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画廊帝国的诞生:这位幕后推手如何在韩国艺术版图上开疆拓土?
0条评论 2017-05-19 10:40:05 来源:IDEAT理想家 作者:sangyu

Kukje Gallery是韩国门槛最高的画廊,这一事实不容争议。从代理本土艺术家起步,Kukje在1990年代成为首个将西方艺术家引入韩国的画廊;如今,Kukje的经营范围还包括了大师级别的设计品。一位富有远见和胆识的女性是这个画廊的幕后元勋——她是李贤淑。在首尔,我们探访了Kukje Gallery和李贤淑,聆听她一手打造画廊帝国的故事。

Kukje园区里的第三座建筑物K3,于2012年开幕。建筑由布鲁克林SO-IL工作室担纲设计,突破了画廊的传统布局,探索实验与功能的可能性。
Kukje园区里的第三座建筑物K3,于2012年开幕。建筑由布鲁克林SO-IL工作室担纲设计,突破了画廊的传统布局,探索实验与功能的可能性。

在前往Kukje Gallery的路上,我们经过了建成于公元14世纪末的景福宫。与景福宫一街之隔,便是以浓厚艺术氛围著称的三清洞,大大小小的传统韩屋、画廊和咖啡馆在此聚集。走在三清洞的路上,有不少穿着租赁韩服的青年男女——其中一点重要原因恐怕是穿韩服可以免费参观皇宫。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与街上林立的当代艺廊并无违和,但转念一想,似乎又有些时空重叠的错觉。

Kukje园区里的一件树状雕塑。Ugo Rondinone,《Summer Moon》,生铝、白釉,2013/2014年。Kukje在2015年举办了Rondinone的个展,展览后,艺术家将这件雕塑留在了Kukje。
Kukje园区里的一件树状雕塑。Ugo Rondinone,《Summer Moon》,生铝、白釉,2013/2014年。Kukje在2015年举办了Rondinone的个展,展览后,艺术家将这件雕塑留在了Kukje。

走过景福宫的后门,步行不出5分钟便来到Kukje Gallery。沿街的是Kukje的元老级场馆K1,这是画廊在三清洞的起点。K1有着蓝黄相间的醒目外立面,斜屋顶上一个跑动姿态的小人雕塑透露着些幽默。推门而入,K1的首层展厅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装修工人和策展团队正争分夺秒地布置着韩国当代观念艺术家安奎哲(Ahn Kyuchul)的个展,作品尚未全部就位,而展览在三天之后就要开幕。

这种繁忙的状态相对于Kukje Gallery的总体日程来说,恐怕不足挂齿。在Kukje,如此规模的个展几乎每个月都会翻新一次;此外,画廊年均还要到世界各地参加10个艺术展会(光是艺术巴塞尔就已经包括了巴塞尔、香港、迈阿密三地!)。同时,艺术相关的学术活动也在同步进行:Kukje主动担当起美学普及者的职能,定期为藏家举办艺术培训和讲座。要运作像Kukje这样的顶级画廊,背后团队的工作量和效率是惊人的。

李贤淑的私人办公室里,艺术作品与设计家具共处一室。
李贤淑的私人办公室里,艺术作品与设计家具共处一室。
天花板上悬挂的动力雕塑是Alexander Calder的作品。
红色沙发出自设计师Jean Royère之手。
移门储物柜由Charlotte Perriand 设计。

匆匆逛完K1后,我们来到了画廊创始人及现任总裁李贤淑(Lee Hyun-Sook)的私人办公室。首先夺取视线的是一个Anish Kapoor的标志性不锈钢碟子雕塑。除了这个大的碟子,房间中的艺术品错落呈现:Jean-Michel Basquiat癫狂的涂鸦、平静的单色画杰作、一件Alexander Calder的动力雕塑从天花板上垂悬而下......风格各异的作品居于一室,展示着包容与折中。

对于Kukje强大的艺术资源,我们早已有所了解,所以对于这些集中展示的艺术品虽有惊喜之情,但也属意料之中。让我们分外惊叹的是房间中的设计家具:Le Corbusier、Pierre Jeanneret与Charlotte Perriand等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散布在房间各处,供日常使用。在大师级别的艺术品与设计品之间,现年68岁的李贤淑看起来精神矍铄。

Kukje Gallery的创始人、总裁李贤淑。她的手边是Pierre Jeanneret在昌迪加尔项目中设计的图书馆桌的原型,身后悬挂着单色画大师河钟贤的麻制布面油画《接合》。
Kukje Gallery的创始人、总裁李贤淑。她的手边是Pierre Jeanneret在昌迪加尔项目中设计的图书馆桌的原型,身后悬挂着单色画大师河钟贤的麻制布面油画《接合》。

“国际”之名

李贤淑邀请我们坐到出自Jean Royère之手的原版沙发上。对于这只过往只在画册中见过的长沙发,我们既激动、又小心翼翼——毕竟,它在博物馆或者中古设计展厅中出现的时候,旁边常常伴随着一块“禁止触碰”的牌子。健谈、话语间活力十足的李贤淑很快便带活了气氛。当她在1982年初创画廊的时候,开朗的性格和高超的交际能力是当时这位年轻女画廊主的制胜法宝之一。

Anish Kapoor,《Mirror》(由粉色至紫色渐变),不锈钢2016年。
Anish Kapoor,《Mirror》(由粉色至紫色渐变),不锈钢2016年。

李贤淑创立画廊的契机颇具偶然性。她说自己对艺术的兴趣最初来源于她身为水墨画家和书法家的母亲。后来,李贤淑遇见了对艺术同样充满热情的丈夫。结婚后,两人常常四处观展,经济上较为富裕的二人顺理成章地也购入了一些藏品。

最早,这位画廊主收藏的重点并非西方现当代艺术,而是韩国本土印象派和现代主义风格作品。在积累了一 些收藏的若干年后,李贤淑发现自己对其中的一些作品心动不再,于是开始出售这部分库存,这便是她从藏家向画廊主转型的起点。1980年代初期,韩国本土的艺术品市场十分活跃,李贤淑顺利赚到了第一桶金,浅尝成功的甜头。在韩国本土作品买卖中积累的资本,在后来成了李女士转向西方现当代艺术收藏和经营的启动金。

金容益,《无题》,1990年。金容益在继承单色画流派衣钵的基础上建立个人风格,画面上整齐排列的彩色波尔卡圆点构成了他的鲜明特色。
金容益,《无题》,1990年。金容益在继承单色画流派衣钵的基础上建立个人风格,画面上整齐排列的彩色波尔卡圆点构成了他的鲜明特色。

Kukje Gallery名中的“Kukje”在韩语中意为“国际”。在画廊的起始阶段,这一名字或许与它的经营范围并不相符。1980年代中期的美国之旅,才在真正意义上为李贤淑开启了国际之路。当时,李贤淑的大女儿Tina在纽约接受教育,她常常担纲翻译,带领妈妈穿梭在各个画廊与博物馆之间(如今,从小耳濡目染母亲行事的Tina把自己的纽约画廊Tina Kim Gallery也经营得风生水起)。

河钟贤(Ha Chong-Hyun),《接合》,2014年,麻质布面油画。
河钟贤(Ha Chong-Hyun),《接合》,2014年,麻质布面油画。

在纽约,李贤淑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女画家Helen Frankenthaler(1928~2011)的作品一见倾心,萌发了将她引入韩国的想法。她前往代理Frankenthaler的画廊,希望可以建立合作,将艺术家带入韩国。当时,尚未有西方艺术家在韩国办展,再加上政策上的阻力,举办海外艺术家展览的起点困难重重。在这些困难之上,西方艺术家对韩国的艺术市场乃至整个国家环境所知甚少,因而对前来办展也持有保留态度。基于种种不确定因素,艺术家Frankenthaler焦虑重重......

在经历诸多波折和努力之后,1991年,Frankenthaler在韩国的个展终于实现,Kukje也成为首个把西方艺术家引入韩国的画廊!虽然先前对韩国市场不甚了解,西方艺术家在进入韩国之后的道路倒是颇为顺利。“1980年代的韩国,本土艺术活动十分活跃。那时有一股留学生的回归潮。这些年轻海归对西方艺术、文化抱有开放的态度,我们引进的西方艺术家很快便为他们所接受。”李贤淑回忆道。如今,Kukje代理的艺术家不乏Candida H?fer、Jean-Michel Othoniel、Louise Bourgeois等艺术界和收藏界最具价值的明星。

坐落在首尔三清洞的Kukje Gallery。图中的K1是年代最早的场馆,蓝黄相间的外立面引人注目。屋顶,一个小人雕塑摆出向上跑动的姿势。
坐落在首尔三清洞的Kukje Gallery。图中的K1是年代最早的场馆,蓝黄相间的外立面引人注目。屋顶,一个小人雕塑摆出向上跑动的姿势。

引进来后再走出去

在画廊逐渐成熟之后,李贤淑组建了一个具备科班背景的专业的团队,在引进西方实力选手的同时也挖掘了不少韩国青年艺术家。多年来,Kukje把咸京我(Ham Kyung-Ah)、洪承蕙(Hong Seung-hye)、金容益(Kim Yong-Ik)等韩国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带到了纽约、巴黎、威尼斯、香港、迈阿密......带到了世界各地!近年,李贤淑有了一个新的重点项目:把韩国单色画(Dansaekhwa)推向国际。

权宁禹(Kwon Young-Woo),《无题》,1987年,韩纸水彩、水墨画。
权宁禹(Kwon Young-Woo),《无题》,1987年,韩纸水彩、水墨画。

单色画运动的起源可追溯至1950年代,一批青年韩国画家开始思考有关离散、民族和身份的问题。这批艺术家在抵抗本土学院派条条框框的同时,也绝被纳入“现实主义”、“形式主义”、“现代抽象主义”等欧洲中心主义体系下有关流派的分类和定义。这代深受战乱困扰、内心思考与焦虑并存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以单一色彩作画,通过不同的技法在画布上反复勾勒、描绘,形成重复、规律的纹样。

事实上,如今所谓的“单色画”群体在当时并未成为流派,艺术家们各自进行着独立的创作活动,相互之间也无太多交流。直到2005年的韩国光州双年展,艺术评论家尹晋燮才联系起这批艺术家的相似之处,将他们收归在一个流派之中,并用“Dansaekhwa”这一专名性质的词语定义了流派,取代了先前流传于国际学界中“monochrome painting”这一描述性的归纳。

朴栖甫(Park Seo-Bo),《描法》,2011年,混合媒材与韩纸于布面。
朴栖甫(Park Seo-Bo),《描法》,2011年,混合媒材与韩纸于布面。

2013年,李贤淑带着包括了权宁禹(Kwon Young-woo)、朴栖甫(ParkSeo-bo)、河仲贤(Ha Chong-hyun)等单色画大师的一个庞大系列现身伦敦弗里兹艺博会(Frieze)。这种风格自成一派的绘画,凭借着一种自带的普遍性触动了西方观众。据说,在弗里兹上展出的单色画全部售出,这一画派随之也正式进入了西方主流收藏圈的视野。说起单色画在国际上的成功,李贤淑十分骄傲。对Kukje来说,这成功,有一层使命上的意义。

在韩国本土,Kukje Gallery名字中“国际”的意义已然名副其实。然而除了参加国际展会,Kukje Gallery对于在海外开分馆却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兴趣。当提及诸如里森Lisson Gallery、卓纳David Zwirner、贝浩登Galerie Perrotin等走出创始地、在海外设立分馆大获成功的画廊,我们问了问李贤淑有没有在海外设立Kukje Gallery分馆的想法。她摇了摇头,说:“Too Much。”

“我只有三个子女,如果有十个的话,可能会有这个精力。”她幽默地补充道。对于海外市场的开拓,李贤淑感觉参加艺博会便足矣,对于画廊本身,充实好本土场馆才是第一要务。对比商业上的扩展,Kukje更注重的是做好在韩国本土的研究、教育、艺术家挖掘。

朴赞景(Park Chan-Kyong),《公民森林》,2016年,三频道录像,黑白、有声,27分钟。
朴赞景(Park Chan-Kyong),《公民森林》,2016年,三频道录像,黑白、有声,27分钟。

Kukje的定位触及了商业以外,更似一个文化和学术上的综合体。在K1的附近,K2与K3先后于2007年与2012年落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Kukje园区。虽然没有开设海外场馆的计划,李女士倒有在首尔以外设立新馆的想法:“我们想在济州岛开一个Kukje,K4正在计划之列。”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