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廷:替罪的肉身——中国行为艺术的意义
0条评论
2017-08-30 09:58:35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端廷
行为艺术(Actionart)是艺术家直接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在特定的空间场所通过表情、姿态、动作和过程,抑或借助道具来表达思想观念的创作方式。行为艺术又称身体艺术(Bodyart)或表演艺术(Performanceart),它属于观念艺术范畴,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达达艺术,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当代艺术时期之后,也就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当代艺坛出现了艺术家只是充当导演而让他人出场的表演艺术样式,这就使得行为艺术与表演艺术之间出现了差异,而且,行为艺术发展到后来产生了分化,在表演艺术中甚至出现了形式化和审美化的新倾向。
一、蹒跚学步
中国的行为艺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但哪一个是中国第一个行为艺术作品,或者说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究竟出自何人何时何地,似乎还有待确认,但确定无疑的是行为艺术这样一种创作方式源于对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观念和形式的学习、模仿和借鉴。改革开放后西方出版物的引进和我国学术界对西方现代艺术史论的翻译和介绍打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国际视野,浙江美术学院编辑的《美术译丛》和中央美术学院编辑的《世界美术》成为许多艺术家获取国外最新艺术信息的主要窗口。根据鲁虹和孙振华著《异化的肉身:中国行为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一书记载,中国行为艺术出现在1986年,当年浙江杭州“池社”的耿建翌、宋陵、张培力和王强,广东广州“南方艺术家沙龙”的王度和林一林,山西太原的宋永平和宋永红兄弟,上海的丁乙、张国梁和秦一峰等人在他们举办的艺术展览中开始了中国行为艺术的最早尝试。在随后的整个80年代后期,行为艺术不断涌现,愈演愈烈。然而,这些地方性的展览因为规模小、时间短、观众少,且缺乏媒体的充足报道,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和学术影响相当有限。
1989年2月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现场
肖鲁《对话》
《孵蛋》行为艺术
1989年2月5日至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是中国行为艺术第一次大规模集中亮相,该展览也是对’85新潮美术运动中的行为艺术的全面回顾,因为上面提到的此前在全国各地发生的行为艺术作品都以照片的形式陈列在展览中,而展览现场创作的行为艺术更是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现代艺术展”现场上的行为艺术集中出现在开幕式那天。吴山专以《大生意》为名在开幕式上出售对虾,价格为9.5元一斤,比市场上便宜很多,而他的第一位顾客竟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他买了30元钱的对虾。王仁德则在从一楼到三楼所有展出作品的前面撒上避孕套。在二楼展厅,李山一身红装坐在椅子上用一个贴有许多里根头像照片的木盆洗脚;张念则在一个用稻草席子铺成的鸡窝里“孵蛋”,他头戴蓝布帽,身披纸披肩,上书“孵蛋期间,拒绝理论,以免打扰下一代”,他的身边散放着18个鸡蛋,面前的地板上还铺有一张写着六个“等待”字样的白纸。比起展厅墙壁上那些架上绘画,这些中国美术馆此前从未有过的行为艺术作品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该展览上更令人震惊的行为是参展艺术家肖鲁和唐宋用左轮手枪朝他们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打了两枪,这一《枪击》行为超出了艺术的极限而成为治安事件,导致展览被警方停展4天。这些行为艺术随即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在展览开幕的次日,美国《时代周刊》就对展览做了报道,其封面大标题就是“孵蛋、枪击、避孕套”。
披览包括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相关作品在内的整个80年代的中国行为艺术,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起步阶段,当时的行为艺术呈现出随机性和简单化倾向。大多数行为艺术作品都是把日常行为进行简单的场地置换,准确地说,就是给日常行为贴上艺术的标签,这类作品不仅缺少语法和修辞等语言学上的完善和严谨性,更缺乏意义上的明确和深刻性。不过,这不仅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亦即任何新生事物都必定要经过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而且符合行为艺术产生的原初动机和目的,也就是说,这类行为艺术的意义不在作品的形式,而在于行为本身的寓意,即它们是对既定社会规则、艺术概念和审美标准的反叛。
二、步入成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行为艺术开始步入成熟和繁荣期。此时,不仅参与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数量急剧增长,而且出现了主要甚至专门从事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行为艺术已经变成了一种独立而完善的艺术语言,它不仅有表达上的深思熟虑,更有主题上的明确和丰富性。对于不计其数、林林总总的中国行为艺术作品,艺术史论家给予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与归纳,它们被划归到千差万别的主题之下。在我看来,作为由艺术家本人亲自出场,尤其是以艺术家的身体作为媒介的行为艺术,艺术家是作品的主体,而所有主题不外乎艺术家与自我、艺术家与社会、艺术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与自我的矛盾、艺术家与社会的对立、艺术家与自然的冲突成为行为艺术作品的主题。正是由于艺术家的身体是行为艺术的媒介,而自己的身体又是自己最了解、最容易支配的对象,因而大多数行为艺术家热衷于探究精神(或主观意志)与肉体(或生命存在)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行为艺术家在表现自己的精神与肉体的矛盾时,往往采用裸体的形式和自虐、自伤和自残等手段,这类作品往往最引人注目,通常也最饱受争议。在表现艺术家与社会的对立关系时,除了对等级、性别和贫富等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之外,历史的反思和文化的冲突也成为行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虽然我们可以对行为艺术作品进行主题上的分类,但每个艺术家的创作并不限于单一的主题,甚至一件作品的含义也可能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另外,即使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是非社会学的主题,但如果采取的是裸体形式,也会被看作是对社会行为准则亦即法律和道德的背叛而受到警方的干预和社会的抵制。因为在中国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中,裸体始终是被严格禁止的。相对于西方行为艺术家,这是中国行为艺术家额外背负的枷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与行为艺术创作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数量众多,作品宏富,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挑选极少数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做一简要介绍。
张洹《12平方米》
张洹《65公斤》1994
1998年,在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张洹的表演《风和水-纽约》他的裸身在整个厚冰块上待了整整十分钟!
张洹是专门以行为艺术跻身中国当代艺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以裸体进行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并且主要是以自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受。1994年5月他给自己的身体涂满蜂蜜和鱼油后在北京东村的一个肮脏的公共厕所里静坐一个小时,让苍蝇爬满全身,依据厕所的面积,他给这件作品命名为《12平方米》。同年6月张洹又在东村自己的工作室创作了行为艺术《65公斤》(他自己的身体重量),他用10条铁链将自己赤裸的身体吊在房顶上,并让医生在60分钟内从他身上抽出250毫升血,这些血通过导管慢慢滴落在地面上一个烧热的白瓷盘中,散发出刺鼻的气味。1998年张洹在美国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完成了行为艺术作品《风和水-纽约》(又称《卧冰》),他以赤裸之身在一张冰床上俯卧了10分钟。张洹的行为艺术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伤害,表达了人类自我主宰的意志。艺术家以超越视觉的痛苦体验,揭示了意志与肉体、自我生命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尖锐对立。虽然自我伤害的行为艺术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早有先例并且不胜枚举、五花八门,但张洹的自虐似乎给了其他中国行为艺术家以直接的示范性影响,以至此后伤害性行为艺术变本加厉,不断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引起艺术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对。
《芬-马六明的午餐系列二》1994
马六明也是最早采取裸体形式进行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年轻时的马六明相貌俊秀,身材苗条,具有极强的女性外形特征。1993年底他非常偶然地意识到自己“亦男亦女、雌雄同体”的混合外貌可以作为行为艺术创作的条件,于是他开始了一个名为《芬·马六明》的行为艺术系列作品的创作。该系列作品最初是女妆表演,很快就转换为裸体并与观众互动的行为艺术方式。1994年6月马六明在北京东村因创作《芬·马六明的午餐》遭警方逮捕,并以“打着艺术的名义进行淫秽表演”的罪名被拘禁两个月后遣返回原籍。1996年之后,马六明相继在日本、荷兰、加拿大、美国、德国和瑞士等国美术馆和画廊以《芬·马六明在XXX》为题进行现场互动行为表演。他邀请各种不同性别、年龄、国籍和种族的人与他合影,以至服用大剂量的安眠药使自己处于完全无意识状态而任由现场观众随意摆布。马六明的行为艺术以其异化的身体对认识论中的普遍现象——即表象与本质的背离,抑或假象对真实的遮蔽——进行了艺术的表达,也对人生的荒诞、困惑和不确定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在中国行为艺术中,《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是一件知名度极高的作品,它是1995年5月由张洹、马六明、马忠仁、王世华、朱昱、苍鑫、张彬彬、段英梅、高炀和诅咒等10人在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区一座无名山头上完成的,他们以赤裸的身体分五层叠出一个一米高的人丘。这件作品对“人是大地之子”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做了直观而形象化的演绎,也为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如何思考、面对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巧妙的提示。张洹后来完成的另一著名行为艺术创作《为鱼塘增高水位》(1997年夏)算得上是这一作品的姐妹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件集体创作的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还是东村作为一个短期存在的行为艺术家群落的证明,事实上,这个群体中的多位艺术家后来成了中国行为艺术界的主要人物。
随着1989年柏林墙倒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关,商业化和消费主义观念迅速在社会中膨胀蔓延。当时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社会现象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批判立场。
朱发东《此人出售价格面议》
朱发东1994年在北京实施了一个为期一年的行为艺术创作,他手提一个黑色公文包,身穿一套蓝色中山装,后背缝有“此人出售价格面议”的布标,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正如鲁虹所言:“这是一件具有明确、直观、有效的大众焦点的艺术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什么都被物化、什么都被商品化现象的批判。”
王晋、姜波、郭景涵《冰·96中原》
1996年1月28日王晋、姜波和郭景涵在河南郑州创作了一件大型装置-行为艺术作品《冰·96中原》,他们利用市中心二七广场天然商厦开业典礼之机,在商场门前垒起一堵长30米、厚1米、高2.5米的冰墙,冰墙中埋有近300件商品。数以万计的顾客参加了开业典礼。仪式结束后,顾客被允许用任何方式砸开冰墙取走商品,一时间群情激奋,场面火爆,冰墙很快化为乌有。这是一个有大量观众参与的大规模行为艺术作品,它给消费主义时代人们膨胀的物欲提供了一个疯狂释放的舞台,使人性的贪婪得到了真实而充分的暴露。
罗子丹1996年创作的《白领系列》
苍鑫《身份互换系列-屠夫》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个人身份的差异和个人地位的变换是给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带来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因而社会身份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成为许多行为艺术家创作的主题。罗子丹在1996年创作的《白领系列》行为艺术作品通过一人同时装扮两种角色、形象与行为的反差等形式则将身份的重合、分裂和变换的社会现象做了直观的呈现。苍鑫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行为艺术作品《互换身份系列》则是与教授、厨师、演员、白领、农民和拾荒者等各种社会人物互换服装并在这些人的工作场地合影。
张大力早期作品《对话和拆》
如果说身份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变迁,那么席卷城乡且日益剧烈的建筑拆迁之风则是中华大地物质世界和人文景观巨变的集中体现。张大力自1998年2月在北京大街小巷那些写有“拆”的墙上,喷上几千个涂鸦式的侧面人头像,并写上AK47或18K字样。AK47是一种枪的名称,用以表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暴力;18K是黄金成色,象征繁荣背后的物欲。他有时也会在正待拆毁的墙体上凿出镂空的头像。这些头像和文字随着旧房屋拆除、新建筑动工而消失。这个名为《对话》的行为艺术系列作品试图在新旧之间、历史记忆与现实存在之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起永恒的纽带。
高氏兄弟《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
金钱至上、人情冷漠是商业社会的病症,抵抗物欲对人性的侵蚀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之一。2000年高氏兄弟(高兟高强)创作了《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系列行为艺术作品,拥抱在西方人那里原本是社会交往中普通的日常行为,但这个动作在中国却负载着很重的感情分量,中国人彼此之间尤其是陌生男女之间拥抱几乎是一种禁忌行为。他们召集150多名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志愿者,让他们在黄河大堤、老黄河铁路大桥和城市中正在建造的高层建筑内等不同场合和空间,自由选择对象拥抱15分钟,让后参与者集体拥抱5分钟,以体验被功利社会消灭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温情。
编辑:汪珂宇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