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养过的蚕多达数十万条,耗用的蚕丝已足足超过绕地球十几圈。
在梁绍基的眼中,甚至天空中的白云也是蚕丝的意象。
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什么生物具有蚕这样的非同寻常的灵性与禅机了,能够如此具体入微地传达出那种与传统哲学暗合的从无到有、从有归无、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变化之道。
为了方便养蚕,梁绍基长期生活在禅宗圣地天台山下,有一次在与天台山上的佛教界朋友交流时,那位朋友对“当下”概念的解释令他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什么是当下?就是刹那的刹那,瞬间的瞬间……”他想到的是,当下即是永恒,所谓永恒即是生生不息的变化过程。
可以想象,在深夜里万籁俱寂的时候,他躺在黑暗里,默默地听着蚕吃桑叶、在蚕叶间缓慢游动的细小声音的过程中,听出了这声音里的寂静,以及什么是动中之静和静中之动的共存与转化。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1986年始,师从世界著名壁挂艺术家万曼先生从事现代纤维艺术创作。1987年作品《孙子兵法》入选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壁挂双年展”。多年来坚持当代艺术创作,作品形态由墙面走向空间。20世纪90年代后,作品以蚕丝为特征,强调材料与生命的体验,作品频繁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 1999年入选“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1988年,43岁的梁绍基就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誉称,正值事业上升期的他,却放弃壁挂创作,选择远离喧嚣的都市,到天台山开设实验室,开始了“艺术禅修”。除了参加展览,他极少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简单朴素的衣着,半旧的双肩书包,“到外地布展,拎着个蛇皮袋就走”。
虽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隐士”。但隐者之重,乃思之隐,而非身之隐。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非隐士、也当不了隐士”。
他说刻意去隐的话,那就自封了,他也不愿作秀去扮一位愤世嫉俗的逃避现实者,“我只是爱独处罢了。”他爱独处以便独立思考,“但我始终不会脱离这个社会。”
梁绍基戏称自己是“四不像”的浪迹者,“非艺术家、非蚕农、非科学家、非修行者,却又是之”。在蚕吐丝时,他总是连续数天通宵达旦地工作、观察、发现、调整人与社会、自然、艺术的关系,梁绍基在天台山脚下独悟,体会天台宗的奥妙。他曾说:“悟道”,就会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不崇古,不媚洋,不追潮,不取俗,将艺术创作化为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呼吸,无拘无束,古今中外为我所用,神来之笔不期而至,“无法之法为至法”。
生活需求在梁绍基身上降到了最低,他将全部精气神都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他养蚕养了20几年,从发现到迷恋蚕丝,梁绍基自言蚕已经变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多年来,蚕是他的伙伴。
从1990年代初开始,两个理念始终贯穿于梁绍基的艺术作品之中:
一是以生命作为创作主题。
二是以蚕作为材料。那就是他不断发展着的“自然系列”。
一方面,“自然系列”持续而详尽地表现了自然造化精挑细选的“原始”元素——竹子、蚕丝、蚕、水和云;
另一方面,该系列也拓展了他的艺术形式,包括雕塑、装置、行为和多媒体。
“世上的生灵都在荒唐的、无法平息的矛盾中寻觅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生命的不易不仅来源于自然,而且来源于人为。而象征生命的蚕丝――柔弱欲断,然而又似断非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意志;百折不挠的生存信念和以柔克刚的能耐及其绵绵延伸永无止境的生命关联。”
——梁绍基
梁绍基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探讨生命。
他的蚕,他的云,他的雾,那种生命永恒运动,变幻无穷的状态让他着迷。
他制造古今的对话,不是站在此岸去呼唤彼岸,而是在那条生命的河流里,去过万重山。古今没有之隔,古今在于运动。
梁绍基先生于作品《平面隧道》前,“致虚极,守静笃”,简约而不失温情。
作品《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然系列 No.79》,《链》里面,有激烈的冲突。轻与重,温柔与粗暴,却维持着绝妙的平衡。作品《链》揭示了‘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和恒变的弱者向强权的挑站及其以柔克刚的能耐。
"到现在,您会觉得生命不能承受的究竟是什么?”
“生命不能承受的,是原本就不属于生命的东西。
比如过多的欲望。
对待让人不自由的东西,要警惕。它们会让你超负荷,于是惧怕贫穷,惧怕权力,造成生命的萎缩状态。"
作品《人转星移》中,镜面上留下蚕吐丝的轨迹,如同星云一般:人转而星移、镜(心)生万象,生命的流变与亘古可见一斑。
作品《星瀚》
《越》装置的主体分为刺绣与丝帛上下两层,纤细的蚕丝于上下之间巧妙穿引。
作品《天衣》与《缝纫机》借由蚕丝原初性的自然亲切,纤薄而温情的包裹了象征工业机械产物的缝纫机,指向技术时代下对技术的拯救与技艺自然化、人性化的思考。
作品《窗》中老窗格上的蚕茧包裹缠绕,讲述着生命之于框架的禁锢与敞开的定位之间的叠加状态。
作品《云镜》 ,他说:“人性当属自然的一部分,我将蚕丝视为人类休戚相关的生命线、命运线。《云镜》巧妙地展开了蓝天白云与蚕丝共生的云像,超越了物理镜像呈现出了禅意。
作品《月庭》,它契合着两河流域新月沃土的地理形态,也呼应着伊斯兰教信奉的月神安拉,《月庭》之名由此得来。整个装置由几个部分组成:一条S形走势的蚕丝亚克力板、一片砂和一些被蚕丝和蚕茧附着的“月亮刀”。其中,缠裹着蚕丝的弯刀显示了双刃性。即寓意了蚕丝顽强的生命意义以及以柔克刚的能耐,又潜隐着一种骚动和不安宁。当灯光照在作品上,砂的虚薄与神秘、蚕丝的宁静和温暖,都显现出来了。蚕丝是光的使徒,它是对希望的呼唤。
《月庭》局部
正如策展人侯翰如的文字所描述:
作为一个自1980年代中期便开始从事艺术的老艺术家,梁绍基远离了上海、杭州这样喧嚣且高度全球化的中心城市,选择去一个偏远城镇居住。他更关注人与蚕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探索艺术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他选择在自己的私人领地默默耕耘,如晨露般清新、碧空般透彻、满月时分光影嬉闹般神秘,如那些轻缓、优雅地蠕动的小生命一般鲜活,正是它们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之物——蚕丝。梁绍基深信,自然造化与人类想象力可以交融相通,他的想象力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和宇宙观里,并将之转化到当代的创造形式和表达中。
这是关于生存的真正含义:在生与死之间、忍耐与命运之间、快乐与痛苦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涉与争斗。通过将自然元素扩展至与人体的结合,作为其行为和装置的重要部分之一,梁绍基让我们见识了充满矛盾的当代世界中最激进状态下的生存体验——强大的支配权,无论是自然、人类,还是社会,始终被弱者以及更脆弱却千变万化的力量所挑战并击败,就如同生命本身。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