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为什么恰到好处地毁了一半,而不是全毁,由不得让人暧昧地认为,艺术家对资本控制艺术生气的后果其实并不很严重。重要的只是让人们知道艺术家在生气了。
据说谁也没见过班克斯的尊容,他远离媒体和大众,只在月黑星稀的夜晚,神出鬼没地出现在街头巷尾,白天此地便多了一处精彩的涂鸦。班克斯似乎只是作为一种街头涂鸦的符号存在,到底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都不得而知。在巴不得每个人都认得自己的国内美术生态圈里,这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和不可思议。他自诩为“艺术破坏者”,其典型特征就是玩世不恭。所以出现自毁画作这种有悖常理的状况似乎十分符合他的行事风格。虽然行事怪诞,但他的画却十分受大众喜欢,这就像个天方夜谭。一幅不大的涂鸦式纸质作品《女孩与气球》竟然拍到135.7万美元。
确切地说,此次毁画事件所有消息并未得到班克斯本人的证实,也就是基本都是媒体和大众的猜测。
如果是猜测那就好办了,谁都可以猜啊,猜错了又不犯法。
首先我们猜一下画为什么恰到好处地毁了一半,而不是全毁,由不得让人暧昧地认为,艺术家对资本控制艺术生气的后果其实并不很严重。重要的只是让人们知道艺术家在生气了。如果真的要扞卫当代艺术的尊严就该让碎纸机工作到底,把画切得粉碎,岂不更彻底决绝。不管他的动机是否是出于炒作,但确实是达到了炒作的目的,现在连远在一万公里外的吃瓜群众都知道班克斯是个画家而不是个银行家、踢足球的或者厨师什么的。
其实把画切得粉碎也难不倒脑洞大开的21世纪互联网民,早有人提议可以把画碎成的小纸片按条数拍卖,一人一条,让众多感兴趣的藏家都拥有这幅已经非常着名的《女孩与气球》粉碎版的份额,她会被分散在全世界各地,价格无疑会更高……若干年后还可以凑齐这幅画来“召唤神龙”。
“几年前我在作品画框里秘密安置了一台碎纸机,预防有一天作品进入拍卖会。”班克斯在自媒体中如此表示。此举将会给拍卖公司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工作量,从此以后,他们接收拍品必须要带着怀疑的态度,把带框的拍品都先拆下来,仔细检查一遍是否内有玄机。这也难怪,一个里面装了金属碎纸机的画框,不说比别的画框要大要厚,肯定也要比别的画框重许多,以严谨和细致闻名的苏富比竟然此前对此一无所知,难怪会让人诟病是否他们也参与了其中,成为此次毁画事件的帮凶。
其次,班克斯此举为酷爱炒作的中国人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国内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放进“神舟”上天都想到了,但在炒作的戏剧性和当代性上却还是输班克斯一筹。把美好的富有价值的东西当众毁灭是最富有戏剧性效果了。人家的计划早在数年前就埋下伏笔,像特洛伊木马,中间暗藏着玄机。作为一个艺术家,心思够缜密了,并且料到一定会有这一天,在一个众目睽睽的着名场所,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按下遥控器,完成一出自导自演的具有悲剧色彩的舞台剧处女作。“画而优则导”嘛,完美转身。没想到事与愿违,悲剧演成了闹剧,最后还转化成了喜剧,据说女买家已坚定地要付款完成交易,她已意识到自己即将拥有一幅进入艺术史的作品,而画作估价就地已涨了一倍。这就是资本高明和霸气的一面。
再者,不久的将来,看看会不会有跟风的人,来延续班克斯的创意。跟风模仿是艺术界最盛行的拿手好戏。我猜想完全可以采用颜料软化装置,一旦拍卖落槌后,各种颜料刹那间溶成一团一饼或一坨,然后取名《和谐了》;或者由特殊墨汁画就的作品在落槌后,慢慢消散,渐渐变成一张白纸,取名《消失了》;或者在框里装上微型喷火装置,一按遥控,让画瞬间变成灰烬,取名《重生了》……不过,杜尚拿小便池签上名直接展览,这是创意,跟着学的人就是东施效颦,所以估计不太会有人再像班克斯那样做了。
涂鸦这种嬉皮文化街头文化,在国外有其适合的温床,在我们这里则变种成屡禁不止的“XX到此一游”或者类似牛皮癣的小广告,这与我们的文化观和道德观所不容,城管也一直在努力消灭它们。所以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班克斯,中国的拍卖市场也不可能出现毁坏拍品的举动,因为按我们的法律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是要坐牢的。哪怕隐姓埋名躲在阴暗角落里偷偷拿着遥控器,强大的人民群众也可以立刻“人肉”到他。
其实,此处最需要提及的是此次框内安置的碎纸机的品牌,以及启动所需要的电池设备,几年过后依旧刀锋凌厉,电量充沛,一触即发,可惜大家好像对此都漠不关心。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