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
两个月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又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等11位代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助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称,我国现有各类博物馆4500余座。自2008年推进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目前已有2000余座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让广大民众从中受益。
但比之成年观众,国内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成效十分有限,青少年进博物馆年均0.15人次,与发达国家学生年均入馆2、3次相比,差距巨大,且这可怜的0.15次也往往是走马观花般的“参观”。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社会呼声十分强烈,但一直无法落地。
《建议》提及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文化与教育部门体制鸿沟横亘,学校长期面临应试教育和学生安全的压力;博物馆展示教育手段显得单一与刻板,文教两家协作机制缺乏衔接互动,仅凭博物馆自身与学校个体开展一些零敲碎打的合作,造成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闲置,乃至浪费。
为此,《建议》呼吁多年来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难题的破解已是刻不容缓、且时机成熟。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细化,更需要教育与文化部门的通力合作与破难创新。
因此,《建议》认为,首先要强化共识,落实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这些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文化部门的协调沟通,尽早出台实施意见,编制细化方案。其次要强化指导,切实推进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协同作战。博物馆、纪念馆要挖掘梳理、活化利用馆藏资源,主动与教师共同制订并实施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博物馆教育计划与课程。
此外,还应优化调整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精准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具体来说,则是要求文物主管部门对已实行近十年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进行盘整,对照两办文件要求,加强对各级各类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的评估,将衔接学校教育课程、开发针对性的青少年教育体验项目纳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的重要考核指标。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