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立美术馆这条路,虽“贵”,但我们咬着牙也要走下去!
2017-11-22 10:37:21 来源:典藏 作者:海燕

从90年代中后期,私人美术馆在中国产生,至今已二十余年。

截止到2015年9月,中国的当代私人美术馆约26家,仅次于韩国、美国和德国。除了已广为所知的由私人收藏者创立为代表的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北京UCCA、木木美术馆等,还有主要以地产企业发端创始的今日美术馆、广州时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K11美术馆,以及以民生美术馆为代表的金融系衍生美术馆。

南京四方美术馆
南京四方美术馆

近几年来,不断在艺术市场拿下重要拍品的私营企业也越来越多,像苏宁集团、新疆广汇集团等都已陆续建立起各自的美术馆,私人美术馆数量在过去几年中得到极大的增长。根据2015《全球私人美术馆报告》,中国地区的私人美术馆主要分布在经济环境较好的一二线城市,从全国的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私人美术馆数量就占全国私人美术馆总量的73%。[表1]

(资料来源:《私人美术馆报告》,2015)
(资料来源:《私人美术馆报告》,2015)

有调研显示,中国的私人美术馆年预算一般在1000万元人民币上下,有不少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从运营的角度来看,私人美术馆的资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创办人或机构自有资金、营业收入(包括门票、场地、商店和餐饮服务、艺术授权及面向社会的收费教育项目等)、慈善捐赠(企业、个人赞助及捐赠)、政府文化事业专项补助。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然而就当前的现状而言,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私人美术馆,一个共同的挑战和近似的窘境是:如何保证美术馆长期运营所需的资金?

平均有超过80%的美术馆表示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创始人或企业,相比而言,只有非常少的个别美术馆表示通过相关经营和申请政府的扶持资助,可以有效补贴和平衡运营所需的资金。在这一特殊的中国私人美术馆生存生态下,我们选取几个私人美术馆案例进行粗浅的分析和归纳,希望就资金与政策问题呈现一些可能的路径。[表2]

(资料来源:《私人美术馆报告》,2015)
(资料来源:《私人美术馆报告》,2015)

慈善信托的金融助力模式

广东时代美术馆由时代地产在2003年出资创办,2010年在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注册为非营利性公益美术馆并正式对外开放。美术馆总面积3300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另设收藏空间,现有团队15人,设“展览部”“公共项目部”和“运营管理部”,每年全展厅展览5个、小展览1个、常设型研究项目1个、出版物1-2本、社区艺术节1/2个,讲座放映工作坊等公共项目一百余个。2017年总费用1270万元人民币,主要经费来源除了时代地产的投入之外,资金来源还包括资助人、慈善义卖筹款、基金会、门票及咖啡店与艺术衍生品(占资金比例少)。

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东时代美术馆从2016年开始推出了“艺术资助人”计划,个人或企业每年投入1万-30万元不等,成为美术馆的朋友、理事或企业理事等,据知目前已有13位。回报方式有免费参观展览、学术讲座、免费使用场地、订制衍生礼品、名字或企业品牌出现在展览“赞助人”行列、五行会年度晚宴等35项不同权益的赞助人礼遇。

2017年初,广东时代美术馆以《这条路,我们先走为敬!》一文宣布将成立以“董事会”来负责保证可持续性的资金来源及重大经营决策。时代美术馆与投资方时代地产达成共识,用金融信托的方式吸引捐赠,通过投资的回报来支持美术馆的长期运营。

董事会将设定19个董事席位,加上创始企业时代地产2位,共21位成员。“董事会背后设信托和金融,刚开始董事会和其他资助人捐的钱会进入一个专项基K11美术馆金,这笔钱我们是不用的,直到这笔钱的信托投资收益可以支持运作。”馆长赵趄在接受《界面》媒体采访时表示。据统计,时代美术馆一年运营费用大概1300万,这个基金则计划做到一个亿规模。

在《慈善法》实施之后,公益组织或慈善基金会可以与信托公司合作设计发起慈善信托,相比于慈善捐赠,慈善信托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项,拥有自身很多制度上的优势。过去因为观念的原因,习惯性把文化艺术、公益与市场、经营完全对立,机构并不真正了解和掌握公益信托的法律关系、制度结构、运作流程以及盈利模式,在机构管理中长期边缘化,被忽略。

从国外公益信托开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做法看,公共机构信托——为促进公共机构的管理发展而设立的信托,可以提高公共机构的运行效率;慈善性剩余信托——由捐款人设立的一种慈善信托,捐款人可将一部分信托收益用于自己,剩余部分转给慈善机构。随着社会和私人财富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私人收藏者将“慈善投资”当成一种新的“另类投资”。充分利用财富端,设计推出专项慈善信托,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自主创收:美术馆零售作为模式

对于上海K11美术馆的定位,创始人兼名誉主席郑志刚表示:K11是一个美术馆,只是里面有它的艺术品商店、设计店、购物中心和写字楼。当然,从很多的公开商业资讯中,我们也不难描述出K11的新零售经营之道的实质:在商场里植入一个美术馆,以美术馆的概念和气氛去打造整个零售空间。

如果仅对标美术馆,这一模式的整体资金和运营配套,显然不具有直接借鉴性。然而,如何将美术馆的“商业”面及价值充分实现,无疑还是值得思考的,尤其是国家政策性扶持、公益性捐赠有限的现实之下,美术馆如何建立一套完善持续长久的机构运营和收入模式?实现自主创收,或为更适用的出路。

K11美术馆
K11美术馆

以2014年上海K11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为例,在K11B3层艺术空间里展出了52件印象派大师展品,展览3个月内的观展总数超过34万人次,使商场营业额增长30%。整个2015年,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共计吸引了近20万艺术爱好者进入B3层美术馆参观各类展览,助其近距离领略艺术魅力,并且在整体实体零售业销售低迷的情况下,保持每月100万的客流和稳定的商业增长。

2017年9月刚开馆的位于丹东的鸭绿江美术馆,一时间成为瞩目的焦点。不仅因其独特的美术馆选址,及每年以一位艺术家名字命名年度美术馆展览的运营风格,我们也看到,美术馆对具有可操作性的生存之道和资金运营思路,以自给自足为目标,以期有序的持久发展。

鸭绿江美术馆
鸭绿江美术馆

由私人收藏家纪大海创办,在一次采访时他表示:“从勾画蓝图的那天起,我们就建构了一个美术馆系统内的生态圈,大家相互借力,相互依存。你看到的培训学校、设计公司、酒吧、咖啡馆等,这些业态和美术馆有着共生关系,它们都会反哺美术馆,足够美术馆自己的运营成本。美术馆不用再为生存到处找钱。美术馆建成时,这些项目就先于展览项目而运作起来了。同时成本运营我们也做了充分的考量。”

这种以“商业”作为主要收入支撑模式在一定范围内仍受到很大的质疑,我们也可预见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仍将是一个持续的争议。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如何有策略地通过有效设计来区分管理艺术的目标和商业目标在各自实践上的矛盾点,而不仅仅敏感于不被“商业”所绑架或利用,应该是更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引导慈善资本要有专业型人才

就西方的私立美术馆而言,募款和赞助都是美术馆维持运营的一大来源。表面看来,这一趋势的出现表明乐于做慈善的人越来越多,但资料显示,税收优惠政策在慈善决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较完善的政策法规或监督管理系统等间接方式来为美术馆寻求更广泛的赞助范围和方式。在美国,这种优惠主要体现在慈善性捐赠的税收减免、免征投资收益税以及对运营收入或来自门票、销售、餐饮及其他费税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

今日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

赞助事实上也是目前国内很多私人美术馆最大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美术馆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以及企业赞助。在这方面,北京UCCA和今日美术馆做得相对较早,在力度和成果上都相对更有成效,但应该看到,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多的事我们可以去做。

作为资金争取的对象,企业的CSR(企业社会责任)中不少会有对于公益性机构的支持。通过对美术馆的赞助,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艺术文化来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公众认知度、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间接利润。

企业和美术馆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对于非营利美术馆,吸纳募款和赞助专业人才,有效对接和长期引导慈善资本进入私人美术馆,未来或将成为机构资金运营能力的分界。

普及慈善思想、帮助企业和个人理解艺术文化领域与其他慈善领域的不同,提高捐助积极性,设计有针对性的回报而不仅仅从美术馆自身角度出发,从而影响和改变现有的慈善的行为方式。要做到这些,美术馆自身的观念、对法律框架和政策的理解能力,以及专业的经营人才都是缺一不可的。

目前从政策导向、慈善资本关注度等条件来看,社会公益环境越来越好。《慈善法》的推出首度明确了社会的捐赠机制,对于免税等优惠细则也有详细阐述。当然,这是一个建设性的过程,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讲,有时候你觉得非常难的事情,在不经意中,中国很多时候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