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江山——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即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9-04-08 15:13:3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鸣谢单位:广东省政协、广东省文史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佛山南海区政协、南海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9年4月11日至4月21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2、6号厅

研讨会时间:2019年4月4月12日9:30

研讨会地点:中国美术馆7楼学术报告厅

开幕时间:2019年4月12日下午14:30

开幕地点:中国美术馆一层方厅(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

\

梁世雄

今年已86岁的梁世雄先生是当今广东画坛具有代表性的老一辈艺术家。他生于广东南海,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岭南画派纪念馆副董事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梁世雄先生擅长中国山水画,其作品中正沉厚、气势雄伟,既传承了岭南画派的写实和秀丽,又融合了北方各派的粗犷与雄健,为岭南艺术流派、国家美术事业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此次展出《归渔》《椰林秋晓》《珠江春晓》《阿里山之魂》等各阶段的代表作,以期通过展览全面生动地呈现梁世雄先生的艺术成就,管窥广东美术的发展脉络和艺术风貌。

造化于心•笔下有源——读梁世雄山水写生

文/王艾

在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由图像信息所构成的视觉时代。在过去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当今的社会这样如此频繁、如此普遍地运用图像和图式来解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习惯从图像中获得信息,获得生活中的各种便利。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讲却不一定。科技的发展使得创造一个图像成为越来越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使得图像中的人为创造、人为安排因素越来越被压缩。而我们对一幅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愉悦,却往往来自于这些人为的因素,对于“写生”这一中国画系统中的重要形式来讲尤为其甚。画家对客观环境的观察提炼、去芜存精、最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其重现于平面之上,这一人为的过程才是“写生”的意义所在。比起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经营、去思考的长期创作,写生有着诸多限制,譬如创作的尺幅、时间与材质等等。但往往就是这些限制,才更能考验一个画家的综合素质与艺术概括能力。可惜的是,就像电脑打字的普及,对于书法的式微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样。越来越多的画家在取材的时候,更趋向于用相机而不是纸和笔来记录即时的感受。摄影术在大大减少获得一个图像所耗费的时间的同时,也淡化了“写生”所带来的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主观处理。

梁世雄作品:阿尔卑斯山下 56cm×68cm 1998年
梁世雄作品:阿尔卑斯山下 56cm×68cm 1998年

  梁世雄作品:胡杨月夜 180cm×98cm 2004年
  梁世雄作品:胡杨月夜 180cm×98cm 2004年

梁世雄作品:大漠金秋之二 2003年 120cm×245cm
梁世雄作品:大漠金秋之二 2003年 120cm×245cm

故此,当我们看到梁世雄老师这一批创作年份跨越几十年、创作地域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写生稿的时候,那种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这种震撼一方面来自于对作品本身艺术魅力的感受,另一方面来自于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敬意。老一辈艺术家严谨刻苦的作风与不懈追求的精神,在这几本尺幅不大的写生本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集分数册,均为直接以毛笔于纸本上写就。有笔墨泼辣、山峰奇崛的《峨眉速写》、《黄山速写》;亦有构图巧妙、气韵连绵的《三峡速写》、《张家界速写》;更有刻画入微、精致细腻的《水乡速写》、《怀集写生》。虽多名为“速写”,但画面的大气严谨、用笔的变化多样,比起大型画作亦毫不逊色。而记录瞬间带来的真实观感,比起长期创作则更有着不同的新鲜感受。如《西陵峡》一画中,面对变化莫测的长江激流,画家运用传统线条的丰富表现力,完成了对水流的精彩捕捉,既忠于现实,又体现画家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水乡速写》中对南方水田景色的描绘,连绵的水田无限蔓延直至天水一线,则是对传统中国山水画“平远”式构图的解读。即使是在远景之中,田埂小渠依然依稀可辨,说明了画家对现实场景的观察入微。而《峨眉清音阁》一画,从题记中可知是在黄昏日落之时抓紧时间匆匆写就,但峰峦流水的穿插,亭台楼阁的勾勒都依然严谨细致,透着一股从容的味道,这种效果没有深厚的功力是无法实现的。

梁世雄作品:西陵雨后 68cm×64cm 1990年
梁世雄作品:西陵雨后 68cm×64cm 1990年

梁世雄作品:高原江南 纸本水墨设色 74cm×106cm 1978年
梁世雄作品:高原江南 纸本水墨设色 74cm×106cm 1978年

  梁世雄作品:怀集写生8 21.5cm×30cm 1963年
  梁世雄作品:怀集写生8 21.5cm×30cm 1963年

从另一方面看来,这种深厚的功力,亦正是从长期坚持不懈的写生练习中锤炼而来。对于梁世雄老师的山水画作品,我们是不陌生的。无论是张扬岭南风骨的《青山万叠云无尽》《苍松图》,抑或是以泼墨写意的《大漠雄风》,乃至于让海外观者赞叹折服的《富士山》《樱》,这些作品总是能第一时间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地域特色,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绘出不同的风骨神韵。我们在佩服艺术家表现手法的高超之时,亦不禁对其为何能如此纯熟地运用笔墨塑造迥然的形象产生了好奇。答案其实就在这些写生稿之中。写生不止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艺术体验,它锻炼了画家的手和眼,更锻炼了画家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这正是“写生”比起单纯的记录画面,其独特的生命力所在。

 梁世雄作品:黄山胜境图5 纸本水墨设色 45cm×64cm 1988年
 梁世雄作品:黄山胜境图5 纸本水墨设色 45cm×64cm 1988年

  梁世雄作品:数峰秋色弄清晖 68cm×68cm 1986年
  梁世雄作品:数峰秋色弄清晖 68cm×68cm 1986年

  梁世雄作品:闸坡渔港速写 30cm×40cm 1959年
  梁世雄作品:闸坡渔港速写 30cm×40cm 1959年

一两幅速写作品有着如此精彩的效果,已使人赞叹不已;那么,这一整批数百张作品,保持着划一的水准,陈列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件使人不得不惊叹之后深思的事情了。我们应当思考的是,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驱使着艺术家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写生创作;是怎么样的一种感情,使得画家坚持使用纸和笔来记录对壮丽河山的真实感受。笔者有幸参与了本书的编辑。每次拜访梁世雄老师,总能听到一些关于这些作品的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承载老艺术家数十年来的回忆,亦使我觉得手中的速写本愈发沉重。在近现代画坛,这样的故事在诸多大家身上并不鲜见。黄胄用大量的速写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刘海粟数十年中亦十上黄山写生,老艺术家们对写生的执着正是他们笔下艺术感染力的来源。梁世雄老师作品中描绘中的景观今日有些已经几近消逝,如百转千回的长江三峡;有些已经被城市化改头换面,如怀集的岭南水乡。这使人不禁怅然,也使得这些作品更为可贵。这批作品的精彩和这种行为的执着,在今天这个图像廉价化的时代看来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但我相信,画家的精神在作品中将得到延续,并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去影响更多的人。若能让现在年轻的艺术创作者们感受到写生的魅力所在,并投入到写生的创作中去,这将是对这些作品最好的解读方式,亦将是原作者最乐意看到的。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