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最大的内海--濑户内海,这里气候温和,风光明媚。近年来随着艺术的介入,它连同周边岛屿正焕发出更迷人的魅力。今年,三年一度的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在这里迎来了第四届,本届艺术节的艺术总监仍是北川富朗。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本届这次请来设计师原研哉负责担任主视觉海报设计。图源网络。
2019年第四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将跨越春夏秋三季。其中,春季在4月26日至5月26日,夏季在7月19日至8月25日,秋季在9月28日至11月4日,合计107天。艺术节会在12座岛屿以及2座港口城市中举办。分别是直岛、丰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犬岛、沙弥岛(春)、本岛(秋)、高见岛(秋)、栗岛(秋)、伊吹岛(秋)、高松港、宇野港。
《纽约时报》评选"2019一定要去的52个地方",小众的濑户内海诸岛排名第七,打败东京、京都、大阪,成为唯一入选前十的日本地区。一片不大的内海与原本没有任何人文特色的群岛,如何因为设计师、艺术家与建筑师的助力,让这里因艺术而重生?今天带领大家一睹本次濑户内艺术节之风采。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节的故事
位于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之间的"濑户内海",自古以来有着重要地位,是日本室町时代(1392年-1573年) 的重要海运动脉,内海的3000多个岛屿也曾经是日本工业奇迹的核心地带。然而,在迈入近代后,受到工业化、全球化冲击,濑户内地区的小岛人口外流、岛内高龄化加剧,有些岛屿的常驻居民甚至不足百人,大片的住家空置乃至荒芜。
为了振兴濑户内海并重新宣扬岛屿文化,香川县政府及策展人北川富朗,于2010年打造了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以岛屿群为舞台,每三年举办一届。每届艺术节组委会都会邀请知名策展人、艺术家,以濑户内海各岛为中心展示艺术作品。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其实说到濑户内艺术节,就不得不提到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几乎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有着一样的"出生":一样的历史背景,都是为了改善当地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而带来人口凋敝、经济衰退的情况,策展人也都是北川富郎。他从1996年开始筹备,经过多方奔走和游说,终于在四年后举办了第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并以每三年一次的频率延续至今。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图源网络
第七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于2018年7至9月举办,在新泄县越后妻有地区的山村、梯田、村落及废弃学校等场所开展的三年一度的艺术节活动,既充满当地风土人情,又与大自然及社区息息共生。因为大地艺术节,当地经济收益大为增长,极大激发了当地的活力,因此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也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艺术改变乡村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大最有野心的艺术节。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图源网络
经营濑户内海直岛多年的福武总一郎为前福武书店社长之子,多年来一直专注在文化版块。1986年福武集团买下直岛南端土地,想要将它打造为文化岛屿,在直岛深耕二十余年,他请来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1992年设立了兼具美术馆与住宿功能的艺术空间Benesse House,之后又启动家屋计划(Art House Project),引进艺术家驻地,力图借由艺术的力量重现濑户内海的文化力。
2003年,福武总一郎来到越后妻有参观大地艺术节,受到启发,于是找到策展人北川富朗,在两人的努力下,濑户内海与2010年正式开展。
濑户内海众多的岛屿中,有艺术项目最密集的直岛,拥有众多艺术大师作品和密集的美术馆;有田园风光迷人的丰岛,岛上的丰岛美术馆令人难忘;也有常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小豆岛……不同的岛屿散布着不同的艺术作品,这种结合自然界展示作品的方式,让游客的观展与度假同步进行,甚至需要搭乘游轮"跳岛"游览,如此新鲜有趣的体验,使全球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一路迎着微微的海风,穿过无数森林海景、梯田稻香、流淌着清溪的神社、错落有致的老屋,在濑户内海的岛屿上,不论走到哪里,随手一拍就是一张小清新照片,乌托邦式的岛屿成为最天然艺术展厅。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节中的美术馆
要说濑户内艺术节的"跳岛"之旅为美术馆"探馆"之旅一点都不夸张,仅直岛就有三座美术馆,加上丰岛的丰岛美术馆,优质美术馆的密度着实令人感到不虚此行。
直岛上的美术馆基本上由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的安藤忠雄一手"承包",他先后在岛上设计了地中美术馆和Benesse House美术馆,李禹焕美术馆则是他和艺术家李禹焕合作完成的。安藤忠雄在此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理想:自然和艺术相融合的"环境美术馆"。一座遗世独立的岛屿,一个高于现实的艺术计划,安藤忠雄将这个乌托邦变成现实。
地中美术馆建在山腰的地下,外面除几何形状的天窗之外并无任何突起建筑,在这里自然与建筑、光与影展现得淋漓尽致。地中美术馆有三个空间,分别展示三位不同艺术家作品。
@地中美术馆,图源网络
莫奈最晚年的《睡莲》系列占据其中之一。其中一件超大幅莫奈的《睡莲》中色彩丰富,光影陆离。
@地中美术馆,图源网络
@地中美术馆,图源网络
James Turrell的纯色空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不断变化着的空间颜色和艺术家制造的视觉景象,迷幻莫测。
@地中美术馆,图源网络
最底层的空间则是沃尔特·德·玛利亚 (Walter de Maria)的作品《时间/永恒/无时》(Time/Timeless/No Time )。
@地中美术馆,图源网络
作品中遵从形式的对称和简化原则首先让我们联想起极简主义。同时,一个具有严谨尺寸的作品空间,巨大尺寸的球体四周分布了对称而规律的条形金属柱,让我们误以为走进一个用做某种仪式的场所,冰冷的金属柱与巨球之间,是否有宗教意义的象征我们不得而知,但稍稍拓宽我们的想象力,甚至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八卦中的线条。这时,我们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金属雕塑或者巨型球体雕塑自身所产生的张力了,而是这些组合带来的整个空间的巨大能量场,好像一组蓄势的矩阵,行走其间,似乎每个零件都在互相之间发射"能量束"。
@地中美术馆,图源网络
@地中美术馆,图源网络
Benesse House美术馆展示其收藏的为数众多的东西方现当代艺术藏品。
@Benesse House美术馆,图源网络
@Benesse House美术馆,图源网络
@Benesse House美术馆,图源网络
@Benesse House美术馆,图源网络
@Benesse House美术馆,图源网络
丰岛上最具人气的景点就是2010年建成的丰岛美术馆。它由日本最年轻的普里兹克奖获得者西泽立卫与艺术家内藤礼共同设计,他一直致力于"实现建筑与环境一同的永续存在"。美术馆远看犹如两颗大型水滴平躺在草地上,巨大的展馆被建成单一空间,高4.5米,占地40米x60米的曲线一体空间,没有任何柱梁支撑,满眼的纯白色,仅有的馆藏是一件艺术品,且永不更换。
@丰岛美术馆,图源网络
进入空荡荡的展厅,不仔细观看,几乎要错过这唯一的展品。在地上滚动的水珠,缓缓流动的水流,凝成一滩的小水潭。空气、阳光、风、水还有建筑自身流畅的线条,在这里,可以尽情的感受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丰岛美术馆,图源网络
@丰岛美术馆,图源网络
@丰岛美术馆,图源网络
@丰岛美术馆,图源网络
大地艺术的魅力
大地艺术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在出现之初,艺术家运用自然材料(泥土、岩石、沙、植物、风水雨雪等)在大地上创作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进而推演阐发出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大地艺术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也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潮之一。在当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女性主义大行其道,充斥在众多画廊与美术馆,并占据的绝大部分艺术资源的背景下,大地艺术作为对抗当时主流艺术形态的身份出现,恰好与当时拒绝城市生活的社会心理相吻合,也根植于艺术家群体中一部分人对于"艺术创作商业化"的反对情绪。
最具代表的大地艺术家之一的罗伯特•史密森曾在美国的犹他州的大盐湖上用砂石筑起了直径为160英尺、长1500英尺的“螺旋状防波堤”,场面宏大,震撼无比。图源网络
因此,大地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一大批不可复制、不可转移的大型场地雕塑,或者是定域艺术。这些巨大的景观项目和当时传统的艺术作品完全不一样,它们不可移植,不需要观众,不需要买家,因此成为了艺术家追求艺术创作、探求艺术精神的纯粹表达。
大地艺术发展至今,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立体主义、极简主义的影响,与公共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有了更多交集。但是,大地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和艺术家的创作趋势一直都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特性,那就是大地艺术都是通过所使用的材料和作品的创作选址,来扩大艺术的定义和展示的界限。即是我们所说的,十分注重作品的"场所感"--这也是大地艺术的核心,即作品和所在场所的空间,光和观众视域之间,发生特定的关系无论是构思还是观看,唯有放入到特定的场所中作品才能完整。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Roger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Roger
在岛屿这个具体浪漫的环境中,观众的观看方式和传统密闭空间的雕塑立刻有了很大的不同,观众自由穿梭在自然与作品之间,作品所处的空间和周遭的环境成为作品表达的重要部分,自然成为作品呈现的重要"场地",带给观众整体性的经验和感受,当作品、场地都齐备了,观众的参与、和作品的互动则更让艺术节本身得到了升华。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于无声处听惊雷
站在艺术爱好者的角度整体来看,濑户内艺术节是不虚此行的,一方面既能暂时逃离城市生活回归田园,同时又能在野趣中观看艺术,度假休闲与看展两不误;另一方面,艺术节配套的基础设施及性价比也比较合适:各个小岛上均能找到酒店、民宿和餐厅,并未因为艺术节而提高价格;另外艺术节的门票+跳岛船票(三日)总共加起来约400元人民币左右,而参与艺术节的各大美术馆,门票也折合人民币70元左右,性价比令人满意;最为重要的是,濑户内艺术节满足了对于乡村、田野最诗意浪漫的想象:一面是金黄色的稻田,农人们在有条不紊的收割或者种菜,另一面是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在如画的风景中寻找艺术。两者的共同存在和谐而融洽,互不干扰,偶尔路过的农人还会质朴礼貌的打个招呼,而由于岛上本身人烟稀少,游客人数适中(十一黄金周期暂且不论),不期而遇的相遇倒也温情且亲切。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祭“家计划”《角屋》,图源网络
不过,另一方面,以振兴小岛、乡村为目的的艺术节确实给当地带来活力,但似乎并不将观展的效率考虑其中,参展作品广泛散步于各个岛屿,并且每件作品之间相距数公里,试想一下,你做了轮渡从一个岛屿到了另一个岛屿,乘坐了艺术节的班车,又骑着自行车在田野风驰电掣了一阵,爬了20分钟的小山,终于像寻宝一样发现了作品,而接着,你沮丧的发现,距离下一个作品还有2公里时,只能举目望天、望洋兴叹了。因此不建议有看完所有艺术作品的野心。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Roger
@濑户内艺术祭"家计划"《护王神社》,图源网络
参与艺术节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世界级大师的作品,也让作品本身成为观者打卡的热门地,参展作品形式多样,既有露天的雕塑作品,也有在农屋中的装置艺术。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网络
不过,部分作品的在地性关联还有待考究。如果观者发现,作品仅仅是从一处挪到了另一处,没有上下文的提示,而难以察觉与当地文化有任何关联的话,似乎丧失了属于艺术的充满诗意的想象和理性的思考。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Roger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Roger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Roger
而对于"越后妻有"、"濑户内艺术节"这种地处偏僻的乡村、岛屿被打造成耳熟能详的文化旅游热点,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在乡村不断在萎缩蜕变的当下,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体验浪漫田园生活的需求,为满足那些急需"释放"或"减压"的城市消费者,资本方、文化机构与地方政府一起尝试,重现乡村的浪漫印象,将系列的乡村日常生活景观化、商品化、艺术化,再附上浪漫诗意的意象,"乡村文化产业"应运而生。此时,观众们关于乡村"美好生活"的认知就成为三者共同打造的"拟像"。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Roger
@濑户内艺术祭,图源Roger
然而,在这里无论是观者"被消费",还是艺术"被消费",历史的经验总是值得借鉴。日本自2000年举办第一届"越后妻有"开始,至今已近20年,这期间,中国的乡村小镇+艺术的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艺术走进乡村、古镇等,近年来在中国有越演越烈之势,当然除了有中国城市画廊、艺博会、美术馆等艺术生态链的发展正进入瓶颈期,也因为资本的力量在悄然转向乡镇。由于发展的时间及可借鉴的经验有限等原因,中国此类艺术项目的发展仍在他探索的最初期。
简单举例来说,目前比较优秀的两个古镇项目:"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及"安仁双年展",算是比较成功的艺术走进古镇的案例,两者都在"在地性"以及与当地历史文脉的结合上做了不少的努力。近段时间的重庆武隆及上海崇明岛等大地艺术项目,也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总体来说,有丰富经验及透彻艺术见解的策展人、当地的积极配合以及资本的持续支持,才能保证乡镇艺术项目高品质的可持续发展。毕竟,罗马非一日建成,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中国乡镇艺术才有更广阔的前景。
艺术节其他相关联动
除了小岛作为艺术节的主场,今年濑户内也在周边城市展开了联动。9月,有"晴天之国"称号的冈山举办了第二届艺术交流活动"IF THE SNAKE"(如果蛇),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散步在冈山的校园、公共广场及美术馆内;拥有日本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神户港,也展开了TRANS-神户艺术节。
@冈山艺术交流活动“IF THE SNAKE”(如果蛇),图源网络
@冈山艺术交流活动“IF THE SNAKE”(如果蛇),图源网络
参考文章:
《物·场地·剧场·公共空间》,作者:何桂彦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观后感》,作者:丁宁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