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形状,不简单的经验:罗伯特·莫里斯的多维度创作
0条评论 2017-03-15 11:31:26 来源:The News Lens 作者:李欣洁

\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正如同哥雅透过画作展现日常生活及政治场域若隐若现的暴力与荒谬,莫里斯对于20世纪以来人类制造的灾难与愚蠢,特别是美国政治所导致的悲剧与祸害,都在他的图画当中被象徵性地记录。

Robert Morris,《Untitled》,1967。
Robert Morris,《Untitled》,1967。

1967年,当人们走进美术馆看见眼前这个东西,或许他们脑中不约而同想的问题首先是:“这是雕塑?还是绘画?是固着不变的作品?还是会逐渐位移的物件?”接着,可能有些人小心翼翼地凑近观察,更多人则是默默地离场,但无论如何,从艺术史的结果论来说,这个被悬挂在墙上任其自然垂坠,宛如变形虫的作品,不仅颠覆绘画媒材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提供雕塑崭新的展示形态。

创作此件作品的美国艺术家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是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视为极简主义(Minimalism)最初的倡议者,同时也是美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地景艺术(Land Art)与过程艺术(Process Art)等重要阶段的先锋人物。莫里斯多数的创作与书写都在探究艺术的偶然、即逝与无常,然而他的创作起点,却与雕塑没有太大关系。

莫里斯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从小喜爱涂鸦画漫画,长大後进入旧金山艺术学院磨练绘画技巧。他在学生时代受到指导老师克莱福特.斯蒂尔(Clyfford Still)与艺术家杰克森.波拉克(Jackson Pollock)影响,倾心于相对抽象的绘画形式,也一直以绘画作为其创作的主要媒材:无论是在地板上滴画,或者悬吊在鹰架上涂色,多样的实验培养了莫里斯对绘画过程的兴趣。

Robert Morris,《Box with the Sound of Its Own Making》,1961。
Robert Morris,《Box with the Sound of Its Own Making》,1961。

当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绘画成品与创作过程之间存在着断裂关系,莫里斯便毫不留恋地抛弃了绘画,转而赴纽约学习雕塑。那是1958年,艺术新闻(artnews)才刚将他评为美国最杰出的年轻绘画家。莫里斯的第一件雕塑作品《Box with the Sound of Its Own Making》 (1961)是由木制立方体以及制作立方体时产生的音效录音档所构成。此件作品不仅呈现了物件本身,更将物件与过程合而为一,这为莫里斯带来绘画创作不曾有过的满足感,他也因此开始将创作转向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及其与观者身体和其他深层概念之间的微妙关系。

莫里斯于1963年毕业那年在纽约举办首次个展,当时获致的展览评价并不正面,但莫里斯早已从既有的艺术框架中挣脱:他与後现代编舞家西蒙.佛提(Simone Forti)的婚姻,使他开始透过举办工作坊进一步探索艺术的即兴成分。1964年他与以身体剧场为名的舞蹈家卡罗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合作编舞的经验,更影响莫里斯对雕塑的思考,他的作品至此之後更加强调延续性与律动感,也着重观者所扮演的角色,一系列具代表性的极简主义雕塑也由此而生。

Robert Morris,《Untitled (L-Beams)》,1965。
Robert Morris,《Untitled (L-Beams)》,1965。

《Untitled (L-Beams)》(1965)屏除过去雕塑强调的艺术家手感和让观者分心的具体讯息,由三个完全相同,唯独摆置方式相异的L形物件所组成:其中一件躺卧在侧,另一件坐落于两端,第三件则伫立于前。这些形体的配置结构,让观者因着所处位置,错以为它们的尺寸与形状有所不同;这些巨大的几何物件,没有固定形状质地,也不存在具体表现内容,观者只能纯粹就其规模大小以及摆置方式进行观看,而艺术家也透过每次展出的微调配置,让观众意识到不同角度与情境所带来的感知差异:“简单的形状,不等同于简单的经验”,这是莫里斯对此创作阶段的总结,也成为当时极简主义的思想核心。

Robert Morris,《Untitled》,1967。
Robert Morris,《Untitled》,1967。

才华洋溢的莫里斯也是一位思路清晰的作家与理论家,他在1966年于艺术论坛Artforum发表了重要着作《雕塑记事》(Notes on Sculpture),将长久以来的实验与创作过程梳理成文字,归结极简主义作品的核心在于经验(experiencial based),他反对人们将艺术品视为独立而自主存在的物件,转而强调作品与观者之间关系,并透过容易理解的简易多面体,传达感知脉络与情境的重要性。莫里斯随後也引介更多临时与随机的元素到他的创作过程:《Untitled》(1967)便由剪成条状而没有固定形体,随意散置在地板上的毡织物所组成。

Robert Morris,《Blind Time Series (Grief) 》,2009。
Robert Morris,《Blind Time Series (Grief) 》,2009。

Robert Morris,《Steam》,1967。
Robert Morris,《Steam》,1967。

日常的媒材与摆放方式,以及其随空间而改变的状态,使得艺术作品的物质性变得微不足道,也再次颠覆大家认为极简主义雕塑都是物件取向(object-typed)的看法;而莫里斯同年的另一件作品《蒸气》(Steam, 1967),更是透过石头以及随即消逝的蒸气组合,作为反形式(anti-forme)与过程艺术的证物,此件作品也被视为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景艺术作品。1969年,莫里斯的创作计画《Continuous Project Altered Daily》(1969)将艺术的短暂无常推向极致:他将建筑工地发现的无用物件陆续捡拾组合于展览空间,而後在展期间日复一日渐次剔除,直到最後只剩下一片残骸与尘土。

晚期的莫里斯并没有停止探索艺术的可能性,自1970年开始,他持续透过崭新的媒材实验,表达他艺术的哲学观。1973年他开始执行的观念形图画创作《Blind Time Series》,艺术家将双手浸泡在混浊着油水与石磨的液体中,并依照事先设定的规则蒙眼作画;他也邀请天生失明的素人女性按他订出的规则绘制图画,并且将这段任务性的行为艺术,以宛如交响乐篇章的形式写成详实的文字记录。许多人或以为莫里斯是形而上的艺术创作者,但事实上,观念的琢磨并没有让他自外于现实社会之外,横跨三十余年的《Blind Time Series》最终便以他对美国911事件後所施以的各种反恐政策为主轴,划出一幅幅抽象的战争剧场,显示艺术家对政治社会事件的深刻批判,也透漏他从未间断童年时期首先引领他进入艺术世界的古老媒材-图画(Drawings)。

Robert Morris,《Untitled》,铅笔、模造,1988。
Robert Morris,《Untitled》,铅笔、模造,1988。

自从1958年弃绝油彩创作後,图画除了成为莫里斯观念艺术的表达媒介,也成为他厘清美学困扰的思路途径:图画让他得意发挥与身俱来的绘画天分,但又无需顺从绘画史的学术脉络。对莫里斯而言,图画是他创作雕塑时的笔记与练习,也是他对世界与生命的情绪抒发。莫里斯的图画灵感多来自考古学与哲学,也来自达文西,塞尚与波拉克。但总的而言,他受到哥雅(Goya)影响是最大的:正如同哥雅透过画作展现日常生活及政治场域若隐若现的暴力与荒谬,莫里斯对于20世纪以来人类制造的灾难与愚蠢,特别是美国政治所导致的悲剧与祸害,都在他的图画当中被象徵性地记录。

这些图画所显现的私密与个人特质,是莫里斯极简的立体作品中无法传达的部分,我们几乎可以从那些浓淡轻重与笔触痕迹,以及时而粗犷、时而细致的轮廓线条,想像这位艺术家窝在桌上专注梳整心思的模样;他让我们更加直接地体会到,艺术家如何在艺术场域不断进行颠覆之余,仍不失其初心,每日回家,透过最简单的笔画与纸张,思考更多超越平面维度与艺术观念的生命议题。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