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向京的“局”
2017-12-21 11:03:5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林霖

向京的触感非常敏锐,无论是对作品还是对文字。敏锐之余,冷静又自信。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开幕式,Jonathan Fineberg教授致辞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开幕式,Jonathan Fineberg教授致辞

好的艺术家总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和谱系,他们对作品的诠释都是自身的视角,却往往赋予“普世”的价值观,让作品承载过多的诠释和负担。这是学院派当代艺术家难逃的悖论。向京也是如此。 因此,在兴致勃勃的人性观察者之外,她亦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她会设计自己的作品系列,会设计自己作品的名字,会设计作品展出的展线和效果。是的,她甚至对每个即将做展出的场馆都有着极高的敏锐度。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开幕式,龙美术馆馆长王微致辞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开幕式,龙美术馆馆长王微致辞

向京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艺术家。21年持续不断的创作,尤其是大体量玻璃钢材质的雕塑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劳动和耐力;这21年中,她逐渐架构起属于向京的丰满而庞大的艺术谱系,她始终忠于自我的主体性。就像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这场大型个展的名字——“没有人可以替我看到”。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新闻发布会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新闻发布会

她从不愉悦观者。

即便是用了玻璃钢这种很通透和光滑的材质,她也选择了较为粗粝的、不均匀的质感去表现。或许,向京是反所谓“流水线美学”的,即千篇一律的光鲜亮丽,饱满的感觉。就像她的画册里那段话: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日常生活中,身体被形形色色的美学不断改造着。化妆与易装、健身与瘦身,身体在各种指标中变幻无常,时装华丽多变的表皮和理念在不断拆装中将身体抽空。身体不再是宇宙和谐的缩影,不再是神灵的遗迹,也不再是性别斗争的战场。身体是我们追逐着、抚摸着、冲击着的欲望客体。是我们反复包装的靓丽商品,是用于生产和消费,炫耀和竞赛的工具,是有待指认和毁灭的证据。身体以疲惫不堪,这被诅咒的易腐烂的物品,已经失去力量。”

系列作品《空镜》
系列作品《空镜》

系列作品《空镜》
系列作品《空镜》

是的,自古希腊古典荣光以来,健美的身体、美好的肉体总是让人无限向往。那些“灵韵”之下的温柔乡渲染了艺术的真善美——这当然很好,然而艺术并不总是美好的包装,更应直面人性之黑暗,那些平庸和恶。

《你呢?》414×154×164cm,玻璃钢着色,2005(“保持沉默”系列)
《你呢?》414×154×164cm,玻璃钢着色,2005(“保持沉默”系列)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对有残缺的身体自动排斥,尤其是当这些残缺以数倍于现实的尺寸放大之后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不适感就实打实从脚底涌来。然而,孤独与伤痛,以及伤痛之后的自愈,却是生命的底色。

“保持沉默”系列部分作品,2006-2008
“保持沉默”系列部分作品,2006-2008

向京是兴致勃勃的观察者,也是叙说者,以一种拧巴又执拗的方式,也许刺耳,却刺痛人心。就像那些眼神,凝视这些眼神当然是不愉快的体验,尤其是在龙美术馆这样深色调水泥墙的空旷建筑里,那一双双眼睛就像幽暗中的光,却是一种刺目的光。这种感觉就像你知道自己在做噩梦却无法醒来。如此场景感,这一切,都是艺术家精心布下的局,她意欲告诉我们的是:欲望可以让人沈醉于温柔乡,欲望也能让人飞蛾扑火。

“镜像”系列部分作品,2002
“镜像”系列部分作品,2002

而当欲望燃尽之后,极易产生抑郁——那是欲望的反面。抑郁可能潜伏在每个人的内心,与每个人的欲望如影随形。这种如影随形的噩梦般的暗影,就像那个镜像展厅作品《我22岁了,还没有来月经》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抬起头,是黑影;低下头,还是黑影;直视前方,却是黑影的来源——一具拗着极不舒适姿态的躯体。就这件作品呈现的效果来看,躯体没有生命,有生命的反倒是暗影。这就与早些时候的“沉默”系列对上了,那是维根斯坦所言:无可言说之事,终将无言以对。然而沉默并不代表万事万物不存在,相反,它们更为无孔不入、挥之不去。这是人性的悖论。

《善待我们的忧郁,它是一只忠实的大狗》,玻璃钢着色,2013-2016,局部(“S”系列)
《善待我们的忧郁,它是一只忠实的大狗》,玻璃钢着色,2013-2016,局部(“S”系列)

在龙美术馆二楼展厅空间的《善待你的忧郁,它是一只忠实的大狗》这个作品中,黑色的大狗与一男一女组成了一个家庭,形成一个三角,大狗是如此高大,占据了主体位置,男人似乎茫然地站立着,而女人以一种彻底屈服的姿势伏在地上。面对抑郁袭来,我们或许都无能为力、无可逃脱。或许,再延伸探讨下去,将回到形而上的层面探讨。而向京自己恰恰说过:我对艺术的感情确实和宗教感很相似。

名为“我看到了幸福”的架上尺寸作品,2002-2010
名为“我看到了幸福”的架上尺寸作品,2002-2010

此番龙美术馆个展《没有人替我看到》的亮点正在于展线打破了以时间为线索的呈现方式,以空间作为重要命题,阶段性创作的文献脉络不再是观者进入作品的唯一路径。展览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镜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以及“这个世界会好吗?”(2009-2011),“S”(2012-2016),对应了五个阶段。

“全裸”系列部分作品,2006-2008
“全裸”系列部分作品,2006-2008

在此,观看的主体交付给每一位观者,观者的身体将会成为丈量艺术与空间的真切尺度。于是,每一帧场景都能作为独立单元被凝视,又置身于这个空间中与其他的阶段作品相呼应。于是乎,观者在空间中游走,也在作品中游走,颇有“移步换景”之妙。而在负一层的展厅则像是揭起一场嘉年华,那些“杂技”般的人物,像极了台前的我们,芸芸众生。

《凡人——无限柱》,465×120×120cm,玻璃钢着色,2011,局部(“这个世界会好吗?”系列)
《凡人——无限柱》,465×120×120cm,玻璃钢着色,2011,局部(“这个世界会好吗?”系列)

早年的向京,是犀利的,是对抗的。后来,她学会了包容和换位去理解。近两年,她则尝试从哲学的层面去思考一些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女性主义。贯穿始终的,是向京的一种疏离的理想主义。

《一江春水向东流》,组合后尺寸可变,2014-2016(“S”系列)
《一江春水向东流》,组合后尺寸可变,2014-2016(“S”系列)

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乌托邦还响着回声,追逐某种形而上的理念似乎还有可能。“理想主义”还没有变成一个坏词。那个时候,向京不走“理想”之路,不参和所谓伤痕美学的坐标,锋芒毕露。而今,在资本和技术的壮志凌云之下,向京却深觉理想的可贵,依旧坚持最传统的手工和手作,还是做着玻璃钢雕塑,还是坚持实践着最纯粹的展览方式——作品和空间的对话,以及观众与作品的凝视。她并不想将艺术变成一种目眩神迷的炫技工具;也不再将女性的身体作为符号化的政治语言表达。不过,向京却有点滑入福柯式语词游戏的陷阱,或者说,是一种更为聪明的、自信的圆融表达。褪去锋芒之后,向京的个性或许也隐于作品系列的惯性之后,成为一种习惯。于是,在今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疏离”的向京,她不参与,她只是旁观;她不解决问题,她只是在找问题;她不做规训和引导,她只是随心而作。她熟谙观者的心理,也掐得准市场的脉搏,这是一个更为成熟和丰满的当代艺术家的形象,向京做到了游刃有余。

《右侧》,2015-2016(“S”系列)
《右侧》,2015-2016(“S”系列)

就像2006年的“全裸”系列之后向京跳出了两性政治的局限性,她塑造的女性身体不再有假想敌和对立面,而是转向对人性、关系的观察。为了不再继续陷入性别和女性身体的泥沼,她创作了《敞开者》《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塑造了一个单性的、去性别的世界。

《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玻璃钢着色,2007(“全裸”系列)
《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玻璃钢着色,2007(“全裸”系列)

在新作“S”系列中,向京引出了“复杂的欲望”“权力机制下的关系”、抑郁症、记忆的反观与重组等命题;同时,在文学化结构中找到语言的营养,通过具象的自戕,从叙述性走向蕴含了对于现代性下的人性危机的隐喻,在具象雕塑的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行嗔》(174×300×310cm,2013-2016)、《行形》(尺寸可变,2016)、《行舍》(173×600×42cm,2012)(“S”系列)
《行嗔》(174×300×310cm,2013-2016)、《行形》(尺寸可变,2016)、《行舍》(173×600×42cm,2012)(“S”系列)

但是,若我们摒除这一切的语词修辞,我们是否还能想见其作品背后那究竟是肥沃还是贫瘠的意象承载?既然向京的风格定位是具象雕塑,那我们又为何要赋予过多乃至过度的诠释?或者说,这一切其实只是艺术家精心设计的“局”。然而,向京的每一场展览的情感都是真实的,为展览筹备的周期也是以数年计。作品对她来说或许就是一种情绪和思想的出口,她在创作完成时或许会消弭体内的一些什么、又新生了一些什么。她一向善于处理各种复杂至深的关系、纠葛,而今,她又将这些纠葛抛给观众,更为复杂也更为锋利,而我们在他们的作品面前,总是讷于言的。是的,如果身体和感官能说话,我们还需要言辞干什么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案确实是一种精心设计。向京果然是敏锐的人。

《一江春水向东流》, 组合后尺寸可变,2014-2016,局部(“S”系列)
《一江春水向东流》, 组合后尺寸可变,2014-2016,局部(“S”系列)

3600平方米的空间,21年艺术历程,100余件作品,不依靠高科技、不做任何特效。在今天这个愈发仰赖技术的信息时代,可视为是一种素朴的理想和可贵的坚持。展览将会打开你的身体、进入艺术,进入你能感到的不安,和安宁——唯有来到现场,你才知道,你将打开的是“不安”还是“安宁”,两个盒子中究竟是哪一个?是的,没有人能替我们“看”展览,也没有人能替我们“看见”自己。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

——向京21年作品亮相龙美术馆(西岸馆),你看到什么?

展览名称: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

\

展期:2017年12月16日-2018年2月25日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关于向京

向京肖像照  摄影:范西 Photograph by Fan Xi
向京肖像照  摄影:范西 Photograph by Fan Xi

1968年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200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向京20余年的创作历程是观看中国当代艺术变迁的一个独特维度。她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问题先行是向京的工作方法,但她在业已被边缘化的写实雕塑语言里,在个人化塑造、雕塑着色、玻璃钢材料的使用这些语言建构上,都做出非常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当代性实验。

《向京》全集,2017年12月出版 Xiang Jing Complete Collection,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17
《向京》全集,2017年12月出版 Xiang Jing Complete Collection,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17

自1995年毕业,向京又迁居上海10年,在中国当代艺术置入世界秩序的背景下,从身份、身体这些当代艺术命题里,确立起她独特的艺术语言。2009年回到北京,凭借“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新突破,让人看到一个渴求自我超越的当代艺术家的范例。在2016年首次亮相的“S”系列中,向京引出了“多元的主体”、“权力机制下的关系”、抑郁症、记忆的反观和重组等命题,在文学化结构中找到语言的营养,从叙事走向了蕴含对当下人性危机的隐喻,在具象雕塑的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向京创作《异境——白银时代》中,2011
向京创作《异境——白银时代》中,2011

向京曾在众多机构举办个展,包括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年),香港立木画廊(2015年),台北当代艺术馆(2013年),北京今日美术馆(2012年),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08 年)及上海美术馆(2006年)。向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挪威、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等。她的作品被重要国际机构收藏,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龙美术馆和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Chazen艺术博物馆(Chazen Museum of Art)。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