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能量有多大——品读张宝全 2009-03-18 10:02:35 来源:名仕 点击:
今天,张宝全在公众面前的显赫身份是一个成功的地产商人 ——今典集团的董事长,空间蒙太奇、苹果社区、今日美术馆等一大批艺术地产的背后真正主人。然而时光倒退回十几年前,他的身份是一个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穷学生,为了筹到拍电影的50万,选择下海经商;再倒回二十几年,他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战

  十几部电影,6款蒙太奇数字电影放映机,张宝全曾经年少轻狂的梦想终于都一一实现了,“人生有很多细节或经历就好像专门训练你,训练你这样一个人出来!经历是条件,机遇也很重要,甚至是前提。还有就是你的‘情结’,就是你一直想实现的东西,还有就是做事情的标准,尤其是自己的标准。”在谈到自己的“能量源”时,张宝全诚恳地讲了这样一番话。

  今天,张宝全在公众面前的显赫身份是一个成功的地产商人 ——今典集团的董事长,空间蒙太奇、苹果社区、今日美术馆等一大批艺术地产的背后真正主人。然而时光倒退回十几年前,他的身份是一个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穷学生,为了筹到拍电影的50万,选择下海经商;再倒回二十几年,他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的一名战地记者和猫耳洞作家;若时光继续向前,回到三十多年前,张宝全则是家乡镇江一个小镇上的五级木匠。

  30年,3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完整记录了张宝全的前半生。也记录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中,一个男人的成长史和他可能释放出的最大能量。

  当年裤腰一尺九

  “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你?”见到张宝全,我的问题开门见山。“机遇和经历。”张宝全的回答不假思索。这个回答多少有些“标准答案”的嫌疑,但也许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真正理解这个“标准答案”背后的真正含义。

  像很多成功的故事一样,张宝全一开始也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1992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之后,张宝全发现,想拍电影已经不现实了。坐冷板凳的导演很多,投资的人却不多。想拍电影必须自己找钱,按当时的行情,挣到50万元就可以去拍电影,而50万对当时的张宝全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他至今都能清晰回忆起当时的窘迫样:“一次去北京西单买衣服,进门后,卖衣服的就一脸不高兴,一看穷人进来了,等店员给我量完腰围,他们就笑翻了——1尺9!”今天,身材早已发福的张宝全把这当作了笑谈,也许在当年可算作是他后来发奋的动力之一。

  为了“曲线救国”赚到拍电影的50万,其实也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借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改革开放再次掀起新高潮的有利时机,张宝全毅然选择下海。“其实我是幸运的,如果没有时代的机遇,即使你再聪明,用15年的时间,从一无所有做到今天的规模,可能性也是很小很小的。”

  然而,机遇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公平的,经历那个时代的人很多,为何“张宝全们”后来获得成功?并能在多个领域了纵横捭阖,他的能量源真正在哪里呢?在与张宝全的交谈中,我们努力着搜索着答案。“无论是当兵的经历,还是打仗的经历,甚至早年在家当小木匠的经历,这些加起来,可能就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在张宝全看来,自己的独特经历,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

  兼容浪漫与风险

  当年在部队的经历被张宝全视为最大的财富。“张宝全交给你一个任务、什么事、什么时间完成,清楚了吗?”“清楚了!”“去吧!”这样的对话内容在张宝全的军旅生涯中最经常发生。正因为部队“不讲条件,有困难自己克服,还要按时、按标准完成的做事风格”,养成了张宝全爱动脑筋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这让他后来在生意场上打拼非常受用。

  从事艺术的经历也成了张宝全的独特优势,在张宝全看来,艺术家和商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灵感,“灵感其实是创新的源泉,而艺术家和商人所不同的就是浪漫与风险。艺术家当然是浪漫的,渴望把灵感发挥到极致,而商人则必须有风险意识,有了灵感必须考虑到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把风险都想到了,发现还能做的时候,其实这件事已经基本成功了。”

  而风险意识也不是张宝全与生俱来的天性,这始于那段难忘的经历:“刚开始白手创业那会,企业随时都处在生死边缘,你没有任何能力承担一点点风险,一点风险就会是灭顶之灾,所以就养成了要求自己‘事事不能错’的风险意识。”

  浪漫和风险意识看似很矛盾,但在张宝全身上却结合的很好,也或许可解释为是一种天赋。但张宝全却有着自己的说法。“当一个人有准备的时候,你一定会规避很多风险,我常说,走在前面的羊,最先吃到草,也最先遇到狼,所以就要求走在前面的羊一定要一边吃草,一边时刻感知狼在何处。”

  “我还是个小木匠”

  今天早已晋身为京城地产大腕的张宝全,近年来却对数字电影放映着迷起来,一心想进入EVD领域。“别人看我总是串来串去的,累不累啊!”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选择也和张宝全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主要来自于他当年在部队当放映员的经历,“那时候有三门课,放映机首先要会放,其次还要会修,包括要会修发电机,还要学习无线电,当时还是一个哈工大的老师给授课。”以至于后来,部队里组装或修理电视机,甚至修理吉普车都由张宝全承担了。

  除了这段经历外,他后来从部队转业到镇江电视台,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一百首歌》时,张宝全一人担纲了编剧、导演、制片主任等多个角色,甚至一人还包办了剧中6首插曲的词曲创作,当然,这部戏也成为了他日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敲门砖”。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张宝全认为,自己可算是中国数字电影领域既懂导演、制作,又懂技术、经营的“第一人”了。

  挤入今年贺岁档,描写动作巨星李小龙师傅生凭的大片《叶问》就是由张宝全主导投资的,热映那会,《叶问》的户外海报贴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海报上出品人一栏,张宝全的名字赫然靠前,远远超过影片的导演。这本身就很戏剧,当年为了拍电影下海赚钱,有了钱后,却成了别人的投资人。

  不过,张宝全说,电影还是要亲自拍的,两年前自己就写了一个剧本,只是一直很忙,“2009年9月无论如何也要拍了”。但是他赚钱后筹拍的第一部戏,多少让人有些意外——一部悬疑惊悚片。在外界看来,一向以文气示人的张宝全,肯定会选择一部文艺片题材,况且又没有资方压力。“这可能就是当商人习惯了吧。”

  在张宝全看来,任何事情只有赚钱才能持续下去。不过,张宝全筹备的第二部影片却是一部多少有些自传体色彩的影片——《小木匠》,“尽管你穿着不同的衣服,在不同的场合,拥有不同的头衔,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内心更认同的是,我还是个小木匠,因为那是一个‘很真实的存在’。”小木匠的剧本,张宝全也在工作的间歇见缝插针地创作着。看来,张宝全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商业才是业余

  在对自己的角色认定上,张宝全说:“原来是个搞艺术的人,因为机遇、环境,还有经历成为了一个商人,商业本来是业余的,因为条件充分,反而先把业余做的很好,结果自己的专业反而不好。”

  正因为这样,在地产领域有所斩获之后,张宝全开始在自己的“专业”上发力了。其实熟悉张宝全的人都知道,他从来就没想要做一个地道的商人。正因为这样,张宝全的地产项目才会有了“艺术地产”这样鲜明的标签。一直没有远离艺术,今年,张宝全还获得了“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奖励他所创建的今日美术馆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

  “我最喜欢做有意义又能赚到钱的事情。”这是张宝全商业逻辑的出发点。这种想法也导致了张宝全的很多选择既不符合一个商人的逻辑,也不符合一个艺术家的逻辑,“我就想在这两个界中做一个调节,幸运的是,在今天看来,商业与艺术的混合就成为了一种时尚,成为了一种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时代给我提供的机遇。”

  对于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如果你来到张宝全那间“非主流”的办公室就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净高五米的超大室内空间内,满眼是各种绿色植物,耳旁是潺潺的假山流水声,巨型鱼缸里各种鱼儿在欢快的游着,地板上还有为主人精心准备的高尔夫球洞,最令人叫绝的是,数只美丽的相思鸟在办公室里自由地飞来飞去,绿植的枝干上还特意为鸟儿筑起了巢。张宝全并不认为这是“另类”,他说,这是“文如其人”,“你写的文章肯定像你,你盖的房子肯定像你,自然你的办公室也肯定像你。”

  “文如其人”让张宝全的居所也非常不一般,张宝全在北京昌平有一座350亩柿子林私人会所,会所外的柿子树树龄都超过100年。柿子林居所的基本建筑语言是取自乡土的石材砌墙,居所内除了必要的家具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内装修,使这里显得朴素大气。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林子里的风景与室内的布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柿子林是张宝全的得意之作,追求一种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张宝全津津乐道于早上起来在柿子林里一圈圈地骑自行车,想着有时间时可以钓鱼、种花、种菜。他喜欢安静,这里的空间足以让他获得远离喧嚣都市的一份安静。

  “人生不可能完全达到理想和目的,如果达到了,也许我们的下场会很惨!就像海明威那样,最后只能选择自杀。其实,当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各种矛盾不断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光芒之所在、魅力之所在,或者价值之所在了。”张宝全在一直在追求佛家所讲的那种“自由自在”的人生状态,但面对现实的时候,已经能量不小的张宝全,还是发出了上述感慨。

  tips高能量的男人们

  海岩: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一流的室内设计师,二流的酒店管理者,三流的作家,四流的编剧。他被称为中国收入最高的作家;他还是出色的企业家、高级经济师,曾任北京市公安局、公安部干部,现任锦江国际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昆仑饭店董事长;兼任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他更是一流的设计师,昆仑饭店的阳光酒廊、锦园餐厅、上海餐厅、日本餐厅、健康俱乐部、雪茄吧、亚洲大酒店的老船坞餐厅、锦江府餐厅、樱桃园咖啡厅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华美而不奢侈,厚重而不拘泥,以最新的语言诠释传统文明,以灵性的创意构筑人文关怀;除此之外,他还是个宠物迷,也是个中国黄梨木收藏家。

  梁文道:他是传媒人,除了主持电视节目,还曾做过香港电台台长(香港著名的电台时事评论节目《茶杯里的风波》,就由该台制作),也主持电台节目,有香港“名嘴”之称;他是专栏作家,在几家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报纸上开设专栏;他是活跃的读书人,书评杂志《读好书》的主编,经常在各种媒体上介绍新书新知;他是艺评人、影评人,经常撰写艺术、电影评论,出任多个电影评选活动的评委;他是香港一些戏剧、影像、前卫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以及理论支持者。香港文化团体“进念——四十面体”主办的艺术杂志《E+E》,其编辑部就设在梁文道自己的办公室里;他还是香港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一些进步社会活动背后,往往有他的影子。这位似乎不知疲倦的青年文化人,还只有38岁。

  蔡康永:他在获得美国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后,返回台湾参加电影制片以及编剧、影评的工作,后跨足广播影视圈,曾担任台北之音电台总监、时尚杂志《GQ》中文版总编辑。后又开始主持电视节目,其中名人访谈节目《真情指数》和青老年人沟通节目《两代电力公司》最为成功。2004年起又和小S共同主持综艺访谈节目《康熙来了》,以幽默、搞笑、无厘头的风格获得巨大成功与年轻观众的喜爱。其多重身份除了影评人、编剧、作家、主持人之外,还有大学讲师等。

【编辑:姚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