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
12月16日10点30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主办,美仑美术馆承办,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协办,付晓东策展的“坏的又一天——姚益青、张宇飞、刘政昕三人展”在美仑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与“李路明:出版·时间&方力钧手稿2012-2017双个展”作为第六届艺术长沙的平行展,与艺术长沙同天开幕。
展览开幕现场
湖南省美术出版社社长、展览总策展人李小山介绍,“坏的又一天——姚益青、张宇飞、刘政昕三人展”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美仑美术馆2013年改扩建以来首开的青年艺术家主题展,“展览呈现了三位艺术家以鲜明的个人化方式表达了他们所面对的亚文化趣味,后传统影响,时代综合审美背景”。
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坏的又一天》策展人付晓东介绍,本次展览中,姚益青呈现的是其全新作品《射虎行》系列。该作品延续了艺术家一直以来对于身体、语言、气韵的整合探索,集合了装置、绘画、声音等多重媒介,并以对观者开放的姿态提供时下最流行的“浸入式”观展体验,艺术生成与场域相结合,既呈现了艺术品本身,又再现了艺术过程,增加了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其作品主体以多幅绘画构成,画面内容取自清代名着《日下旧闻考》中“国朝苑囿”章节描写清代的南苑景点,其中关键一句“乾隆三十六年御制射虎行,虎圈养虎林丞守,官家备物无不有”贯穿了展览主线。展厅中央放置的三个供观者进入的虎笼,则将平面拓展至空间,其中每个笼子都辅以展示绘画和声音的展架,整体形状为线条状的站立人型,三个虎笼中循环播放的声音分别为“射”“虎”“行”。而绘画则为艺术家反复朗诵单字,感受因发声带动身体内部震动、共鸣的区域与顺序,随后把画布比拟为身体,再描绘出来。除此以外,虎笼外部同步展出14张以同样方式生成的小画,分别取名为“虎、圈、养、虎、林、丞、守、官、家、备、物、无、不、有”。
展览现场
青年艺术家张宇飞自川美毕业以来,就长期工作和生活于北京,期间多次获得重要机构的个展和群展机会。实际上,他早在2010年川美毕业展“开放的六月”上就凭借颇具特色的双联画(diptych)形式在一群仍然受到早前流行的“卡通一代”风格影响的同学中脱颖而出。更为确切地说,他的作品得以受到强烈关注,除了借用西方现代艺术获得形式上的突破,更是将观念摄影和绘画组合在一起,通过描绘绽放的花朵、人类牙齿局部的特写、被安装在建筑角落的摄像头以及葱郁的植物等看似叙事狭小实则贴近生活的场景与片段,宣告了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艺术家区别于老一辈艺术家充满意识斗争和阶级矛盾的宏大叙事、拥抱更为私人化体验和观念性抒情的新型集体形态。
自摄影诞生以来,其逼真还原现实的功能多次冲击了绘画作为人类观察记录客观世界的首要媒介的地位,也直接导致了现代主义的自我革新和演变。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再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逐渐自觉地成为艺术家审视内心世界、表达深度情感的阐释方式。而摄影亦不甘落后,从忠实记录现实世界发展到如今,诸Wolfgang Tilmans和Cindy Sherman这些观念摄影大师,将摄影与后现代理论结合,塑造了摄影类别在商业和学术上的双重成功,也使得曾经被艺术拒之门外的摄影,正式登堂入室,成为缪斯殿前无可或缺的朝臣之一。张宇飞成长与学习于信息较为开放的时代,因此他的创作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千禧一代特有的国际化面貌以及去区域化气质。如艺术家自己交代的那样,他的作品其实没有固定的母题,基本上是以碎片采集的方式进行前期构思,然后将许多看似并无内在关联的图片并置在一起,继而产生新的意义,而后者的诠释则完全交给观者,这种提供开放式解读的创作逻辑,也十分符合当下解构一切的社会默认模式。关于新的意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者得以解读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而绝对性的悬置,则替语言描述的暧昧性和多元性打开了多重维度,而贯穿其中的,实际上是艺术家质疑一切的理性内核。
在2015年的作品中,张宇飞将并置这个概念从形式拓展到了内涵--他开始利用一种“被训练化的人的形象去解释”虐“的主题”,具体表现为他将个体意识里的“施虐”、“受虐”和“被虐”一同并置在一起,主体在这个系统里不停地转换角色,享受过程,实际上这个供给自足的过程更趋近情感,而肉体表现只是冰山一角。
展览现场
用肉体折磨去阐释精神层面的摩擦,实际上符合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到的将内心折磨通过外部暴力呈现,以此起到对群体的震慑作用这一理论涵义。因此,艺术家从这批作品起,便完成了小资叙事到深层探索的心灵转变,也令其作品开始逐渐具备关怀人文、体恤众生的伟大气质。当电子媒介不断挤压艺术创作的有机空间时,绘画作为艺术首要媒介的存在就变得更加不可或缺。值得庆幸的是,依然有张宇飞这类年轻艺术家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拓展出绘画新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
艺术家刘政昕毕业于吉林美院油画专业,曾经追随导师方力钧,在其位于宋庄的工作室中工作多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师从方力钧,但是他的创作与方标志性的“卡通化”样式却截然不同,实际上,刘政昕近几年的绘画作品中已经逐步形成了颇具个人风格的意象,区别于年轻一代更为关注的城市风景,诸如山峦、松树、悬崖等自然景观是他的重点表现对象。艺术家将这种题材选择归结为对物体质感的迷恋,他通过这种对质感的刻画方式传达独特的私人情感,画面通常以较为写实的绘画方法进行创作。
刘政昕早期的作品通常以人为载体,最近的创作则逐渐脱离人物塑性,转而纯粹取材于自然,着力于发现物体自然属性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形成过程中参与因素的不可复制性,并以这种唯一的特性为出发点,展开更多的探索可能。不仅如此,刘政昕将其创作视为通过表达真实的意识而还原创作本质的过程,并以此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从刘政昕最近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类似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基弗的浪漫主义痕迹,如烧焦的黑炭般被涂抹于画布上的颜料,运用写实手法精心描绘的扁平图像,却因高度写实而呈现出三维立体的雕塑感,于是表现对象的体积感被恰如其分地传递了出来。而用绘画手段呈现拼贴效果亦是刘政昕独自探索出的创作语言,他试图与观者展开一种视差游戏,远看仿佛浮雕般突出二维画面的山峦,近看实则是运用透视技巧而描绘出的平面绘画。在这种矛盾和冲突感中,除了展现艺术家高超的写实技巧外,更体现了他对中西艺术创作范式的综合运用能力。
如今绘画被多次宣告死亡,在多媒体艺术和行业风向审美趋新的双重裹挟下,绘画作为最传统的艺术门类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未知可能性,是长期摆在艺术家面前的困难课题。出生于80年代初期的刘政昕,实际上横跨了中国当代艺术史裂变的缝隙--左边是由一批60后艺术家奠定的诸如“政治波普”、“玩世犬儒”等创作范式,右边则是学成归国的更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他们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并通过全球化流动而闯到了艺术领域的最前沿。刘政昕的创作融合了新水墨的直观面貌和油画的创作媒介,倘若不加以精确的学术梳理,则会沦为“借古求生”的过时表演之一。实际上,艺术家本人在采访中也多次透露,他并没有加入任何流派的意愿,艺术创作之于他是本能。那么在各方混战的当下,他相对逆于潮流和疏远喧嚣的退守,是另一种勇敢和坚定。
据悉,展览时间截至2018年1月15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