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福生是那个“擦亮了我的眼睛,打开了我的道路”的恩师。——三毛
1965年4月 顾福生摄于纽约第二次个展
六〇年代的台湾现代画坛,新旧形式并存,一群廿余岁的年轻人,师承于二〇年代初发迹大陆的现代主义探索之精神,融合战後特殊的个人成长经历,面向当时横扫世界艺坛的“抽象”风潮,促发了他们找到一个既得以避开现实关怀的政治禁忌,又得以无限发挥心灵想像空间的创作方向。在大陆经历红色政治文化运动之时,彼岸“东方”的响马和“五月”的游子,凭着初生之犊的豪气开辟了台湾现代绘画的新边界。他们或因纽约画派的影响,或受赵无极等前辈成功的鼓舞,使他们在摸索种种可能性的同时,挥洒出自信满满的国际风格,在一切都不太确定的年代里,准确地找到了最佳的出路。
1960年 台湾历史博物馆 「现代油画特展」现场
左起:刘国松/胡奇中/庄喆/顾福生
如果说,“五月画会”与“东方画会”艺术家主要是以延续中国文艺精神主体性的“大叙事”观点,作为他们回应现代艺术的态度和方法,那麽“五月画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台湾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的顾福生则几乎完全反其道而行。他一生都沉浸于绘画语言的探索之中,在二十余年的艺术历程中,忠实于自我,记录着生命中无法言传的事物与心境。
顾福生《自画像》油彩画布 96 x 54cm 1959年作
1935年生于上海,作为顾祝同大将军的二公子,顾福生从小被寄予厚望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军人。然而自身带有内向且敏感特质的顾福生却爱上了绘画,于1958年参加了由刘国松、韩湘甯、庄喆等人创建的“五月画会”,从而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并于1961年4月在台北新闻大楼举办首个个展,也是“五月画会”成员中第一位举办个展的艺术家。
顾福生与自己的父亲顾祝同、母亲和大姐
同年,作品《胀》荣获第六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荣誉奖,并于次年于巴黎举办个展,此後顾福生活跃于国际艺坛,其作品相继于纽约、芝加哥、米兰、圣保罗等海外众多一线城市展出,直至1996年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顾福生六十回顾大展”,系统梳理了顾福生四十余年间的绘画创作,华人同胞才得以首次完整欣赏这个“五月画会”的少年郎、长期远居海外的传奇性艺术家一生的艺术集萃。
1961年,顾福生第一次个展於台北新闻大楼
顾福生以风格独具的抽象性人体绘画,独步六〇年代的台湾艺坛,其不受外界干扰,关照个人内心灵魂对话的艺术精神与同期台湾文学前辈白先勇、三毛等惺惺相惜,引领了当时台湾之文艺精神。
1981 顾福生与三毛摄于台湾龙门画廊
他的创作大致可以按照他不同阶段的旅寓略作区分:台湾时期(1956-1961)、法国时期(1961-1962)、纽约时期(1963-1974)、三藩市时期(1974-1990)、波特兰时期(1990-2002)、芝加哥时期(2002-2007)、洛杉矶时期(2007至今)。从早期包覆在无尽的孤独和苦闷中的无头人体,中期对生死意识的反思和梦幻与现实并呈的书写,到晚近奔脱世俗羁限,宛若繁花圣境对生命动力的讴歌。
顾福生 (b.1935)
隐避
油彩画布 | 1968年作
91 × 76 cm
发表
2008年,《顾福生》,诚品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台湾,第56页。
展出
2016年1月9日-2月28日, 「自我之歌 ─ 顾福生1960-2015作品选集」,诚品画廊,台北,台湾。
此次推出的作于1968年的《隐避》为画家难得一见的早期经典人物抽象系列作品,为顾福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之一。画面描绘了一名看不见头的“不完全”的人,反映出画家此时极具哲学意味的世界观及对现代性的认识。探索生命意义是顾福生毕生创作的中心,“人”更是他重要的主题,因而作品弥漫着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
顾福生《月梦》 油彩 画布 46 x 124 cm 1960年作
白先勇藏
艺评人王嘉骥曾经指出:“顾福生的创作启蒙是从个人的‘身体’出发,直接诉诸其‘当下性’,并以鲜明的扭曲及变形风格作为表现。”他的人体多是变形而拉长的,这样的强烈表现至今仍然独树一格,具有撼人的视觉和情绪感染力。而他蓄意地让身体的头部或让肢体消失,往往与身分认同的主体性,或者无意识以及社会空间有关。
顾福生《何先生》 油彩 画布 64 x 99.5 cm 1959年作
台北市立美术馆馆藏
顾福生画中的人物形象多是他自己,他不仅在画中描绘自我,更寻找着自我、回归着初心。在笔法上,画家用极富现代性的笔触突显人物丰盈的生命力,扭曲的躯体和暗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于饱满的构图中突显出疼痛与磨难的身体知觉,表现内心的情绪起伏,带有巨大的人性张力。
白先勇历来所有文学作品的封面图案,全是顾福生的画作
莫逆之交白先勇不下十本小说的封面,均采用的是顾福生的画,如《寂寞的十七岁》《孽子》《纽约客》和《台北人》等。出版《台北人》的时候,编辑选的封面被白先勇退了17次稿,後来他从顾福生的画里挑出一张适合的作品作为封面。“我的小说写的都是人,福生的画以人为主,有文学内涵,非常能够表现我小说里的世界。”白先勇曾经如此评价顾福生对“人”的表达:“好像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自恋者一样,勇敢大胆地用不存在的意象表达人类的磨难、寂寞、混沌及渴望”。
《迷魅之园》:开阔的创作方式
顾福生
迷魅之园
油彩 画布 | 1970年作 | 178 x 127 cm
展出:
1979年,「顾福生个展」,Sather Gate 画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伯克莱,加州,美国;
2016年2016年1月9日-2月28日, 「自我之歌──顾福生1960-2015作品选集」,诚品画廊,台北,台湾。
顾福生善于用象徵性的事物作为主体,揭示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内心的挣紮,用意象唤醒人的主观知觉,如创作于1970年的作品《迷魅之园》,创作时间比《隐避》稍晚,表现语言与後者截然不同,显示出画家多元化的风格表现力,曾于1979年顾福生美国重要个展中展出。画家用夏加尔(Marcchagall)般的丰富的色彩和多变的色调,体现出精准而不受拘束的敏感度和含蓄性,毫无保留地将深层内敛的意象与轻松愉悦的童真表现于画面之上。
1979年 顾福生摄于美国加州伯克莱Sather Gate Gallery个展现场,右後方为作品《迷魅之园》
在画面中,画家以不乏幽默感的绘画语言表现了极具魅惑性的人间乐园,残缺不全的躯体彷佛被吸入天空,野蛮生长的植物枝叶在阴沈不定的天地间游移,花鸟蝴虫充斥其间,营造出一个诡异梦幻、如失乐园般的超现实场景。顾福生说:“我从不做梦,因为所有的梦境都在我的画里了”,画家将心境化为象徵性的符号,打破理性的限制,用符号的交织并列串联成独特的表意系统,使作品游移在抽象与实体之间。
顾福生《迷魅之园》局部
顾福生的创作显示出传统背景又不局限于本土表达,体现出东西绘画语言的融会贯通,既保有东方的细腻含蓄,又探索西方的易塑多变,他用不变的恒心编排着生活中的意象,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场奇遇,从而创造出极富当代意义的独立人格与艺术风尚,展现了战後台湾艺术发展独具的文艺先锋之独特气质,实为中国现代绘画探索征途中,一曲叫人“不期而遇”却“惺惺相惜”、“隐隐绽放”却“惊艳难忘”的自我之歌。
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拍巡展·上海站
预展时间
2017年4月22日10:00-18:00
2017年4月23日10:00-16:00
预展地点上海半岛酒店(外滩中山东一路32号)
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
预展 5月27日-28日
拍卖 5月29日-30日
展拍地点 香港金钟道88号太古广场香港JW万豪酒店三楼及五楼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