Mellon),图片来源于网络

梅隆生于匹兹堡,父亲是当地一位企业家。生在富有家庭的梅隆大学毕业之时,离校投身家业,并随即在银行事务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他又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尤其爱好绘画。1921年至1932年,梅隆在华盛顿首府期间,担任前后3任总统手下的美国财政部长达11年之久。1927年,梅隆在一次谈话中对儿子保罗·梅隆(Paul Mellon)明确地表示,他希望有朝一日在华盛顿捐资建造一座美术馆,使美国人民在自己的首都看到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品。

《自画像》,梵高,1889年,图片来源:李洋
《自画像》,梵高,1889年,图片来源:李洋

在担任财政部长期间,随着自己收藏日丰,梅隆要捐资在首都建造国家美术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一方面是因为他每年的欧洲旅行,那里令人目眩的宏大美术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由此希望美国也有一个完全可以与欧洲相比的美术馆;另一方面,担任财政部长的梅隆经常接待英、法、意大利等国的欧洲宾客,当这些客人表示想看看美国的美术品收藏的时候,梅隆总是感到窘迫,常常以邀请他们参观自己的油画收藏来应付过去。然而,个人收藏和国家级美术馆毕竟是两回事。

《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保罗·塞尚,1890-1894年,图片来源:李洋
《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保罗·塞尚,1890-1894年,图片来源:李洋

1936年12月,80岁高龄的梅隆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表达了向国家捐建一座美术馆的愿望并建议该馆不以其个人名字命名,而使用“国家美术馆”名号,以便于其他收藏家的捐献行为。在美国政府和国会确定接受自己的捐赠之后,梅隆指定著名建筑家约翰·雷塞尔·波普(John Russell Pope)为国家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师。

遵照梅隆的意见,外墙使用田纳西州粉红色花岗石的国家美术馆在建筑面积上超过了当时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由于大量使用昂贵的大理石和花岗石,当这座美术馆竣工的时候,它成了世界上使用高级石料最多的国家美术馆。波普经过认真研究,在美术馆外形上采用古罗马式结构,中央穹顶较低而两翼较长,南北大门前树以高高的圆形立柱,使整个建筑显得气度恢宏,典雅不凡,既古典又简洁。

约翰·雷塞尔·波普为国家美术馆所做的设计外观初稿局部
约翰·雷塞尔·波普为国家美术馆所做的设计外观初稿局部

1937年3月17日晚,美国国家美术馆举行开馆仪式,罗斯福总统前来祝贺剪彩。梅隆的儿子保罗·梅隆(Paul Mellon,1907-1999)致辞说:“这座建筑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他们为之竭尽全力。现在,我们高兴地将它和我父亲的艺术收藏一起较交给您--总统先生,让它们永远服务于美国人民。”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安德鲁·威廉·梅隆那近乎于个人英雄主义情怀的艺术理想,通过家族两代人的努力,用尽毕生的精力和财富,在美国本土,成就了一座国家级美术馆。

保罗·梅隆(Paul Mellon,1907-1999),图片来源于网络
保罗·梅隆(Paul Mellon,1907-1999),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1年3月17日国家美术馆成立仪式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1年3月17日国家美术馆成立仪式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座建筑中西馆独具特色,总长240米,底层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从国家大草坪进入国家美术馆的南门,中央铜门高约9.14米,中央圆形大厅的直径约31米,由16根直径约1.52米、高约11米的墨绿色石柱支撑。柱料来自意大利,当年在当地加工成形后运抵华盛顿。古罗马式的中央大厅以大理石铺地,中央的喷水铜像是古希腊诸神中为众神传递信息并掌管商业和门路的神墨丘利。铜像造型为一个快乐的男孩,一足着地,另一足腾空,扬起右手食指指向天空。

春天里,水池的四周鲜花簇拥,芬芳四溢,清澈的水漫过坛顶自由洒落下来。由于周围是墨绿色石柱,游人往往会觉得中央圆厅略暗一些,然而两翼展厅光线充足,形成对比。两翼天花板是直达天庭的透明玻璃,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美术馆里的大多数展厅,自然光和人工光源是交替并用的。美术馆东西两翼中央又各有一个花木扶疏、喷泉淙淙的精致过庭,游人可以在这里休息。庭院里经常举行小型音乐会,为参观者增添各种美的享受。

国家美术馆西馆穹顶和中央圆厅,图片来源:李洋
国家美术馆西馆穹顶和中央圆厅,图片来源:李洋

国家美术馆西馆的东西两翼过庭,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家美术馆西馆的东西两翼过庭,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馆的馆藏至宝和作品欣赏

国家美术馆的馆藏通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传承,始终紧紧围绕艺术收藏的真谛:梳理文化发展史、对发展史进行阶段性划分、建立学术研究资料库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里承前启后的优秀代表作品做权威性价值定位。

《日本的桥》,莫奈,1899年,图片来源:李洋
《日本的桥》,莫奈,1899年,图片来源:李洋

《教皇的画像》,委拉斯贵支,1650年,图片来源:李洋
《教皇的画像》,委拉斯贵支,1650年,图片来源:李洋

从开馆即始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艺术品总量超过4万件,有达·芬奇的《班琪的肖像》、拉斐尔的《阿尔巴的圣母》、乔托的《圣母和她的孩子》、凡·爱克的《圣母领报图》,还有包括安吉利科修士、彼埃德罗·德拉·弗朗西斯卡、贝利尼、伦勃朗、马奈、莫奈等欧洲经典艺术大师的作品。美国著名画家斯图尔特的《华盛顿像》、萨维奇的《华盛顿一家》等名画也在陈列中熠熠生辉。

《拉奥孔》,格里科,1610年,图片来源:李洋
《拉奥孔》,格里科,1610年,图片来源:李洋

此外,美国著名画家科普利、伊肯斯、霍普等人的作品同样引人瞩目。在展览区,各展厅分为威尼斯及意大利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佛罗伦萨及意大利中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17-18世纪意大利绘画、西班牙绘画、佛兰芒和德国绘画、17-18世纪法国绘画、19世纪法国绘画、美国绘画、英国绘画等相对集中的主题。

国家美术馆西馆绘画展厅和雕塑展厅,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家美术馆西馆绘画展厅和雕塑展厅,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北美大陆唯一仅存的达·芬奇画作《班琪的肖像》可以说是国家美术馆西馆的镇馆之宝,于1967年以五百万美元重金收藏。这幅创作于1474年的画像中,人物班琪脸部呈现着瓷器般的光泽,衬托她的却是迷雾般的风景,朦胧柔和的背景氛围渲染,使人不得不对于画中人物的身份浮想联翩,是不是一位待嫁的准新娘呢?

《班琪的肖像》,达·芬奇,1474年,图片来源:李洋
《班琪的肖像》,达·芬奇,1474年,图片来源:李洋

1967年,观众蜂拥前往参观新收藏的《班琪的肖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7年,观众蜂拥前往参观新收藏的《班琪的肖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也在国家美术馆的大师行列当中。其于1510年创作《阿尔巴的圣母》描绘了圣经中的三位人物:圣母玛丽,耶稣和施洗者约翰。三者关注于一只细条十字架,解读到了其中的预言:耶稣将接受为众生受难的命运。这一庄严的主题通过金字塔型的画面和谐构图,积极生动地传达了出来。

《阿尔巴的圣母》,拉斐尔,1510年,图片来源:李洋
《阿尔巴的圣母》,拉斐尔,1510年,图片来源:李洋

意大利绘画大师乔托名作《圣母和她的孩子》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溯至公元1310年。宗教人物画作往往表达了作者最直接的宗教信仰和情感,虔诚而纯粹。它与当今世界的联系却是在700年后才被人们不断地体会到:画中的圣母手中怀抱的孩子一手抓着母亲的左食指,另一手顽皮地去触摸母亲手中的花朵,人性化地展现了普世情感和母与子之间的亲昵。乔托为佛罗伦萨绘画注入了自然主义情怀以及三维立体光影技法,影响了一个世纪之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启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辉煌篇章。

《圣母和她的孩子》,乔托,1310年,图片来源:李洋
《圣母和她的孩子》,乔托,1310年,图片来源:李洋

1648年的荷兰,伴随着与西班牙签署的明斯特和平条约,迎来了它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胜利。伦勃朗绘制的风景画《磨坊》正是完成于这一年。画中带风车的磨坊,高高地耸立于防洪堤上,彰显着新生的荷兰共和国对土地宣誓主权的骄傲自豪。

《磨坊》,伦勃朗,1648年,图片来自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官网
《磨坊》,伦勃朗,1648年,图片来自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官网

法国后印象派绘画大师图卢茨·劳德累克出生于没落贵族之家,身患残疾的他,在自由行动有限的生活境遇中,将所有的激情奔放融入了绘画实践。巴黎红磨坊的酒馆夜生活成为劳德里克画笔下的主题。

为了精准地描绘喜剧歌舞中的舞女,艺术家参与观察演出多达20次。完成于1896年的《玛塞尔·琳达在希尔佩里克跳波利乐舞(Marcelle Lender Dancing the Bolero in Chilpéric)》充分说明了艺术家对通俗剧场的痴迷,以至于他创作的相关海报,场景,和服饰等,都成为了经典。被称为“蒙马特之魂”的劳德累克,沿承了莫奈和毕撒罗的印象派画风,对日后毕加索的人物画风格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玛塞尔·琳达在希尔佩里克跳波利乐舞(Marcelle Lender Dancing the Bolero in Chilpéric)》,劳德累克,1896年,图片来源:李洋
《玛塞尔·琳达在希尔佩里克跳波利乐舞(Marcelle Lender Dancing the Bolero in Chilpéric)》,劳德累克,1896年,图片来源:李洋

(注:文章部分信息来源自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官网,由李洋综合编译。)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