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对一座城的意义,安仁双年展能为成都带来什么?
2017-09-19 20:39:46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2017年10月28日-2018年2月28日,首届安仁双年展将于成都安仁镇举行。此次双年展由总策展人吕澎带领策展团队,以“今日之往昔”为主题展开,结合了安仁古镇的人文现状和未来发展,呈现了140余位国内外参展艺术家的作品。
成双到安仁,双年展在成都的16年
不同个体的感悟作为端点,形成了文化谱系。艺术家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美学特征,也都是展览的重心所在。参展艺术家包括:陈丹青、方力钧、何多苓、隋建国、王广义、徐冰、岳敏君、展望、张晓刚、周春芽等人。
“十字街头”
除了对当代传统的讨论,“十字街头”章节重新阐述了在艺术的语境下,一种没有解决方案的处境。“十字街头”的名字来源于鲁迅与冯雪峰创建于1931年12月的文艺杂志《十字街头》,和现实主义电影导演沈西苓于1937年拍摄的电影《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板块:Stanya Kahn, Don’t Go Back To Sleep, 74 min. HD Video with sound, ©2014
十字街头板块:Tomáš Rafa,The New Nationalism at the Heart of Europe,Photo and video-art project,2009
两者都是左翼文艺工作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指出解决方案,并付出的文艺实践。策展人刘鼎和卢迎华回应了总策展人吕澎所提出的“今日之往昔”的策展主旨。
“回不去的未来”
与过去结合的同时,未来成为以“时间”为线索对当代艺术的讨论话题。“回不去的未来”由策展人刘杰、吕婧共同去理解和讨论历史与现当代的中国艺术。这一板块虚拟了一个来自未来的视角,为了寻找记忆,记录下当下的历史。
回不去的未来板块:梁绍基,平面隧道,丝,120×120cm,2013
回不去的未来板块:邱黯雄,山河梦影,三频录像装置,黑白,有声,4:1,1920×480,13'24'',2009 (3)
展览以双年展发生地20世纪以来的人文历史和当地的特殊性为基础,探讨了历史与时间、未来的历史,以及个体化的当代艺术创作等问题。
“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
多种艺术形式也将成为首届安仁双年展的一大亮点。由意大利策展人马可•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策划的国际板块“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成为了寻找戏剧与历史相互关系的主题。
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威廉‧肯特里奇-样板礼记-2016
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朱安‧朱娜斯-流水河流图腾II-2016
策展人根据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在1940年所写下的剧本《四川好人》,和泥塑群雕《收租院》作为切入点。这不仅结合了德国剧作家臆想的背景“四川”,还融合了四川美院教授和学生集体完成的《收租院》。策展人主要想让“脸谱化的戏剧表达”成为这一板块所展示的核心要素。
在此次双年展的新闻发布会上,“谱系修辞”版块策展人蓝庆伟曾谈到 :“此次双年展的意义不光是安仁百年历史和双年展的碰撞,更多的是成都4年之后重新有双年展的概念,其意义对于成都乃至整个西部都尤为重要”。回想而来,从第六届(2013年)成都双年展结束后,双年展已在成都已经缺失了4年。在艺术资源丰富的成都,在众多艺术家和策展人高呼双年展的重要性时,不禁让人反思,一个双年展对于一座城到底有何意义?成都的双年展道路又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成双到安仁,双年展在成都的16年
2013年8月5日,在第六届成都双年展的大门上贴出了一张手写公告通知:“因场馆有新任务,双年展提前到8月11日(原定15日)关闭,请观众谅解和相互转告,谢谢!”这张简单乃至草率的公告,不仅提前结束了当年的成都双年展,也成为“双年展”目前在成都留下的最后身影。从2001年成都首次引进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算起,直至下月的安仁双年展,从民办到官方,成都的双年展道路已断断续续走过16个年头。
严格意义来说,在这16年中,成都所举办的双年展也只有成都双年展与下月的安仁双年展。
2001年,企业家邓鸿以成都现代艺术馆的名义出资300余万元发起并创办了成都双年展,这也拉开了双年展在成都的序幕。第一届成都双年展以 “样板·架上”为主题,关注西部本土架上艺术,共展出了1000多件名家近期作品,其中大部份以绘画与雕塑为主,展览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与生态,并呈现出中国人对架上绘画、雕塑的探索与成就。
由于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规模化的双年展,以及艺委员团队(范迪安、费大为、靳尚谊、刘勃舒、罗中立、潘公凯、邵大箴、隋建国、王林、吴冠中、许江、张颂仁等),第一届的成双吸引了上百个批评家齐聚成都,献计献策热烈捧场。大家投入了足够的热情,也对此抱有很大希望。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4年后所举办的第二届(2005年)“世纪与天堂”与第三届(2007年)“重新启动”却引来了各方的争议与是非。
第二届中的展览的主题“世纪”与“天堂”正是两个房地产项目名称,即成都世纪城和九寨天堂甲蕃古城。这种直接使用了投资方的两个房地产项目名称的做法遭到众多艺术家、批评家的强烈质疑。然而,这些质疑在资本的力量和人为操纵面前,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力量。到第三届的双年展的研讨会,因某些缘由,国内的批评家大多被阻挡在外,故而会上有超过三分之二有凑数嫌疑的受邀批评家是外国人的文化奇观。两天的会议中多半被老外占有,没有现场翻译没有中文字幕,在老外的讥里哇啦云山雾罩中神侃水墨艺术,也开创了“双年展”的先河。
2013年,第六届成都双年展会展现场
但无论是争议还是是非,前几届的成都双年展也只能算是艺术圈内的盛世,很难真正做到与成都发生密切的关联。直到第五届,在成都集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2011年吕澎主策展的成都双年展以“物色绵延”为主题,以城市为中心话题,以艺术、建筑、设计等综合展览去讨论中国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因展览主题与城市的关联,因展览场地等因素,第五届的成都双年展开展期间共吸引了28万人次进行参观;而国庆黄金周期间平均接待量2万人次,甚至一度出现加印门票的情况。
2011年,在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举办的第五届成都双年展
而在下月的安仁双年展中,主策展人吕澎以百年安仁的历史为切入点,希望让当代艺术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时间、看待当代和过去的关系,让双年展和安仁发生联系……至于最终成效如何,它能为成都带来什么,只有拭目以待。
双年展对于一座城
“一个双年展的成败,它本身的基因非常重要。”(李龙雨)
前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所谈及的双年展基因,更多的指向于举办双年展的动机。一个明确的出发缘由,也是见证双年展是否长久的因素。而这个缘由,也必须和双年展的举办城市有着直接及明确的关系。
拿利物浦双年展来说,它一直以“英国当代艺术双年展”自居,并强调主办地利物浦的城市特征,要求参展作品与该城市息息相关,并邀请艺术家为当年双年展量身定制新作品,体现作为港口城市的超地域性的文化特征。
2012利物浦双年展
韩国的光州双年展则是在一定意义上对1980年“光州惨案”悲剧事件的一种纪念。(1980年5月光州市民在一次针对军政统治地示威游行中与军人发生冲突,导致了成百上千手无寸铁的市民的死亡。这个事件被称作“光州惨案”。)不仅对韩国的艺术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也是这座城市对于整个国家的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体现。
2012光州双年展
而国内双年展的“大佬”上海双年展亦是如此。上海双年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双年展,上海的历史代表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汇,上海双年展的历史也代表了中国进入以双年展为标志的艺术国际秩序的过程。“上海双年展一定会关联到它不可避免的历史背景,就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也就是因为中国和世界的相互关系创造了上海,也创造了延续了11届的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冯原看来,“中国要走向世界,让世界进入中国,这两个倾向实际上就创造了上海它的具体使命。”因此,上海双年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必须是中国的问题,也必须是世界的问题。
2014年,上海双年展
“当今世界我们遇到很多问题:社会转型、文化全球化等,文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这种挑战在过去的双年展里都所反映,双年展讨论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艺术问题。如果双年展讨论的是一个艺术问题,你可以回到学院,艺术展览和美术馆。恰恰双年展是一个跨地区、跨文化、甚至是跨国家的综合性机制,所以才能把大家关心的问题放在一起。将艺术家、策展人和双年展之间发生的论坛和讨论结合在一起才构成双年展”。(王春辰)
正如王春辰所说,如果双年展只是展示一些作品,就不是双年展。双年展是从整体上产生问题、讨论问题,然后引起我们对文化问题的思考。通过双年展这个机制把不同学科的人,不同专业背景的人集合到一起,让全世界发生的文化冲突、自我的流失,包括政治议题给大家造成的焦虑得以解决。
安仁双年展改造中的展厅
以此来看,安仁双年展的出发点在哪?
安仁作为成都周边一个偏安的百年古镇,它已成为在全球化影响下一个典型的历史与当代发展的融合之地。此次双年展,除了从历史、时间进行切入,主办方也将安仁放置于全球化与地域性交叉语境中进行抽样式考察,通过艺术创作与实验的呈现,对历史记忆与当代问题进行交互性学术安排,破除当代艺术扁平化、符号化的偏见,呈现当代艺术鲜活与多元的思想与语言结构。同时,也试图探讨全球化与在地化对当下视觉文化的潜在影响,在保持全球化视野的前提下分析地域特征的历史多样性和复杂性,将“世界—中国—成都—安仁”放在一个没有中心与边缘设置的动态结构中进行理解和呈现,使“安仁双年展”能够呈现多种视角透视下的当代艺术。
围绕着此出发点,总策展人吕澎带领的策展小组由蓝庆伟和杜曦云、刘鼎和卢迎华、刘杰和吕婧、马可•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四组构成。四组策展团队的策展主题分别为“谱系修辞” 、“十字街头”、“回不去的未来”和“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并联手共谈“今日之往昔”。
“谱系修辞”
在四个展览板块中,“谱系修辞”相对于另外三个板块更接近当代传统。这部分由杜曦云和蓝庆伟策展,以安仁镇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遭遇为背景,通过再次审视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轨迹,试图展现对当下艺术的历史成因、最近的传统和对未来期待的讨论。
“谱系修辞”
在四个展览板块中,“谱系修辞”相对于另外三个板块更接近当代传统。这部分由杜曦云和蓝庆伟策展,以安仁镇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遭遇为背景,通过再次审视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轨迹,试图展现对当下艺术的历史成因、最近的传统和对未来期待的讨论。
谱系修辞版块:徐冰《蜻蜓之眼》,2015
谱系修辞版块:张晓刚《舞台》,260×940cm,布面油画,2017年
谱系修辞版块:张晓刚《舞台》,260×940cm,布面油画,2017年
不同个体的感悟作为端点,形成了文化谱系。艺术家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美学特征,也都是展览的重心所在。参展艺术家包括:陈丹青、方力钧、何多苓、隋建国、王广义、徐冰、岳敏君、展望、张晓刚、周春芽等人。
“十字街头”
除了对当代传统的讨论,“十字街头”章节重新阐述了在艺术的语境下,一种没有解决方案的处境。“十字街头”的名字来源于鲁迅与冯雪峰创建于1931年12月的文艺杂志《十字街头》,和现实主义电影导演沈西苓于1937年拍摄的电影《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板块:Stanya Kahn, Don’t Go Back To Sleep, 74 min. HD Video with sound, ©2014
十字街头板块:Tomáš Rafa,The New Nationalism at the Heart of Europe,Photo and video-art project,2009
两者都是左翼文艺工作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指出解决方案,并付出的文艺实践。策展人刘鼎和卢迎华回应了总策展人吕澎所提出的“今日之往昔”的策展主旨。
“回不去的未来”
与过去结合的同时,未来成为以“时间”为线索对当代艺术的讨论话题。“回不去的未来”由策展人刘杰、吕婧共同去理解和讨论历史与现当代的中国艺术。这一板块虚拟了一个来自未来的视角,为了寻找记忆,记录下当下的历史。
回不去的未来板块:梁绍基,平面隧道,丝,120×120cm,2013
回不去的未来板块:邱黯雄,山河梦影,三频录像装置,黑白,有声,4:1,1920×480,13'24'',2009 (3)
展览以双年展发生地20世纪以来的人文历史和当地的特殊性为基础,探讨了历史与时间、未来的历史,以及个体化的当代艺术创作等问题。
“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
多种艺术形式也将成为首届安仁双年展的一大亮点。由意大利策展人马可•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策划的国际板块“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成为了寻找戏剧与历史相互关系的主题。
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威廉‧肯特里奇-样板礼记-2016
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朱安‧朱娜斯-流水河流图腾II-2016
策展人根据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在1940年所写下的剧本《四川好人》,和泥塑群雕《收租院》作为切入点。这不仅结合了德国剧作家臆想的背景“四川”,还融合了四川美院教授和学生集体完成的《收租院》。策展人主要想让“脸谱化的戏剧表达”成为这一板块所展示的核心要素。
编辑:孙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