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抽象艺术理论的起源,获得广泛认同的是,这一观念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沃林格的著作《抽离与情移》,他指出在艺术创作中,除了情移的冲动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冲动支配着,这便是“抽离的趋势”。人们的心灵无法在变化无常的外界求得安静,只有在艺术里寻找慰藉;如果不能从外界客观事物中得到美的感受,那么只能从客观物象的物态中抽离出来,用抽象的形式,使其能永久的体现价值。在具象艺术的传统架构里,抽象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无论是审美、还是精神诉求上都是革命性的,并在东西方艺术界影响深远。
李禹焕美术馆,安藤忠雄设计,直岛,日本
李禹焕1936年出生于韩国庆南山区,后移居日本,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极简主义抽象绘画艺术家和雕塑家,对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日本“物派”艺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韩国单色画运动的代表人物。“物派”艺术家排斥以西方为主导的艺术表现形式,认为自然本身是最美的,艺术应该不经任何修改的呈现出创作媒材的本来面貌。
从线,李禹焕,1978年,综合材料, 181.8x227.5cm,英国泰特美术馆馆藏
从1973年到1984年,李禹焕对单色抽象绘画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实践。本幅作品创作于这一时期,引用了最经典的抽象形式——连续、抽象姿态、格子和单色画法,对“物派”艺术观念进行了实践。同属于 “从线系列”,创作于1978年的作品,于1997年被英国泰特美术馆收藏,同时期的抽象绘画作品还有 “始于点”和“始于风”系列。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当代艺术”专场
Lot 3891
李禹焕 从线系列 No.79013
1979年 布面综合材料
73x60.5 cm
RMB 1,400,000-1,600,000
《从线系列 No.79013》由20条并置排列的蓝色线条组成,线条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组合趋势,每个独立的笔触从画布上沿延伸至底端,下笔开端颜色深且厚,随后逐渐变薄,直至最后消失。每条线都有始有终,每条线都在艺术家的严密控制之下绘制完成。艺术家所钟爱的蓝色集中在画面的上半部分,画面下方大面积留白,背景的颜色得以显现,这也正是李禹焕所强调的其艺术表现的核心:不是呈现物体本身,而是建立物体与物体之间、物体与背景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留白”也是有活力的,“背景”也是有力度的。李禹焕同样也关注自己作品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探讨,空间出现在完成每一笔的时间的流逝中,当创造空间的过程完成,即完成作品,时间也随之消失不见。李禹焕希望观众通过观看其作品中重复出现的笔触来思考时间的本质。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当代艺术”专场
Lot 3892
陈文骥 满意
2009年 布面油画
197.5x351.5 cm
展览:
陈文骥作品展,东站画廊,北京,2009年
陈文骥作品·台北展,关渡美术馆,台北,2016年
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东莞,2016年
出版: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0陈文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p113
RMB 1,500,000-2,000,000
陈文骥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他三十多年以来的创作生涯中,一直是一个“慢节奏”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始终游离于中国艺术规则之外。从2000年后开始,陈文骥的创作转向相对理性的抽象几何的形式,纯粹和极简。这件作品便是追求纯粹和极简形式的代表作之一,曾参加艺术家在台湾的首次个展,渐变且沉静的红色,使他在二维空间里创造出三维的真实感觉,构成了一种通过视感错觉,将物体、结构、秩序之间的关系发生视差转换和达到间离的效果。
.
陈文骥《满意》在2017年021艺术博览会展览现场
这种转换表面看是客观的、抽象的,实质上却完全是主观的、写实的。这种极简、抽象的形态,其中压缩着他冷静、严谨的处理方式,抽离了内在情感之后的纯粹统一,也消解了所谓艺术价值、意义等指向性含意。可以看到艺术家的绘画语言的不断深入、抽离、纯化的过程,显示了他偏执予物像的不确定性所能达到的视觉穿透力,以及借助这样的艺术形式来探寻、实验着自身表达能量的极限。
同样出生于1954年的印度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其作品往往以简洁弧线、鲜明的颜色的形式出现,在看到陈文骥这件作品的时候,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立体的卡普尔雕塑用光滑的或凹或凸的表面,将对环境的反映最大化或者最小化,最近或者最远,给人带来强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直接而强烈。而这种感受,恰恰是他的雕塑消除了边缘带来的结果。影像的连续性形成了一个法力无边的场。陈文骥的绘画则深刻挖掘了平面的价值,他在平面上制造这种立体的效果,温和地帮助观者感受。当观者的目光游走于那些边缘的时候,可以认为那是具体的,也可以认为是不确定的空间和形。在表达方式上,陈文骥非常内敛、不事张扬,将矛盾挤压到若有若无的一线之间。这仍然是一种回避冲突式的、不具侵略性的姿态。
创作中的谭平
2013年以来,从一系列木炭条素描开始,谭平对纯抽象绘画形式的探索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本幅作品创作于2015年,依然由谭平通过全面涂绘和层层覆盖的方式完成。但是除了对已有画面的大面积整体覆盖,使得之前若干遍绘制的痕迹依据覆盖颜色深浅程度的不同而在画面中若隐若现之外,在这批作品中谭平会特意在每一遍覆盖之时,对之前的画面做出局部保留,试图在画面中建立一种新的可能,将空间由平面变成纵深,在平面的画布上构建起一个丰富而立体的世界。在颜色层层覆盖的过程中,时间进程被记录下来,每一遍的绘制代表着一个时间的片段,这使得绘画又具有了由时间构建空间的概念。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当代艺术”专场
Lot 3893
谭平 无题
2015年 布面油画
100x120 cm
RMB 280,000-380,000
这一时期的作品,起始于对以涂绘和覆盖为主的形式语言的探索,经由对线描和书写性的充分强调与重视,最后达成了涂绘和线描同等重要的平衡。除了对日趋成熟的涂绘和覆盖画法的改进,谭平让笔触和色块更加自由随机的排列组合,画面在更加不确定性中不断的进行着割裂和重组,面与线、形与色、空间与时间等多种因素在抽象的绘画表达中进行着全新的互动与平衡。不同形态、不同颜色的线条、色块组成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凌而不乱的视觉效果。看似按艺术家心性自由挥洒的线条,实质上是艺术家经过精心安排和精准控制之后所刻意营造的随意,由此又强调了“艺术家作为创作者在现场”的意味。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