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茅山雄姿》 106.5×277.5厘米 1965年
每逢春秋拍卖季,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数据了。今年亦是如此,各大拍卖公司的数据在春拍结束后,纷至沓来,乱人眼球。不得不说,数据是市场的直观反映,所以,数据之内,是市场当下的行情,数据之外,则是市场的走向和形势。
今年的春拍结束后的各种报告中,笔者看到几项颇有意思的数据,“在2017年春拍中,北京保利的单位拍品平均成交额为28.96万元,北京匡时上拍每件拍品平均成交47.89万元,嘉德为58.34万元,北京东正的单位拍品平均成交额为37.97万元。相比2016年,保利、匡时、东正的单位拍品平均成交额都有所下降。”这个平均数据应该反映的是拍卖市场上拍品价格最多的区间。艺术品拍卖市场与社会结构类似,均是橄榄形的,两端小,中间多(当然,算上大收藏市场,其结构应该会类似金字塔)。高端拍品的价格拉高了上限,低端拍品不受拍卖公司待见,所以数据所示的价格区间,应该是拍卖公司征集和拍卖拍品的主力区,也应该是藏家的首选区间。
同时,这部分直接决定了其拍品的投放精确度,投放精准度的衡量取决于其拍卖成交率与单位拍品平均成交额。这两项指标越高,说明拍品投放精准度越高。多数大拍卖行的平均成交额下降,也说明了经营效率提升的难度。
另外一项耐人寻味的数据,是拍品上拍量,“8家拍卖行总计上拍了26711件拍品,环比去秋24901件拍品增加了7.27%,这当中,保利增加了10.94%,嘉德增加了12.6%”。今年春拍的整个形势,可以依旧说是“减量保质”,这是一个持续了很久的市场选择,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拍卖公司的拍品数量较去年秋拍依旧轻微上扬,那减去的拍卖量,可能被集中在中小拍卖行上。而对中小拍卖行来说,被减去的或许不止是拍卖量,还有拍卖会数量,甚至拍卖行的数量。
纵观市场,中小拍卖行拿到精品的机会偏小,而中端市场也被大拍卖行收割,低端拍品的拍卖对业绩的提升有限,甚至无法保证生存。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拍卖行或许仍需要在困境中前行很久。
人们依旧兴致勃勃地谈论着那些拍出天价的拍品,它们是市场的强心剂、话题制造者和脸面,却很难说是市场的心脏。数据之下,国内艺术市场依旧起色不大,我们也只能静待春归了。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