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游戏规则”促进艺术展览规范化专业化
2017-09-18 09:49:34 来源:新快报 作者:梁志钦

彭文斌 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
彭文斌 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

“展览多是一种艺术行业繁荣的现象,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和机构能投身于艺术品推广行业。”日前,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彭文斌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现阶段我们正需要尽快建立自己在展览机制方面的游戏规则,以促进展览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良莠不齐的展览不在少数

很多展览带有一定的忽悠成分

收藏周刊:现在各地的艺术展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好还是不好?

彭文斌:艺术展的多与少,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的。目前,中国的艺术市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艺术展乱象充斥的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但具体怎样,需要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作专业的市场研究分析。

但良莠不齐的、各种各样的展览目前确实存在且不在少数。很多展览带有一定的忽悠成分,他们所忽悠的是那一群只看名头、跟风炒作的投机者。

收藏周刊:但也有人认为,艺术展览频繁也是艺术繁荣的体现?

第22届艺博会现场,观众在观展览。采访对象供图
第22届艺博会现场,观众在观展览。采访对象供图

彭文斌:现在,展览的重心已慢慢转移进艺术市场,从而逐步形成艺术的生态链,艺术与市场、艺术与名利的结合便会迅速被发展开。艺术领域的扩张,包括规模和随之而来的改变,对于艺术超越界限、模糊边界的趋势,一方面,这使得艺术更贴近个人日常生活,而另一方面,它与社会和都市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在一个消费时代里,艺术必须走向市场,而市场是由无形的大众构成的,大众的趣味需要多元自由的艺术氛围,艺术展自然也会多样化。也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大了,印证了社会在进步发展。

国际的艺术也是需要多样化的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现在的中国艺术市场需要这么多的艺术展吗?

彭文斌:某种程度上来讲,大量美术展览的出现对于建构我国的艺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艺术市场要想越强越大,艺术展的形式就应当是多元化的。而能出现多重层次的艺术展,这样更有利于艺术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艺术市场需要更加细分,那么,艺术展也该更加细分。另一方面,展览的大量出现也意味着艺术家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和创作观念。

收藏周刊:在国外,您了解到的艺术展举办频率如何?

彭文斌:目前随着国际艺术网络、活动、交流和全球公众领域的发展,全球艺术界日益壮大,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主题也都涌现出来。每年大约有200项双年展和其他周期性艺术活动在世界各地举办,而这仅仅是艺术流通版图的冰山一角。对于成名的画家,他们更多会在各国家和地区之间不断穿梭。即使他们的艺术作品扎根在本地文化或者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也不会仅仅局限于本国的发展。

当然,国际的艺术也是需要多样化的,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或许未来的艺术不再是围绕着西方艺术市场发展的。

颜新元 合影 水墨 (艺博会展览作品)
颜新元 合影 水墨 (艺博会展览作品)

一个商业化的平台,

最终决定其存在价值的还是成交

收藏周刊:艺术展能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吗?

彭文斌:前面我们说到,展览的大量出现是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中国艺术市场的活跃状态。但任何经济形式过热、无序地发展,都会导致行业产业链各方在疲于应付中消耗资本。而目前展览机制的诸多问题也无法杜绝,只能依靠艺术展览机构、策展人、艺术家的自律以及社会机制的淘汰来实现。面对这种现象,首先我们需要尽快建立自己在展览机制方面的游戏规则,以促进展览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第二还是要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挤泡沫;第三文化要发展,需要有作为的艺术家去推动,作好榜样。

收藏周刊:作为广州艺博会的艺术总监,艺博会是您每年要策划的展览,又是坚持哪一种声音呢?

彭文斌:艺博会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市场化运作方式,但学术也是其得以持续化发展的根本。于我而言,如何将学术性和市场化有效地结合在策展中,并能成功实施,便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坚持的呢?因为无论是画廊、大型艺术博览会还是创作者,最尴尬的是对学术与市场的模糊定位。一味追求学术,而没有关注市场风向,则会渐渐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没有资本的支撑将会慢慢穷途末路;而一味地追求市场,忽略学术根本,注定走不远。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提倡“学术为本、市场为导”作为艺术发展的立足点和方向,事实证明,这个出发点是很正确的,并迎合当代的艺术生态良性循环的。

收藏周刊:今天所说的艺术展泛滥现象,作为策展人,您会受到影响吗?

彭文斌:当整个市场的选择性多了,挑战还是会有的,比如分流就是一个问题。当然,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能促使我们艺博会做得更好。不过,广州艺博会这两年的势头还比较好,今年刚开始全面招展一个月时间里,展位已被订购70%以上,其中老牌参展商的回头率达到70%,但也还不乏新的机构加入第22届的广州艺博会。

总的来说,广州艺博会还是要保持品质与质量,协调好市场和学术之间的平衡点。永远迎合市场,文化艺术就无法获得发展。无论是博览会还是其他大小型艺术展,终究是以实现交易为基点的,作为一个商业化的平台,最终决定其存在价值的还是它的成交情况。

汪天亮 漆画(艺博会展览作品)
汪天亮 漆画(艺博会展览作品)

看展览的标题和宣传用语

也可以看出其主办单位是否专业

收藏周刊:在艺术展选择众多的情况下,画廊机构、艺术家等该如何选择艺术展?

彭文斌:没有十全十美的艺术展,就如选择艺博会,选择合适自己机构的才是最好的。对一家艺博会的选择有非常多的因素需要考虑,一、综合艺术门类的组织与结构,这一点决定了艺博会买家的综合层面;二、精准买家的开发与邀约。买家组织水准直接的关系到博览会的生存;三、潜在买家数据的收集与影响;四、多形式媒体的立体宣传与推广;五、策展人对艺术学术与市场的敏锐以及综合水平。策展人要为一个作品展出行为后的效益最大化负责。

因此,他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过硬的学术水平。他需要全面考虑如何扩大展览的影响,如何增加参展机构和艺术家的知名度,如何让观众看得懂艺术,如何实现交易等问题。策展人,是一个多样化的角色,他们在组织、主题、设计、布展、导览和公共推广、维护等多方面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此外,对于我们组委会来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用数据说话,因为这个是我们检验策展结果的标准。

收藏周刊:对于公众而言,面对密集的展览“轰炸”,是否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准则去掂量一个展览的含金量?

彭文斌:艺术展总的来说分两大类,一是往学术研究的方向走的学术型专业展览,如:全国美展、双年展、文献展、中外交流展等等;另一种是往市场研究方向走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博览会能在短期间直接达到推介、宣传、展示、交易等多重功能,容易达到商业与学术的双重成功,也越来越受到画廊的重视。

无论是以学术为导向的艺术展览,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博览会,都有值得公众去参与的展览,这还是需要公众对艺术展的好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如看展览的主办单位、展览场地、参展艺术家,如果艺术家都有相当知名度,那作品基本是有保证的。另外,看展览的标题和宣传用语,也可以看出其主办单位是否专业。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