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数字化20年: 从技术超炫到文化内涵的解读是一个过程
2018-09-10 08:53: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高江虹 侯悦婵 赵梦婷

\

8月24日,由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动漫、Next Idea联合打造的主题漫画《故宫回声》,在腾讯动漫官方平台上线。截至9月5日,目前仅上线一集的漫画在动漫平台上人气已经超过了140万人次。

7月25日,2018腾讯Next Idea音乐创新大赛正式启动。这场赛事由故宫博物院、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QQ音乐三方共同主办,以“古画会唱歌”为主题,鼓励中国年轻人和原创音乐人为《清明上河图》、《步辇图》、《洛神赋图》等十幅千年名画进行歌曲创作,通过现代音乐“活化”传统文化。

2018年是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和故宫合作的第三年。“故宫这些年无论是数字故宫也好,还是文创产品也好,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侧重于对于青年心理的一个研究,然后面向于他们,采用他们所喜欢的方式来推出故宫自身的这些文化产品。”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说。

从1998年成立故宫资料信息部开始,故宫的数字化之路已经走了20年。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主任苏怡表示,“最大的诉求就是希望他们把最好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拿来,能够把我们的文化内容,以最好的方式去呈现。”

青年人的兴趣点

早在2016年,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就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鼓励年轻人发挥创意,用故宫博物院授权的IP制作成表情包、游戏、动漫等作品。

8月24日,由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动漫、Next Idea联合打造的主题漫画《故宫回声》正式上线。作为国内博物馆打造的首部漫画作品,《故宫回声》讲述了历史上“故宫南迁和西迁”的故事,蕴含故宫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

冯乃恩认为,动漫是搭建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一种连接手段。“既然青年人喜欢,我们就可以更多的采用动漫或者二次元的方式来解读传统文化。”他谈道,“要牢牢的把握住青年的兴趣点,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来做适合的文化产品。”

除了漫画以外,故宫与腾讯合作开发的一系列游戏、表情包和音乐产品,都秉承了贴合青年人兴趣点的思路。

2016年推出的“皇帝很忙”、“门海”、“Q版韩熙载”等萌趣表情包,在登录QQ表情平台后不到一个月,使用量就接近4000万。7月25日,由音乐人张亚东与方文山打造,易烊千玺演唱,为故宫藏画《千里江山图》创作的《丹青千里》上线,两周后即获得亚洲新歌榜亚军。

此外,腾讯与故宫合作推出的《天天爱消除》故宫主题特别版中还原了金水桥、太和门等故宫知名建筑景观,手游《奇迹暖暖》还原“清朝皇后冬朝服”和“十二美人图”的传统服饰等产品,都深受青年人喜爱。

“故宫这些年无论是数字故宫也好,还是文创产品也好,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侧重于对于青年心理的研究,然后面向于他们,采用他们所喜欢的方式来推出故宫自身的这些文化产品。”冯乃恩解释。

2017年11月,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共同宣布成立“故宫博物院—腾讯集团联合创新实验室”,探索先进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领域的应用范式。随后,腾讯承接了故宫藏品目录的系统建设、“玩转故宫”小程序等“数字故宫”的建设项目。

关于故宫藏品目录的系统建设,腾讯云渠道拓展部战略拓展总监陈皇名在采访中表示,即将上线的故宫数字文物库中,公众可以通过关键词分类、年代等方式,在平台查找故宫的数字影像,以图像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现。

而在“玩转故宫”小程序中,腾讯地图则调动了LBS位置、精准定位、手绘地图、高清测绘、POI地理围栏等行业领先技术。“室内定位我们可以做到误差在3-5米,而行业水平在20米左右。”腾讯地图市场部品牌总监黄笑说,通过这些定位服务,可以智能规划路线,实现游客在故宫不迷路。

“跟腾讯的合作最大特点还是利用腾讯的技术优势,利用腾讯在青年群体当中的影响力,我们做了很多青年化的产品。”冯乃恩说,“和腾讯的合作让我们变得更加互联网化、年轻化和生活化。”

下一站: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我们下一步的一个重点,人工智能如何能够进入到文物的研究、修复、展览当中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件事情。”冯乃恩表示。

人工智能对故宫来说不算新鲜。去年10月,端门数字馆推出的“发现·养心殿”数字体验展中就运用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语音图像识别等多种技术,实现了游客与朝中重臣自由对话,全方位鉴赏珍贵文物等项目体验。

目前,故宫与腾讯合作开发《千里江山图》等名画项目中,也采用了人工智能识别和还原技术。“在《千里江山图》的某些细节点上,会有故宫的专家在这个细节点进行点评,让用户可以了解到,其实这些名画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陈皇名告诉记者。

而冯乃恩想做的,不止是用技术模拟展现文物而已。

“我们做了很多对外文化的传播工作,但是不要忘了,博物馆自身的业务是个基础。”他谈道,“将来还要把一些数字技术转过来,应用到博物馆自身的业务上,比如说跟文物鉴定的结合,跟文物研究的结合,跟文物修复的结合。”在他看来,这更是故宫数字化需要去探索的领域。

今年年初,百度与故宫合作开启的“AI文化遗产复原计划”,就旨在运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种新技术,打造全面历史文物博物馆信息平台。

故宫的这一想法和上海博物馆不谋而合。早前,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刘健也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博物馆数字化大都集中在外围,比如服务性APP、数字导览、藏品索引等,如何将数字化运用到博物馆核心业务中来,是上博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今年5月份上线的“董其昌人文”项目中,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就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画面中的结构元素,如山头、房屋、树枝等,帮助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董其昌的作品特征,以运用于作品鉴定等方面。未来甚至可以制作《至爱梵高》那样的董其昌电影。

9月3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总务省将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古代传下来的各种手工艺的研究。具体包括对匠人的手工制作过程进行详细数据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和编订教材等。

可以预见,未来人工智能在博物馆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研究与应用方面或将发挥更大作用。

技术领先内涵待提升

故宫博物馆的数字化技术在世界同行中是什么水平?在和谷歌、卢浮宫博物馆、柏林国家博物馆等技术公司和文化遗产机构沟通调研之后,故宫团队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使用的技术已经和世界同步了。

但苏怡认为故宫与世界级博物馆还有很大的差距。她解释道,这些世界级博物馆关注的是技术的运用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对每一件文物和细微之处进行深入研究。但国内博物馆更多的只是表面探索。

在苏怡看来,国内还欠缺国外文博机构对待文物的严谨态度,以及深入钻研的精神。

冯乃恩认为,国内的博物馆和技术公司在做数字化探索时,往往偏重于技术的超炫,但新技术侧重于体现技术的优势,而对于文化内涵理解的不足,或者是展示和挖掘的不够。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曾在海峡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上表示,“我们现在有的文物的展览、展示和文化传播的形式都不足以支撑现实的需求,急需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

在冯乃恩看来,强烈的文化需求与供给侧供应不足正是这一问题的核心矛盾。缺少好的展览,重馆舍、轻软件的建设都是博物馆数字化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大型博物馆建成后都存在藏品不足、人员不足的情况,基础的薄弱使得数字化产品更难达到公众需求。

编辑:江兵

标签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