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物回流是艺术市场的大头所在
2017-10-12 10:48:18 来源:艺术市场通讯 

海外文物回流一直是近些年艺术市场的热点话题之一,无论是媒体,还是藏家甚至是博物馆都在热议,这也意味着海外文物回流蕴藏巨大的市场。但前几年持续的海淘购也让这一块市场积累下了许多问题。面对这一块不知还剩多少的“肉骨头”,它的未来前景该何去何从?

丨“皿方罍”事件看海外文物回流热情丨

在近些年的海外文物回流中,国宝“皿方罍”的回归绝对是最抢眼的案例之一。因为它的“身世”十分坎坷,几经波折。“皿方罍”自出土后不久就身首分离。

皿方罍于1922年在湖南桃源出土,其发现者起初并不知道这是一件宝物。然而,挖出一个有着精美纹饰的大铜罐,毕竟不是件平常事,乡亲们将这件事越传越远。后来,一个湖北籍的石姓古玩商人得知了此事。他来到器主的家中,想要收购方罍。经过一番论价,双方讲定以四百银元成交。见来人竟愿出此高价,器主又心生疑窦,生怕卖低了价钱。故一边巧言稳住石姓古玩商人;一边密嘱其子持器盖到附近一所学校,找有学问的人问个底里。哪知学校的校长见此器盖非比寻常,知是宝物,当下愿出八百银元。器主之子大喜过望,狂奔而返,一路呼号。其声被石姓古玩商人听到,知不妙,遂不顾器盖,丢下四百大洋,抱器身而去。

皿方罍
皿方罍

“皿方罍”从此身首异处。器身几经辗转,流落海外,曾为美利坚合众国煤油大王洛克菲勒所收藏。器盖则落到了当地湘军的一位周姓团长手中。双方都想买入对方手中的那一半,让“皿方罍”合体,但是迟迟没有达成一致的协议。解放后,“皿方罍”器盖依法收归国有。1952年由湖南省文管会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此后,“皿方罍”器盖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藏品。

皿方罍盖子
皿方罍盖子

“皿方罍”的器身,曾在冷战时期一度脱离了人们的视线。直到1992年,上海博物馆原馆长、着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才在出访日本时,在一位友人家中偶然见到了久违的“皿方罍”器身。但是这位友人不知道盖子这回事,马先生告诉他,盖子在中国湖南。日本友人听后非常兴奋,亲自前往中国湖南,想通过捐建陈列馆换取盖子,但是没有成功。而湖南也曾派人去谈此事,但因法律问题同样没能成功。后来,日本友人因遭到生活重创,决定出手。得知这个信息,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在拍卖中却被一位法国藏家以924.6万美元成功竞得,创下当时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记录。

皿方罍器身

皿方罍器身
皿方罍器身

13年后,“皿方罍”再度出现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当时一封湖南省博物馆致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女士的信函迅速引起大家关注,信中写到:“敬启者,承蒙您赐电告知,贵公司将于3月20日在纽约拍卖的中国商周时期青铜饕餮纹方罍,鉴于其与湖南之渊源,惠允先期与敝馆商购,不胜感激!囿于本馆为非营利受托遗产保管机构,所需购藏经费全赖各方资助,今虽多方努力,目前仍仅筹措到两千万美元。因此,祈贵方能同意以此价格(含贵公司佣金)成交。如允此议,则我方将在一周内先期付款三百万美元,余款在两个月内付清。谨此奉复,期盼佳音。”面对湖南省博物馆这样的举措,国内拍行和买家纷纷表示支持,呼吁华人个人藏家放弃购买。但由于消息的走漏,不少藏家也表示担心2000万美金能不能顺利的买回来。大家都怕在竞拍的途中被老外拍走,后来一致决定以洽购的方式购买。最终于纽约时间3月19日下午,正式向纽约佳士得提出联合洽购皿方罍一事,以促成此青铜重器“身首合一,完罍归湘”。至此,皿方罍终将在世纪分别之后,再度身首合一。

丨中国文物是如何外流的丨

\

国宝皿方罍的回流让人们再次重视起外流的文物。中国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被侵略者抢夺;二是被外国人倒卖,如外国学者(包括探险家、博物馆策展人、大学教授等)来中国探险,直接从中国以低价购买或免费带走文物。比如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从王道士手中买走敦煌古文书、古佛画等。还有人直接在中国发掘古代遗址,把出土文物全部运走,包括去佛教石窟、寺庙搬佛像,切割壁画等;三、盗墓走私。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辽代南海观音木雕和山西广胜寺炽盛光佛壁画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辽代南海观音木雕和山西广胜寺炽盛光佛壁画

据统计,1856-1932年间,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曾考察我国西北地区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大量中国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和八国联军抢劫北京城,他们通过过战争、不正当交易等手段对中国的珍贵文物进行疯狂掠夺,使至圆明园中大量瑰宝流落国外;1899年左右,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流失之中,先是被当作药材贩卖,后又被西方列强的文化梢客以各种名目大量收购而去。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有近3万片流失海外,被12个国家和地区收藏;1911年辛亥革命后,内优外患,各地盗掘成风,文物如潮水般地涌出国门;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监守自盗”,将六大箱共计1200余件书画精品盗运出宫,经变卖、哄抢,绝大部分已流失海外;1928年,清东陵慈禧太后陵寝被军阀孙殿英野蛮盗掘,墓中所藏国之瑰宝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因被变卖购买军火而散失;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人对我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盗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间,美国人利用中国社会动荡之机对中国文物大肆收购。在建国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也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被贩卖到海外。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虞长生曾说,“很多人以为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是在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其实不是,真正流失最厉害的是在近30年里。

1924年华尔纳从敦煌盗走的唐代壁画,壁画现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
1924年华尔纳从敦煌盗走的唐代壁画,壁画现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有164万的外流文物分布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中,但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就中国古书画而言,在19至20世纪世界格局中,就形成了中国、日本、欧美『三分天下』的格局。欧洲尤其是英国和法国,他们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两次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中国古书画作品。

到了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古书画开始收藏。虽然在19世纪的几次战争中美国没有获得收藏品。但凭借资本的美国却在中国古书画收藏方面后来居上,他们有三位一体的收藏模式,即博物馆收藏、大学研究和展览机构举办展览。如今的美国在中国古书画的收藏上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十分惊人的。

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 局部),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 局部),大英博物馆藏

目前中国外流文物的种类主要是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雕塑、漆器、丝织品、家具等,它们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迄现当代。其中,佛教造像与壁画均来自佛寺或石窟,主要是中国人或外国人直接去佛寺收购或盗窃的。其它文物多是传世品,即家族世代相传下来的。还有一些是出土品,主要是青铜、陶瓷与部分佛教雕塑等。

丨海外文物回流的困境丨

就当下形式而言,海外文物回流共有五个途径:1、依法追索2、民间捐赠3、商业回购4、跨国诉讼5、直接谈判。有报道称,目前流失文物的回流,有90%是靠回购,即个人或者机构参与国际市场上的商业拍卖,将文物买回来;我国也成立过流失文物的回购基金会。1957年我国花巨款回购了着名画家韩滉的《五牛图》。2002年国家启动了珍贵文物征集专项资金,并花了2999万元买回了国宝级文物——宋代米芾的《研山铭》手卷,此后又先后花费2亿多元买回了包括战国虎形佩等在内的多件文物。国内机构和企业、个人也回购过不少文物:上海图书馆1998年花450万元从佳士得拍卖行买回了《翁氏藏书》;保利集团也曾斥巨资买回了圆明园牛首、虎首和猴首三件铜像。

\

\\

韩滉《五牛图》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滉《五牛图》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滉《五牛图》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然而,在商业回购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存在——税收,中国高额的关税是海外文物回流的困难因素之一。2007年,国家税务部门第一次将文物艺术品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并与奢侈品放到一类中,规定:对于进口的文物艺术品将收取12%的关税。2012年对关税税率作出调整,降到6%。此外还要对进口文物艺术品收取17%的增值税。目前,根据新规定,超过100年以上的文物可以免收关税,但仍要征收17%的增值税。如此一来,许多文物收藏家在海外购买了文物艺术品,都不愿意带回到境内,而采取放在香港的保险箱里或境内的保税区里保管,以规避交纳高额关税和增值税。

2002年回流文物,米芾的《研山铭》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02年回流文物,米芾的《研山铭》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对比英国对文物艺术品只征收5%的增值税;美国海关只对时间小于100年的艺术品征收6.6%的进口关税,超过100年的文物可以免税,而且免收增值税;香港对文物艺术品免征进口关税及增值税来说;中国大陆对于文物和艺术品的税收可以说是相当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阻碍了海外文物的回流。

除了税收问题,海外文物的回流还面临着真伪的问题。在中国的富人带动下,中国逐渐成为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大量的中国文物也通过各种途径开始“回流”回国内。粗略统计,过去20年间,通过拍卖回流的文物超过10万件。而在目前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海外回流文物已超过30%,利润也占到50%。在这些回流的艺术品中,当然不乏珍贵的文物精品,但更多却是高溢价的平庸藏品和大量赝品。

现在国内拍卖公司到海外征集拍品,国内收藏投资机构从海外拍卖行拍获带回,以及海外人士捐赠给国内博物馆——这看似简单的三种海外文物赝品回流渠道,背后常有“曲线救国”的利益输送。很多造假商人也开始利用“海外回流”曾经积累下来的“好名声”,转而将高仿品渗入其中,谋求暴利。内地制造的现代赝品先经包括拍卖行在内的古董商以“仿古工艺品”送出海外,一到海外古董商马上让它们摇身一变成为“文物”;或“自我征集”带回国内拍卖,那些入关的手续就成了“回流文物”的凭证;或委托海外拍卖公司拍卖自我拍回,再拿到国内拍卖,这就成了“回流文物”。这类问题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真正的文物回流。

此外,以书画市场的规律来看,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就会造成整个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并且会影响到市场,而且从书画市场的情况来看,许多海外回流拍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对于书画市场造成冲击,即使拍品本身真假没有问题,但随着市场存量越来越多,许多原先的一些书画藏品的价值也会受到影响。

丨如何正确看待海外文物回流市场丨

虽然海外文物回流面临种种困境与问题,但仍然是艺术品市场成交份额的大头所在。即便战后艺术、印象派市场再火,也仅是以拍卖场中的专场呈现,但中国流失文物竟能够撑起纽约亚洲艺术周的一大半份额,并持续走过了九个年头,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而纽约亚洲艺术周正是中国文物回流的聚集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Heavn)表示,“整个纽约亚洲艺术周中,中国古代书画、雕塑、瓷器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而上文中提到的皿方罍也是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觅得的。

纽约亚洲艺术周主办单位与大都会博物馆合作筹办秦汉时期文物特展
纽约亚洲艺术周主办单位与大都会博物馆合作筹办秦汉时期文物特展

前两年,纽约亚洲艺术周有明显收缩之势,有观点指出海外文物回流市场呈下降趋势。但在今年春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中,南宋陈容的《六龙图》以3.4亿元的价格拍出,否定了这个观点的同时,也标志着海外文物回流将进入2.0时代。

南宋 陈容《六龙图》
南宋 陈容《六龙图》

从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书画市场的升温,中国国内与海外书画价格发生逆转,商家发现国外价格低于国内市场,因此,大量书画乃至篆刻作品开始从国外尤其是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市场回流。2007年11月,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在伦敦举办了一场中国书画拍卖会——“木扉堂”藏书画专场。从拍卖行推出的拍品来看,大多数为小幅的古代书画作品,作品年代从中国的北宋时代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均有涉及,而作品的成交价位也多处在几十万元至一、二百万元的价位区间,但是这批书画之后出现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上,像2009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估价680万至880万元的萧云从《青山高隐图》手卷,最终成交价达到6720万元,而这在当年的伦敦专场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不到300万元。

萧云从《青山高隐图》
萧云从《青山高隐图》

面对如此丰厚的回报,收获了许多收藏者,也包括投机者。季涛称:“很多回流文物具备真品含量高、精品多、新鲜感强、价位弹性大等优势,从而吸引各界收藏人士到内地拍卖会上举牌竞买。”当年因为各种原因流失到海外的文物艺术品,又大量回流到中国内地拍卖市场。

海外文物回流依然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时也对藏家、对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上文,海外回流存在的困境,所谓捡漏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因而在“2.0时代”,回流艺术品的价值定位将更多地取决于眼光、经验、知识和财力。

结语

文物的回流代表了一个国家国力的强盛和对文化的重视。并且从目前的艺术品市场表现来看,艺术市场的焦点又回归到中国传统艺术上,海外外流文物将占据着市场很大一块份额。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海外文物回流会是未来市场的大头所在。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