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天,出于对亚洲文化的亲近,我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城的影院放映表里,偶然选择了获得提名当届戛纳电影节"特别关注"单元的泰国电影《幻梦墓园(Cemetery of Splendour)》。未曾想,那次观看将我带离湿冷的南半球,直接进入了一段关于嗜睡和神灵的热带语境。屏幕中,剧情安静而又缓慢地推进,仿佛拥有弥漫现场的热力,让影院内幽暗的空气逐渐凝固,直至散场。湿热。深睡。死亡。还魂。静谧的丛林。听不见的杂音。轻微的噪声。昏黄的天际。流淌的湄公河。缄默的病患和护工。与神灵交谈的人们。眺望。坐下,站起,又坐下。时间在看不见的时间里消逝。广场舞。充满超现实气息的视觉意象和叙事线索,交替发生在平静而又稀松的现实生活里,让人感觉迥异而又不知所措。彼时,并不了解这位名叫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泰国导演。那时候我在想,镜头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一双眼睛。
电影《幻梦墓园》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隔两年,到了2017年初夏的上海,我有幸遇见阿彼察邦本人。这位号称"新泰语片诗人"的艺术电影导演从其跨越二十载的艺术创作生涯中,精选出16件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影像作品和摄影作品,集结并于国内首展在5月末的香格纳画廊,名为"纪念碑(Monuments)"。这个标题意象,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则是一种关于记忆的搭建和心理回溯,是体验和解决问题、认识人性并发生改变的重要过程。
展览海报。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阿彼察邦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ina Z
从1993年拍摄第一部短片《子弹(Bullet)》,2000年拍摄第一部长片《正午显影(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开始,到2002年以《祝福(Blessfully Yours)》获得当届戛纳电影节"特别关注"单元大奖,2004年以《热带疾病(Tropical Malady)》获得当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6年以《综合症与一百年(Sang Sattawat)》获得当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2010年又以《能召回前世的波米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荣获当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影片,直至2015年的《幻梦墓园》,在漫长的二十余年里,阿彼察邦以平淡温和而又神秘迤逦的非线性叙事风格,和充满热带气息的视觉语言,不断将泰国新时期有别于体制内的独立影像带到全世界面前。此次他为"纪念碑"挑选的影像作品和摄影作品,从1994年向其母亲致敬的《011664322505-》到2017年新作《Async-第一束光》等,全面呈现了阿彼察邦在剧情片之外的艺术创作轨迹。
《011664322505-》,单路视频,SD数码(原为16毫米),单声道(展览中无声),黑白,1994年。图片来源:Tina Z
《Async-第一束光》,单路视频,高清(比例4:3),彩色,5.1声道,Digital Harinezumi数码相机拍摄,2017年。音乐: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诗作: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Arseny Tarkovsky),独白:戴维•希尔维恩(David Sylvian)。图片来源:Tina Z
《Async-第一束光》放映现场。图片来源:Tina Z
作为内力强大的艺术片导演,阿彼察邦的个人气质和他的影片一样,具有温和而缓慢的热度。在专访中,我提出或许其作品中独特的泰国社会形态、政治局势、宗教信仰、神秘主义以及热带丛林景观,直接刺激了西方主流电影界的味蕾,从而存在公共猎奇或者过分解读的可能。对于这个问题,阿彼察邦认为自己的创作并不流于宏大的叙事背景,而更多取材于周遭日常生活环境、家人和朋友的经历以及身边发生的记忆。比如在作品《影像日记;父亲》中,来源于艺术家父亲(已逝)肾透析治疗现场的纪录摄影,就直接影响了影片《能召回前世的波米叔叔》的剧本内容。所谓的地缘文化和东方主义,在他的心目中是并不认可的。
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攻读电影专业硕士学位时,阿彼察邦系统学习了电影和艺术史,从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体系里获取知识。他受到杜尚和安迪沃霍尔的影响,大量投入影像作品创作,直到成熟期才强烈地意识到到自己的生命源头在于家乡。基于泰国近年的政治局势,阿彼察邦开始结合泰国的历史和时事,离开仅仅满足审美诉求的影片,去拍摄自身对于社会环境的理解和主张,以及跨国文化间的身份认同。其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魂灵和神鬼与现实交织的情境,则源于泰国深厚的宗教背景。这是一个浸淫了佛教和印度教等其他宗教众多神灵信念的地方。所以,对于阿彼察邦来说,影片中不断产生的玄幻色彩,更是对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哲学以及科学认知。他认为人神灵性共通,地域性无法被孤立起来而单独讨论,比如通过湄公河,泰国和中国就永远联系在了一起。电影创作中的地域风格或者语言都只是外在的幻像,真正的表现技巧在于如何合理切割作品中的时间,也是人类共同的命题。
阿彼察邦。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影像日记:父亲》,单路视频,SD数码,无声,彩色,2014年。图片来源:Tina Z
电影《能召回前世的波米叔叔》截屏。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其剧情片所展现的,具有团队合作背景和集体主义性质的有序或无序的泰国生态不同,阿彼察邦的实验视觉类创作更加独立和个人化。内容有时非常私密,反映了自己对于光影、梦境或者幻觉的记录,有时又兼具社会性,凸显艺术家对于周遭信息的敏感。这些作品饱含着视觉并置或重叠和听觉冲撞或交互,形成一批既各自独立完整又碎片化的音画切片。他解释说,"时间是一种诗性的美学,和音乐一样。多年以后,我更喜欢自然空间发出的声响,比如一间屋子里中空调带来的隐约噪音,让人开始产生有关这些声音背后故事的联想。在《async-第一束光》里,坂本龙一也并不认为他在为这件作品配乐,而是把他的合作定义为对于视觉的另一种诠释。"
作品《烟火(风扇)》试图构建出光的雕塑,以显示内在紧张对抗的力量。火具有破坏和对抗的势力,风扇作为泰国丛林生活中的常备用品,未但阻隔高温,反而提供氧气,助长了火势的喷发。这件作品充满了政治色彩,不难看出阿彼察邦个人对于泰国军政和民众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因为自由度的降低而相互撕扯斗争的紧张压迫之感,通过这件既唯美又激烈的全息投影而撑满现场。
《烟火(风扇)》,单路视频装置,全息投影,高清(比例9:8),杜比5.1,彩色,2016年。图片来源:Tina Z
对于剧情长片、影像作品还是摄影作品的偏好,阿彼察邦认为无关比较,最重要的是过程。影像记录是一种不停拍摄并构建想法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与人的交流和合作。影像作品和摄影更多由阿彼察邦独立创作完成,也类似其创作长片电影前期的脚本。与主宰观众,并全面输出信息的电影相比,这些即时创作成本可控,也更加具有开放的流动性。观众可以在艺术短片或者摄影作品中自由投入,主动用想象力和情感反应,去介入影像关系并参与完成作品。阿彼察邦说,因为自己始于实验电影创作,所以刚开始拍摄剧情长片时也非常困惑。
随着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伊朗电影等新一轮亚洲新电影的崛起,那些反映邻近国家带着同样的温度、色彩和传统的胶片让他感到异常亲切。回到泰国以后,当地实验电影创作环境的真空,逼迫他不得不通过制作长片来申请基金,并开始职业生涯。然而,专业学习的背景无不影响着阿彼察邦的作品中实验艺术气息的恣意喷张。在他的镜头下,那些非职业演员们或者普通群众突然受到现场影响,将目光投向屏幕并直视观众的瞬间,会让我们愕然意识到自己并未在一个完整的超现实幻觉里,而是在通过他者之眼观察人生。富有装置艺术美感的道具和行为表演一般的场景,都不断在提示着阿彼察邦的观众们,这是一位视觉艺术家。
《影子》,双屏同步影像装置,黑白,遮光板,现场音源,2016年。图片来源:Tina Z
电影《幻梦墓园》中充满装置艺术风格的道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影像的并置或者重叠,阿彼察邦显得有点兴奋起来。"这种形式有点像编辑蒙太奇的关系。也或许是另一种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视觉存留,你可以从第一帧直接看到最后一帧,然后再回头看。像一本书一样,总是存在比对的两边,或是流动的时间线,从前到后,从后到前。我非常喜欢将事物进行对比,比如日和夜,火和冷。和《影子》一样,摄影系列作品《记忆》也产生了类似的互补效应。通过影的召唤,来把光找回。这部影片正在哥伦比亚拍摄,它将是我的第一部非泰国主题影片。对我来说,哥伦比亚和泰国冥冥中有着联系和相似性。热带雨林地貌、运动中的多火山景观、常见的山体滑坡;政府军和游击队、镇压和屠杀、民众的生活状态。"说到政治局势,不得不提到阿彼察邦此次带来有关于泰国东北部经历过恐怖政治事件的村庄纳贝尔的作品《俳句》。在1分58秒长度的猩红影像当中,当地未经历过该历史事件的年轻一代,正在以醉熏和睡梦的生活方式来逃避现实。在阿彼察邦的眼里,睡梦成为人性自觉反抗意识形态的另一件利器。
《记忆,戴帽子的男孩》,艺术微喷,2017年。图片来源:Tina Z
《记忆,丛林》局部,艺术微喷,2017年。图片来源:Tina Z
《记忆,丛林》局部,艺术微喷,2017年。图片来源:Tina Z
《记忆,皮豪(埃弗•阿斯图迪略)》展示现场,艺术微喷,2017年。图片来源:Tina Z
《俳句》,单路视频,高清数码立体声(展览中无声),彩色,2009年。图片来源:Tina Z
二战时期,撰写过《菊与刀》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曾研究过泰国的国民特征,并发表著作《泰国文化和行为》。她认为,人类文化各自具备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每种文化都有着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同时,文化如同个人,又多少有着一致的思维与行动模式。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阿彼察邦带着全球化的迁徙背景,从泰国文化中脱颖而出,其实也属于个体和泰民族之间、泰国和全球之间进行胶着对抗或者对话的一个文化实例。然而无论如何,在这位清瘦的实验影像艺术家和电影导演手下,一幕幕充满瑰丽迷思而又显得稀松寻常的灵魂记忆,正是那些虔诚的人们双手合十,出离日常于无常的一场泰国之梦。
作品《俳句》前的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图片来源:Tina Z
阿彼察邦个展“纪念碑”于香格纳(上海)画廊外景。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展览信息:"纪念碑"-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展览时间:2017年5月28日-7月27日
展览地点:香格纳上海(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