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王牧羽作品展”亮相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9-11-26 00:49:54 来源:99艺术网

展览开幕式合影

展览现场
2019年11月8日 ,“水——王牧羽作品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第四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李小山担任展览的艺术总监并撰写序言,陈瑞担任策展人。李小山、徐惠泉、岳海波等在开幕式上致辞。此次展览汇集了王牧羽近四年水图系列作品的代表作30余件,全面呈现了王牧羽独特的水法语言和对文本图像的深度思考,是其进入水图主题探索以来最重要的个展。

展览现场《水岸组画》

展览现场作品
《水图》是南宋画家马远曾创作过一幅绢本淡设色山水画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由十二册页成卷,尽水态之妙。十二页图中,除了第一段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这十二幅作品专门画水,除了一两幅有极少岩岸山日外,没有任何其它的景色,它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和情趣。笔法变化多端,手法因景因情而异,表现得尽善尽美,尽得画水之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王牧羽的作品和马远的《水图》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他创作的源头。王牧羽说:“南宋马远的《水图》卷,一直是我最喜爱的山水经典作品之一。十二幅水面,莽莽苍苍,水之外的世界隐晦而遥远。这件作品是如此与众不同,包括其水纹笔法、图像意境、迷一样的马远与南宋等许多问题,都让我常常揣摩与疑惑。2015年,正逢故宫武英殿展出了马远《水图》的原件,观摩之后我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马远的这件作品,是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以勾线法表现水纹的集大成之作,而作为一个熟识生宣纸性的画家,我想用与其完全不同的墨法水法,重新演绎一下这件经典《水图》。”

展览现场作品 《江·山》

展览现场作品:《层波、逆流与浪》
李小山认为:“牧羽画画类似课题研究,这是一种对待画画的独特方式。古人把“格物”和“致知”的纹理勾勒得很清楚,形成递进的逻辑关系。牧羽选择了他的“格物”角度,他既“格”自然之景,也“格”历史文脉。牧羽眼中之“物”来自“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这一出发点。而他的“致知”,以一种动态的自我认识——这样的认识论或许混沌,却有利于贯注长久的热情。因此,“格物致知”到了他这里,有了新的解释和发挥。一个例子是,牧羽画水纹,非外非内,既非物亦非心——画面呈现出的生动,即来源于此。”

展览现场作品:水图手卷

展览现场
关于此次展览,李小山说:“有一类画家,计划性强,目的性明确,不瞻前顾后左右摇摆,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一般来说,这类画家偏重于理性,尊崇规则和标准,故一出手便讲究品位和质地。我认识王牧羽的时间并不很长,见面机会也不多,但对他的作品却印象颇深。牧羽画画犹如课题研究,从构思到完成,看不出一丝松懈,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所以,我对他抱有信心——这次邀请他来南艺美术馆做个展,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心。”

水图·镜湖 52×97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8

王牧羽 《华山图》 34×36cm 纸本水墨 2016

水图·小山 180×97cm 纸本水墨 2019
古人用线条勾勒出的水纹,是古人用线条的语言去概况了自然的水,是对自然中物质之水的一次人工翻译。而王牧羽试图将这种翻译颠倒过来,对古人以线条概况的水进行一次重新的翻译,翻译的目标是让其回到水的物质属性。王牧羽曾说;“我笔下不直接去表现自然之水,不代表我对自然之水置若罔闻不感兴趣。但我从来不面对水直接写生、不去画,我需要的更多是感受。我不想做一个草草了事的所谓画家,要力争攀登,去看看高空的风景。”

王牧羽
关于艺术家:
王牧羽,1975年生于山东。1992年起师从扬子江先生学习山水画,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岳海波先生。2010年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学习,导师刘进安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陈孟昕先生。
编辑:丁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