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 来自哪里 去向何方
0条评论 2017-02-27 11:08:27 来源:每日新报 作者:回振岩

\

前不久,天津美院的一个毕业生牵着一头驴回到母校,这个行为既引起了网友的围观,也引发了人们对“行为艺术”的探讨。行为艺术从何而来?为什么看起来总是有些“怪诞”?中国的行为艺术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艺术本身不一定“审美”在体验中感知“生命美学”

在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知名艺术理论家郭雅希看来,这个牵驴的过程也可以算是行为艺术,在这个事件中,应该注意的是,这个学生全程没有带着电话、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他的意图在于倡导绿色旅游,取了“驴友”中的驴字,整个过程是他一种难得的生命体验,是在现代化社会一种“故意的”反向的体验,获得了很多当代人没有的感受,事件本身同时具有传播性,这让很多人通过他的行为间接地体验到他的感受,主题上也很有意义。郭雅希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不一定是审美模式,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方式。”

那么,行为艺术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呢?不同于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行为艺术强调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针对着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与其他常见的艺术不同,它并非是静止的被人们审美,而是体现出一种“生命美学”,让人在社会中体验到生命内在的极限、张力、美感、弹性,还有潜能。

就像玛丽娜·阿伯拉莫维奇的实验中,多么英俊的男士在她的眼中都无足轻重,最后当曾经合作创作的爱人出现并与她对视的时候,她哭了,这绝对是来自生命潜能的一种美学体验。在专家看来,行为艺术是一种通过人的自身生命与在场的环境、人、现实生活互动、与社会、时代、历史互动的表现方式。

行为艺术来自“达达主义”颠覆理性造就了“怪”

郭雅希认为,行为艺术有三种类型,第一是表演性质的艺术,即设计好场合进行表演。第二是身体艺术,用自身的身体表达,第三种是“偶发艺术”,根据不同场合,用适合的方式表达,即兴式的艺术。

行为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达达主义这个哲学渊源,因为行为艺术注重观念的表达。最早的“行为艺术家”是把发型剪成五角星的杜尚,他认为身体就是画布、画板、创作材料,在美术馆一次展示几个小时。后来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用女人的身体作为画笔,让她们在画布上自由“作画”。反向使用了这个观念,这都是较早的行为艺术。

达达主义是在“一战”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兴起的精神渊源就是认为“工业革命对人性的伤害”与“对理性的颠覆”,而资本主义价值观崇尚物质和理性,以至于当时这种思潮体现出对工业与理性的憎恨。所以,行为艺术以及与其一起产生的观念艺术,都体现出一种非理性。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们看到的行为艺术都体现出一种“怪”。

二战结束后,行为艺术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主流,在艺术体系中占有了重要地位。当时很多艺术家觉得平面绘画也没办法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女性主义也在其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此人出售”发问90年代禅意和温暖也成主题

行为艺术是一种与特定“环境”互动的语言。它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总是通过个人与他者、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的交流,形成一种既有预言性质又针对某种现象的批判。中国最早的行为艺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朱发东1994年的《此人出售,价格面议》是对即将到来的消费时代的某种人的预言和批判,揭示被金钱和权力绑架的丑态。

另外,艺术家宋东当时也做过带着禅意的行为艺术《哈气》,在冬季,他用哈气哈出一块冰,这是一场长达半个小时的表演,后来他在后海湖面哈出一个小坑,这个作品造就了“既有又无,既无又有”的体验,很有深意。

在美国“9·11事件”之后,艺术二人组“高氏兄弟”进行了体现人性温暖的创作,他们用“陌生人相互拥抱20分钟”的行为回击人性丑恶。过程中,人们从不好意思开始逐渐适应,在事后的采访中,开始拒绝的不少人都提出自己内心有渴望被拥抱和想拥抱陌生人的心愿。

华人世界有高质量“行为”用生命去表达观念

然而,行为艺术也有“质量高下”之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人们会不会因为这种行为而产生深层次的联想。事实上,行为艺术如今已经颇为司空见惯,已经是“任何人”都可以实施的艺术形式,节日里一些欧洲国家的广场上,经常有装成雕塑或者电影中的人被拍照或者合影,理论上说这些形式都可以算是行为艺术,但是他们更靠近街头艺术,没有过多的深意。

谈到质量很高的行为艺术,例如艺术家尹秀珍的“洗河”,她把被污染的河水冻成冰,内中很多垃圾,污浊不清,她则将这些肮脏的冰块放到一条清水河畔,在节假日和围观的孩子们一起在净水中冲洗这些“脏冰”。虽然行为本身看似没有意义,但是传播的环保理念却有重大意义。

华人世界中还有令世界震撼的行为艺术,台湾艺术家谢德庆在1978到1986年做了五个“一年”系列的行为艺术,第一个“一年笼子”中,他把自己放进一个不大的笼子里,在一年的时间里不与人交谈,不接收任何信息,挑战自己忍受的极限。从1980年到1981年,他另外一次“一年”艺术中,他坚持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一个小时打一次卡,不论日夜黑白,第三件作品是用一年的时间“露宿街头”,体验流浪汉无家可归的感受。第四个“一年”中他与另外一个艺术家用一根绳索困在了一起,共同生活。最后的一个“一年”是不接触艺术、远离艺术的一年的生活状态。

国内没有行为艺术投资人艺术家“单打独斗”是常态

郭雅希教授认为,行为艺术具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揭示人性的特征与自身问题,包括人的极限,第二个是真实反映自身深刻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他举例说,曾有一个叫做张环的艺术家,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在画家村生活环境的恶劣,他在身上涂满蜂蜜和垃圾物,行为地点在厕所里,他忍受着苍蝇的咬噬,污秽环境的痛苦,夸张并集中放大了这种体验。第三种则是针对文化殖民表现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一类的行为艺术多为表演性质,宋庄的王庆松用摆拍的模式抵抗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文化。

在如今,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加了行为艺术的触角,但在国内依旧“小众”。郭雅希说:“行为艺术在西方比较普及,在国内则比较冷门,行业内的人也少有关注。中国传统艺术意识对行为艺术并不支持。国外的行为艺术依靠艺术投资人,或者艺术基金,但在国内却很难有人愿意投资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也不可能申请到任何艺术基金。”

事实上,国内没有行为艺术的群体,也没有相关协会,曾经有两三次相关问题的讨论年会,如今也已经消失。如今国内的行为艺术依旧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