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燃烧的向日葵梵高在英伦的三年旅居
2019-04-16 10:32:06 来源:非池中艺术网 作者:林侑澂

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向日葵Sunflowers》,画布油画,92.1 x 73 cm,1888,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图/取自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向日葵Sunflowers》,画布油画,92.1 x 73 cm,1888,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图/取自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谈及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他是荷兰艺术史的骄傲、在比利时成为一位艺术家、在法国创作出旷世巨作。逝于37岁的他,在生命最后十年炽热地画出了二千余件作品传世。他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之一,是表现主义的引领者。他的真诚、善良和疯狂,成为了后世一吋一吋研究的课题。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一位艺术家呢?是什么造就了这样子的生命呢?

关于梵高,鲜少被讨论的是在二十岁时的青年岁月,他曾陆续在伦敦旅居三年(1873-1876)。当时仍然活在世俗框架的梵高,在伦敦遇见了些什么事情呢?这些经历,又对他接下来的画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十九岁的梵高Vincent van Gogh aged 19,photograph JMW de Louw, The Hague 。图/取自荷兰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馆©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
十九岁的梵高Vincent van Gogh aged 19,photograph JMW de Louw, The Hague 。图/取自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

在梵高还未成为一位画家,身心还未受困于自身的青年阶段。于1873年3月离开了故乡荷兰,来到伦敦布鲁塞尔区(Brussels),并且开始在叔叔经营的画商Goupil&Co担任销售业务。大城市的活力让梵高充满了希望,在努力了数月之后,梵高顺利地获得了第一次的调薪,并且被调任至位于柯芬园(Covent Garden)的伦敦办公室上班。当时的柯芬园是伦敦市中心最大的蔬果市场,周边区域可说是全世界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这样的际遇对于年轻的梵高而言,是相当值得兴奋的。不难想像当时的梵高心中,那种仿佛光明人生即将到来的感受。

此时的梵高开始了在艺术圈前线的磨练。画商的工作在当时是相当单纯的一个职务,这也让梵高有余裕可以在泰晤士河畔(River Thames)及伦敦的各个花园、公园之间漫步。伦敦充沛的文化氛围,也在此一点一点充实着梵高需要被滋养的心灵。在皇家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国家画廊(The National Gallery)、多维兹画廊(Dulwich Picture Gallery )等美术馆,梵高留下了足迹,也放宽着心胸感受着最好的人文与艺术发展。

约翰.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梅多斯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the Meadows》,画布油画,153.7 x 192 cm,1831,现藏于英国伦敦泰德现代博物馆。图/取自英国伦敦泰德现代博物馆© Tate Modern Museum, London
约翰.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梅多斯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the Meadows》,画布油画,153.7 x 192 cm,1831,现藏于英国伦敦泰德现代博物馆。图/取自英国伦敦泰德现代博物馆© Tate Modern Museum, London

梵高很喜欢雷诺兹(Joshua Reynolds)和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的肖像画,也喜欢康斯塔伯(ohn Constable)和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n Turner)笔下的英国风景。尤其是康斯塔伯的绘画,梵高曾经在给弟弟西奥(Theo)的书信中写道对于康斯塔伯的感受:“他很灿烂!(He is splendid!)”。在此期间的梵高不但接触到了诗人济慈(John Keats)的诗歌,与诗中的浪漫进行对话。也同时阅读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的小说,启发了对于社会的观察及本能中的正义感。伦敦的梵高故居,伦敦斯托克韦尔区哈克福德路87号(87 Hackford Road )。图/取自BBC ART当时的梵高在伦敦的居所位于斯托克韦尔区(Stockwell)是一个白领与蓝领居民混合的社区,在这期间梵高在他乡找到了可贵的归属感。在写给西奥的信中表示:“这里的事情进展得很顺利,我有一个美好的家,我很高兴能够亲身体验英国的生活方式。”旅居伦敦期间,梵高的第一位房东洛耶女士(Ursula Loyer)是一位法籍牧师的遗孀,在社区开办了一所小型学校(这或许对往后梵高的教师生涯起了一点影响)。洛耶女士与女儿尤金妮(Eugenie)

住在梵高的楼上,在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梵高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尤金妮。但当梵高向尤金妮求婚时,却被拒绝了。这样的打击对于天性浪漫、生命正充满希望的梵高是件难以承受之事。经历了这次心碎后,梵高暂时中断了他的伦敦生活回到了故乡荷兰。

\
梵高的妹妹安娜及弟弟西澳,Anna Cornelia and Theo van Gogh。图/取自BBC ART

到了1874年秋天,梵高和妹妹安娜(Anna)一起回到了伦敦。梵高也回到了Goupil&Co的岗位工作,妹妹安娜则是试图寻找一份家庭教师的职务(后来似乎并未成功)。这一阶段的伦敦生活,梵高与安娜落脚在了滑铁卢车站(Waterloo station)附近的新肯宁顿路395号(395 Kennington New Road)。即便此时的梵高对于这城市喜爱依旧,却开始对于在画商的工作渐渐失去了热忱。

不再热衷销售工作的梵高,对于艺术关注的面相反而开始显得明确。梵高在写给西奥的的信中提到:“尽可能地多走几步路,并且保持对于大自然的爱,因为这是学习理解艺术的真正方式。”“画家们了解自然也热爱自然,并且教导我们如何去感受自然。”从这些书信往返中,可以知道梵高显露出了感知艺术的兴趣和能力。可见此刻的梵高虽然尚未考虑自己是否成为艺术家,却已经渐渐以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待身边的事物了。

\
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为哈克福德路87号画的素描》,画布油画,51 x 65.2 cm,1875,现藏于苏格兰国家画廊。图/取自苏格兰国家画廊©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这个时候的梵高开始进行绘画(包括了回到哈克福德路87号画的素描)。然而这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只是日常生活的常态而非专职的投入,就像当代人随时拿着手机拍照一般。但这无疑是梵高最早期的绘画创作。

\
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橄榄树Olive Trees》,画布油画,51 x 65.2 cm,1875,现藏于苏格兰国家画廊。图/取自苏格兰国家画廊©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在1875年春天,梵高再次被调职到巴黎的Goupil&Co总部。这样的升迁,若是对于一个以经商做目标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职涯的一大突破。可惜的是,此刻的梵高已经失去了任职画商的热情,并且执意要成为一名教师。到了冬天,梵高再次回到故乡。却没有要留在荷兰任教的意愿,反而还是在英国报纸上寻找适合的职位。以当时梵高的经历而言,唯一能找到的是在英国肯特郡拉姆盖特市(Kent/Ramsgate)的一份无薪教职。这份工作的条件并不优渥,梵高却执意前往。

1876年初,梵高抵达了拉姆盖特。虽然当时学校并未给付工资,但提供了食宿。校方将梵高安顿在了学校附近,位于斯宾塞广场11号(11 Spencer Square)的一间出租房中。在写给西澳的信中提到:“这里的日子是非常开心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梵高任职的学校位于皇家大道6号(6 Royal Road),窗外可以看见广阔的海岸线和繁荣的海港。从书信中可见,即便这样的海滨小城生活还是有许多困境,但是此刻的梵高依然抱持着对于未来的向往。

1876年7月,梵高任职的学校迁移至伦敦西部,邻近泰晤士河的艾尔沃斯( Isleworth),梵高也随着这次迁校一起回到了伦敦。现在的艾尔沃斯已经是一个绿树成荫的郊区,但在当时是一个基层劳工的社区。梵高几次在书信中提到,这个地方就像狄更斯(Charles Dicken)的小说“我们的共同朋友/Our Mutual Friend”中的场景情节一般的贫困。这样的生活环境让梵高产生了诸多的思考与感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梵高开始显露出他“永远帮助穷人和需要帮助者”的特质。

\
朱塞佩德.尼蒂斯Giuseppe de Nittis,《伦敦的维多利亚堤防The Victoria Embankment, London》,画布油画,1875,私人收藏。图/维基艺术WIKIART。梵谷在遇见此作后写信给西奥表示:「当我看见这件画作,我感受到自己有多么喜爱伦敦。」

这一次再度回到伦敦,梵高的居所沿着泰晤士河可以很容易地拜访拥有丰富艺术收藏的汉普顿宫(Hampton Court Palace)。再次接触到艺术的梵高,沉浸在林布兰(Rembrandt, Van Rijn)、霍尔班(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和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的画作之间。在写给西奥的信中再次地写下:“再次看见画作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随着心境的好转,梵高很快地找到了更让人满意的教学工作。他开始在由琼斯牧师(Reverend Jones)经营的学校中任职。牧师安排他在绿托汉区( Turnham Green)的教会学校服务。这段期间,牧师也鼓励梵高试著成为一名巡回传教士。或许是试图透过宗教的力量寻找心灵的安适,梵高很快地就在伦敦各地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给西奥的信中提到也叙述起了他的传教生活:“明天我必须往返伦敦最偏远的两个地方,如果你到了白教堂(Whitechapel),你会看到在狄更斯小说中叙述的最贫穷的场景,当你跨过泰晤士河,你会看到像在一个蒸雾弥漫的路易斯海姆(Lewisham)。”

《伦敦西南区的梵谷街路牌》。图/取自London Postcode Walks
《伦敦西南区的梵谷街路牌》。图/取自London Postcode Walks

三度往返伦敦,梵高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画作不多。但却在这里经历了青年人生中的诸多转折。今日的伦敦还留有许多他的足迹。尤其是托克韦尔区的哈克福德路87号近期正进行整修,未来将会作为青年艺术家和作家的交流中心使用。此区的花园也曾出现在梵高与西奥的书信往返中:“这里无疑是个美丽的地方,即使它在市中心,但所有的花园中的花都一起出现了!这里有百合,山楂和金莲花,这里的栗树也生长得非常壮观。”而在故居的对街,有一间以梵高命名的学校,附近也有一条名为梵高的步道。

\
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行动中的囚犯Prisoners Exercising》,画布油画,80 x 64 cm,1890,现藏于俄罗斯普希金博物馆。图/取自俄罗斯普希金博物馆© The 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s, Moscow

相当可惜的是,美术史之中并未留下梵高所描述这些景致的画作。梵高关于伦敦的绘画,最广为人知的是作品是“行动中的囚犯”,这件充满隐喻的自画像,灵感来自古斯塔夫·多雷(Paul Gustave Louis Christophe Doré)为新门监狱(Newgate Prison)所做的雕塑。

《行动中的囚犯》中的囚犯们被限制在了在狭小的空间,画面右下角、身着制服的执法人员则是看着囚犯们绕着圆圈行走。彩度偏低的蓝绿色,让上方小窗的光线显得更加幽暗。后世并没有留下梵高对于此作的更多描述,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梵高在离开伦敦的四年后会画下这件作品。我们却可以透过主题和笔法,看见此刻的梵高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首次到达伦敦、踌躇满志的青年了。

即使身处伦敦时的梵高并不是为画家,伦敦带给他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却有如一颗充满故事的种子,让十年后的梵高创作出了惊心动魄的场景与人物。梵高在1876年12月回到了故乡荷兰,并且到了欧洲其他地方。却不知原因再也未曾回到英国。他接下来的人生前往了比利时的博里纳(Borinage)继续为贫困的矿工们传教,贯彻着他对于纯粹良善的追求。在传教生涯结束后前往法国,至此梵高的人生义无反顾地专注于绘画。

\
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带着灰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grey felt hat》,画布油画,43 x 37.5 cm,1888,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图/取自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

然后,梵高为艺术史留下了一页扣人心弦的篇章。他在生命晚期透过绘画试着自我救赎,也让人们在受困时,能够得到一份共鸣甚至安慰。对于美学,甚至诸多学科留下了不可取代的影响。现在梵高的作品被全世界各大美术馆收藏,若有机会一观。相信即使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面对这些画作时,都会有所触动。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