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终结欧洲朝圣之旅 2012-07-21 17:42:31 来源: 外滩画报 作者:王奇婷 点击:
《偷自行车的人》、《放大》、《阿玛珂德》等意大利电影对伍迪-艾伦影响至深,曾启发他拍出具有个人特点的电影。新片《爱在罗马》承载了伍迪-艾伦对意大利及其伟大电影和电影人的感情。

伍迪-艾伦在《爱在罗马》的拍片现场

 伍迪-艾伦在《爱在罗马》的拍片现场  

 

继伦敦、巴塞罗那和巴黎后,伍迪-艾伦来到罗马,续写他献给欧洲的情书。同样充满明信片式风景的新片《爱在罗马》6月22日在纽约上映。

  

也许伍迪-艾伦自己都不清楚,自《赛末点》开始,他的电影对欧洲旅游业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在伦敦,旅游公司Visit London 与电影公司合作绘制的“《赛末点》伦敦地图”深受游客和影迷欢迎;在巴塞罗那,导游克里斯蒂娜-贝伦格尔几乎每星期都要带游客走一遍“《午夜巴塞罗那》之电影路线”;在巴黎,参加“《午夜巴黎》景点游”的游客中,许多都来自伍迪-艾伦的家乡——纽约图夫。他们于午夜时分徘徊在主人公吉尔乘上马车的那条石板路,期待自己也能有一段别样的邂逅。作为从神话故事和《罗马假日》里走出来的非凡城市,罗马也是电影故事诞生的最佳之地。

  

和《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类似,《爱在罗马》讲述了一群美国游客在罗马与当地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为此,伍迪-艾伦找来一群演技派演员,不仅包括佩内洛普-克鲁兹、罗伯托-贝尼尼、斯卡马里奥这样的欧洲面孔,还有诸如杰西-艾森伯格、亚历克-鲍德温、艾伦-佩姬等美国演员。伍迪-艾伦的魅力之一在于,几乎没有演员会拒绝为他拍电影。

  

不同的是,电影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喜剧故事组成,穿缀起一条展现罗马人生活和风情的线索。这是他自1972年《性爱宝典》后第一次执导由多个故事串联的“合集电影”。对他来说,仅用一个故事展现罗马绝对不够。“如果你在罗马拦住一个罗马人,他们会告诉你,自己就出生在这儿,对这座城市很了解,并对你说,‘你要有时间的话,我能告诉你一万个故事!’罗马就像一个巨大容器,容纳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从天赋异禀的名人到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故事塑造了整座城市的性格。”

 

意大利电影的影响

  

伍迪-艾伦自己也在片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这是他继2006年《独家新闻》后首次客串自己的电影。“随着年龄的增加,适合我的角色越来越少。我喜欢年轻的时候一直都能演主角,和女人们演那些浪漫的场景。而现在我能演的角色已经沦为门卫或者大叔,诸如此类。我不喜欢这样。”曾坦言说“变老一点也不好”的伍迪-艾伦仍然毫不掩饰对生老病死的恐惧。

  

在《爱在罗马》中,77岁的伍迪-艾伦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他饰演的杰瑞是个退休的歌剧导演,和妻子飞到意大利去看女儿海丽的未婚夫米开朗基罗。在罗马,杰瑞对未来女婿的那个从事殡葬业的父亲占卡罗产生了兴趣——占卡罗是个天生的歌唱家,但他只敢在自己的浴室里一展歌喉。于是杰瑞开始怂恿占卡罗开始自己的演唱生涯。

  

伍迪-艾伦曾说他有一个抽屉,装满了平时许多一闪而过的灵感笔记。当他过一阵子打开看,并惊呼“这个故事好!”的时候,便会把它拿出来拍电影。而那个“只敢在自家浴室唱歌的男人”便是其中之一。

  

乍看之下,《爱在罗马》会让人想起以中世纪故事《十日谈》为灵感、同样由四个故事组成的1962年意大利影片《三艳嬉春》(Boccaccio‘70)——费里尼、维斯康蒂、维托里奥-德-西卡和马里奥-莫尼切利四大名导各负责一段。而伍迪-艾伦原本就将片名定为《波普十日谈》,但他又改变主意,不想让人轻易联想起《十日谈》,于是改名为《尼禄弹琴》。但最后,他还是采用了这个通俗易懂,充满浓浓浪漫和温情的《爱在罗马》。

  

“艾伦先生把片名改得能反映出他不仅对意大利有感情,而且对这个国家引以为豪的电影传统以及那些标新立异的电影人有感情,那些电影人曾启发他拍出具有个人特点的电影。”《纽约时报》如此评论。在接受采访时,伍迪-艾伦谈到了对他影响至深的四部意大利电影——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The Bicycle Thief,1948)和《擦鞋童》(Shoeshine,1948)、安东尼奥尼的《放大》(Blow-Up,1966)和费里尼的《阿玛珂德》(Amarcord,1973)。其中两位导演也恰好参与拍摄了《三艳嬉春》。

  

“我十几岁时生活的那个圈子,很难称得上是知识分子圈子,而是个恶人圈子,”伍迪-艾伦说,“而意大利电影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所占分量很重,对我们影响极大。它们创造出了一种叙事方式,让我们这些技逊一筹的人突然也可以那样叙事 我们拍出了自己的版本,但从来不如大师们拍出那些电影时那样,在创新和精彩程度方面令人震撼。”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