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苏富比的“李鬼”现行了,但还有多少“假的真专家”混在文物收藏圈?
2018-09-17 08:54:31 来源:上观新闻 

\

近日网上发布的一组图片显示,有苏富比拍卖行高级管理人员参加某艺术馆甄选拍品的活动。图片中,两位身着正装、长着外国面孔的男子坐于台上,戴着手套鉴定物品,身后站着4位男子与其合照。照片中墙上红底白字横幅上写着“欢迎苏富比拍卖行领导及专家一行莅临珍宝斋艺术馆甄选”。此贴发出后,有网友迅速指出,这两位男子并非苏富比拍卖行专家,疑似假冒者,而照片中一位男子更被指是在冒充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仇国仕。

好在苏富比拍卖行迅速发布澄清公告称,并无派员进行上述活动,终令冒充事件流产。“第一次冒充苏富比拍卖行的假专家”,就被及时揭露,这自得归功于“网络的发达、自媒体传播的迅速”。然而,问题是这些人员何以胆敢假冒苏富比管理层及专家呢?说穿了,既源于苏富比拍卖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还是因为拍品的真伪鉴定颇为关键。如果苏富比管理层及专家参与鉴宝甄选,藏品万一被选中了,那意味着什么,大家不是心知肚明的吗?

文物、古董的鉴定必须打假,不光要打“假货”,更要打“假专家”这事迫在眉睫。那些“假专家”——尤其是内外勾结而怀有非法攫利目的的“假专家”的介入,不惜将白的说成黑的、黑的描成白的,颠倒是非、混淆视听,最后必然导致藏品市场失序、拍卖市场失控。

然而,除了查出“真的假专家”之外,还有一件更难的事:揪出“假的真专家”。什么是“假的真专家”?就是指那些确有真实的专家身份,但只熟悉自己所从事一行而不懂其他,却又偏偏在作跨行鉴定的人。这群人真假难辨,打假也就带来了难度。

其实,谁都明白,真正能够跨行、全懂的专家毕竟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专家只是在某一领域、某一行、某一类有发言权,超越了本行,他们就不再是专家,或者说,也是“假专家”。然而,一些所谓的鉴宝活动中,一些专家差不多都是全能型的鉴宝专家,他们似乎什么都懂,因此,什么藏品都敢鉴,什么话都敢说,什么结论都敢下。如此鉴宝,怎不搞乱市场?

查出“假的真专家”,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不妨先从有关管理部门对其的资格认定上做起,换言之,只有具备了相应条件的专家才有资格可以参加鉴定活动;比如,应严格规定有条件参加鉴宝的专家,必须在其熟悉的范围内参加鉴宝活动;比如,参加鉴宝活动的专家,必须亮牌而接受公众的监督,等等。否则,资格再老、名头再大,也不能任性跨行鉴宝,如果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则须对举办单位及其违规参加鉴宝活动的专家予以查处,以儆效尤。

同时,杜绝出现假的“真专家”频频参加鉴宝活动的现象,更得靠行业自律,靠专家们的自我约束。人有时候,要有一点自知之明,懂一点“知难而退”。

近日报纸上,还登了田野考古专家郑嘉厉的一段话。他坦陈自己在家乡浙江台州的鉴宝经历说:

我忝列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是因为我对唐宋墓葬、青瓷窑址,有多年的考古工作经验。这时代最大的误会,就是很多人认为考古学家都是“古董家”。其实,我对明清书画、杂项、各种古怪,并无鉴别能力,我的工作碰不到这类东西,偏偏这就是各地民间收藏之大宗。到了鉴宝现场,我就后悔了。作为专家,我高坐台上,头顶悬挂着“为民鉴宝”的大红条幅。众目睽睽之下,总不能坦陈自己不学无术,这个不懂,那也不懂,未免太不像话,你是专家呀,对吧?于是,强打起精神,在台上装着阅历无数的老成模样,其实如坐针毡,恨无地洞可钻,两个小时下来,情绪几乎崩溃。(见9月7日《报刊文摘》)

郑嘉厉先生上述无奈之言,可谓大实话。其实,像郑嘉厉先生这样被“绑架”的人和事,可谓多了去了。因为遭遇无尽尴尬,因为有了自知之明,更因为产生了后悔之心,相信郑嘉厉先生绝不会再去参加类似的鉴宝活动了,这既是他个人之幸,又何以不是鉴宝活动之幸?

想起已故全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中国官窑研究会会长叶宏明先生,在世时曾多次到笔者所在的地区指导越窑青瓷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有一次,我问他:“有几个朋友想请您鉴定几件文物古董,可以吗?”他直言不讳:“鉴定文物古董不是我的专长,我不懂!”他还告诉我,省内外有许多人曾经邀请他去鉴宝,他都回绝了。为什么?他说,我不会鉴定,有些人明知你不懂但愿意出高价邀请你有时更多是看中你的名头,要你为他们谋利服务,这种伤天害理而去做假的“真专家”的事自己才不干哩!

道理很透彻,态度颇坚定,叶宏明先生其言其行,不该引起众多“专家”们的反思么?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