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坚持,一面艺术 | 丁乙:重复的力量
0条评论 2017-03-28 10:21:32 来源: YT新媒体 

1980年代末,在上海的一间小画室里,有一个人每天在画布上重复画着十字,画了30年都没有终止。他是时间的英雄——丁乙,30年,他从一个玩具厂工人,变成中国抽象绘画先驱。

丁乙
丁乙

1962年,丁乙生于在上海,他的父亲是商店经理,母亲是幼儿园教师,家里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我喜欢上画画可能与早期六十年代的宣传画有关系。我们家对面有一家电影院,每一部电影的海报都由专业人员绘制。这就像是一个展示的地方。电影院门口还有一个广场,有一块大的铁皮宣传画架,每半年或一年换一次,属于大工程。我一看到有画家来就会跑过去看半天或一天。这些画家一般都是专业机构派来的,穿着蓝色的长衫,沾满颜料,这个就是当初我对艺术家的概念。”

丁乙在工作室
丁乙在工作室

丁乙,1980年高中毕业,19岁的丁乙被上海工艺美校录取,接触西方现代设计与艺术。他刚开始画画时比较主流,像陈逸飞,直到1982年,丁乙在余友涵那看到法国风景画家莫里斯·郁特里罗的画册,一直想借,却不敢开口。“老师说行啊,那就借给你一个晚上,于是我一晚上没睡觉,临摹了三四幅。”丁乙说自己对现代主义绘画技巧的掌握,就是从郁特里罗入门的。

1982年是丁乙的第一个转折点。在“波士顿博物馆美国名画原作展”里,他第一次见到美国抽象艺术作品的原作。“毕加索的个展、赵无极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抽象作品展,对我们当时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无凝是一种刺激,它激发了我们想要寻找和探索新绘画的热情和好奇心。”

 1983在政肃路工作室
 1983在政肃路工作室

丁乙开始抛弃莫里斯·郁特里罗的影响,专心画抽象。但他的命运似乎并不顺利。1983年丁乙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被分配到一家玩具厂做设计。他不喜欢这份工作,白天上班,晚上画画。八十年代的艺术单纯,没有框架,也没有人管,处在教育体系的边缘。但同时又与诗歌、摇滚等一起形成了一股“前卫文化”。

1985年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丁乙、汪谷青、艾得无等决定办次画展!他们的老师余友涵也特别支持。三月,余友涵、丁乙、秦一峰、汪谷青、艾得无、冯良鸿在复旦大学学生俱乐部办了一次联展,展出了从八十年代初到八五年的部分作品,名为“现代绘画——六人联展”,是抽象画作。虽然展览只持续了四天,观众却达一万人——这是自上海解放以来所前所未见的。

这次展览给在玩具厂上班的丁乙带来莫大的信心,一边在玩具厂上班一边画画的日子持续三年后,1986年,丁乙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这成为丁乙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丁乙 十示 1991-3 布面丙烯 140x180 cm
丁乙 十示 1991-3 布面丙烯 140x180 cm

1986年丁乙的画室条件很差,租金只要15元,他自己题了“索居”两个字:他当时每根线条都是用丁字尺和鸭嘴笔画出,再把颜料填进去。一不小心,丁字尺歪了就会破坏画面。丁乙当时是最刻苦的艺术家。他很穷,也很孤独,因为并没有多少人理解他要“从塞尚的起点重新走一下”的雄心。他几乎天天晚上都在画画。”

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85新潮”让年轻的艺术家们心潮澎湃,许多人通过艺术宣泄着心中的苦楚。而丁乙,却决定要走一条理性的道路,做一个严谨的艺术家,他的画布上出现了第一个“十”字符号。这一年他彻底放弃了对于郁特里罗和塞尚的追随,次年秋,丁乙开始为“十示”系列作品准备草图。

丁乙 十示 1992-17 布面丙烯 200x240cm
丁乙 十示 1992-17 布面丙烯 200x240cm

1988年第一件以“十示”为标题的作品在上海美术馆的“今日艺术作品展”出现。“十示”是印刷业的术语,是精确的象征。在印刷制版时,十字线是图像位置、裁切位置、色彩校准等的基准判断依据。

丁乙说:“那是有目的的,当时我已经看到了主流的倾向,即表现主义,而我就想要走一条理性的道路。1988年最初的三张《十示》还是宣言式的,真正达到信念非常坚定是从1989年,一张作品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如果没有这种坚定的意志,一种自我确定,你肯定还是在画草稿,或者是画比较快的东西。”

丁乙 十示 1998-7 成品布面丙烯 140x160cm
丁乙 十示 1998-7 成品布面丙烯 140x160cm

整个“十示系列”的产生,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要让绘画不像绘画,我想好走一条边缘的路线,要将绘画与设计进行嫁接。周围的同学与老师都认为我走错路了,基本没有受到好评,觉得画都不像画了。但是我非常坚定,内心也有点窃喜。”

从1988年起,丁乙每天在画室里重复着这项简单却又极度挑战身心的劳动,从未间断过。丁乙越来越确信:“我是要站在一个对立面,少数派,表述不同的观点。我在1993年就意识到抽象艺术在中国始终是一个少数派,是主流边上的一个支流。”

 1992年丁乙在虹桥许家宅工作室
 1992年丁乙在虹桥许家宅工作室

他当时相继参加了许多国际展览,但寄回来的剪报很难看到丁乙的作品,都是关于意识形态的中国形象类型的作品。“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我是一个长跑运动员。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在走一条冒险的道路,我只是其中一员,用自己的方法在走。”

1993年,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14位前卫艺术家之一,丁乙入选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东西方艺术世界开始关注到他和他独特的十示抽象画。这成为丁乙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

 1993参展45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场
 1993参展45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场

这之后,他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博物馆、画廊、拍卖会,甚至是爱马仕的丝巾上。他被认为是中国抽象绘画的先驱,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大艺术家。而他自己,30年来则一直专注于解构、探究和重复十字符号,甚至一天都没有变过。

工作室细节图
工作室细节图

十年前,丁乙问过一位法国画家,他的回答是“每个人都想成为毕加索,但是毕加索想成为达芬奇”。“在二十年前,我还是艺术青年,文青,愤青的时候,你不可预料今天的艺术现实,我当时只想成为那个穿着长衫爬在梯子上在广场上画宣传画的画师,结果不小心成为了艺术家。”

丁乙用三十年时间,一个“十”字证明了“重复的力量”,转眼间又过了十年,他说:“回望每一年我都会害怕,时间已经消耗不起了,我只能越来越努力。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有时间来证明,用时间的概念来证实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丁乙工作室全景图
丁乙工作室全景图

大艺术家?成长与探索时间

Q:你觉得人民大众需要艺术吗?

A:越来越需要。

Q:一句话评论艺术和时尚的关系。

A:在今天这个时代,两者关系密切,没有办法分割。

Q: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怎么获取创作的灵感?

A:不断地创作,便不断地产生灵感。

Q:你害怕电脑吗?

A:嗯...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使命。

Q:你的人生信条是什么?

A:不断地工作。

Q:如果说丁乙的一面是艺术,那另一面是什么?

A:还是艺术。

Q:你人生最快乐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A:创作。

Q:一句话评论上海。

A:今天的上海仍然是灵感之地。

Q:现在科技越来越主导着世界的发展,你觉得未来科技和艺术谁更重要?

A:它们是互为关系的,都很重要。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