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 2009-05-09 11:18:14 作者:裴刚 点击:
今人提到汉唐气魄经常以石刻的宏大气象来言说。汉唐雕刻多淹没于荒黄墓道或古庙旧祠种种,多神性而少世俗,中国古代雕塑与中国古典哲学与人文相携显现意象风貌而自成体系。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下的学院雕塑以西方雕塑体系为中国当代的雕塑建立基础,在多元化雕塑语言的背景下对中国雕塑语言的探索成为今日

 

  

鲁迅美院与国外艺术院校雕塑艺术交流
 



  今人提到汉唐气魄经常以石刻的宏大气象来言说。汉唐雕刻多淹没于荒黄墓道或古庙旧祠种种,多神性而少世俗,中国古代雕塑与中国古典哲学与人文相携显现意象风貌而自成体系。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下的学院雕塑以西方雕塑体系为中国当代的雕塑建立基础,在多元化雕塑语言的背景下对中国雕塑语言的探索成为今日中国雕塑家思考最多的问题。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张峰,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并参加09年2月,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学院的交流展。一系列的学习与交流对中西雕塑教学与艺术家创作的方式比较,产生了很多对当下雕塑状态的思考。

 

  中西雕塑教学比较

 

  裴刚(雅昌艺术网编辑):张老师,您目前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在这种多元的雕塑语言环境下,您对现在的雕塑教学有哪些看法?

 

  张峰(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09年2月,鲁迅美术学院和美国的一所大学做了一个交流展;此外,在04年至06年,我也在美国艺术学院读了硕士学位。所以对美国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所了解。总体来讲中国与美国艺术教育体制有一些比较本质的区别。国内的美术学院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既是,国内对所谓习作课的重视程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而对于创作、材料的运用的重视程度相对缺乏。我现在学院带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班。我们系本科是5年制,就是他们前4年的时间,可以说90\%以上都用在习作的教学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体习作。所以学生对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了解掌握的东西,比如材料的运用,学术方面,包括语言、形式的探讨,他花的时间太有限了,所以第5年来接触他们毕业创作的时候,觉得好像学生前4年好多时间都是用在习作课的教学上了。从做一个学生能把他引导到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这个问题没有一个衔接。对于教学来讲需要改进和调整,比如说材料课,在我们参观的美国大学里,他们硬件设施非常好,石雕、木雕、焊接等学校的设备非常完善。

 

  另外,我觉得从根本的理念上还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差异。我们还是苏联以前的那种教学模式,具象,写实,现实主义的这种题材等,还是在那个模式里面。雕塑部分在国内学术上,在语言上有一些创新、有一些探索的雕塑家也不是太多。我觉得这与整个教育体系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说材料,材料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好多创作的灵感它是来源于材料本身的。木雕有木雕的语言;比如说青铜,这个铸造在整个加工制作中会给你很多灵感和启发。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把材料课教学、创作和学生不同的特点结合起来。

 

  裴刚:您在美国接触的雕塑教学,最能直接借鉴到目前教学里面有哪些对您的启发比较大,或者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直接运用?

 

  张峰:我觉得比较直接的还是传统的领域。比如一些很基本的材料,我们就可以解决。焊接、金属焊接、木雕、石雕可以直接加一些课时就能解决,但有一些目前还是无法解决。本质上与我们整个的教育体系都有关。包括现在的学生,小学、中学到上大学,这是一套的形式。可能听起来,比如说中学、小学美术课的时间量很少,但实际上影响他们的不是美术的问题,是整个教学的观念和模式的问题。比如像美国的小学生或者中学生,他很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这种模式还是很传统的应付考试、考大学,死记硬背的形式偏多一点。一直影响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他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包括考美术学院前的培训班,也是按照传统模式来进行的,画素描、色彩等,也忽视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到大学里,我觉得唯一可行的就是能够进入到这个状态,就是能接触一些现有的可以用的一些材料。

 

  我举一个例子,在我们交流与明尼苏达那个大学的交流中,有一个作品,他是冬天的时候抓了三只蚊子,放到三个摄像机里面,然后他有一套声音和影像传动的装置,这里面接触的面就太广了,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雕塑作品,当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Video。它涉及到机械、光学、声控。所以我觉得美国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广泛。从科学领域或者其它领域的一些技术,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创作里。从现有的教学设备我们达不到那个程度。他可能是有配备各种机床的车间,有一些光学设备,我们肯定没有。所以,我觉得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我们教师观念也还是比较传统的。在传统创作方式里动手能力比较强,但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方面还是有差距的。我觉得这不是短期能够有改进的,可能会十年、二十年会有一些改进,暂时还是没有什么办法。

 

  裴刚:您现在对学生的创作方面是如何展开的?

 

  张峰:我觉得首先最实际的选择,就是让他们把这4年所学过的一些技能,比如说他们具有很好的造型能力,对人物把握的能力。但是,他还是停留在习作状态上。怎么能把这种技能或者我们的优势转化成套自己的一个作品是一个问题。

 

  第一,首先要关心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 。

 

  第二,要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表达形式。当然肯定会用人物的、具象的,或者是表现的形式都可以。就是在一个范围内,有一些学生,我给他放一些国外的资料也好,或者讲一些课程也好,他们也感兴趣,也想尝试。但是我觉得也是需要长期培养,积累经验和技能的。而且自己动手做其它需要的设备,也是一种技能。

 

  所以还是在我们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尽量放开自己,通过这5年所学基础的影响,转化到一个自由艺术创作状态中,也需要他们反复实践和改掉自己的一些束缚。主要是这样一些手段。

 

  裴刚:您对雕塑创作中语言的原创性或者是独特性是怎么理解的?

 

  张峰:原创性是艺术家都应该终身追求的。所以一位艺术家成功最核心的是原创性,是语言的独特性。如果是一个传统意义的雕塑家,我觉得语言形式还是一个核心问题。在语言上有一丝一毫的进步或者是创新,都是一个可喜的突破者,对艺术家个人来讲都是很不容易的。“原创”这个词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无论怎么样,世界上所有成功的艺术家,只要是你在传统语境范围内的,比如说你画的是架上绘画,做的是传统意义的雕塑,肯定还会涉及到语言。题材与内容再怎么好,思想性如何深刻,甚至超过哲学家的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一个很恰当、很合适的语言和独特的语言来表达的话,我觉得都是空谈。

 

  裴刚:我在您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具象雕塑领域的探索。您怎么看具象雕塑在今天的发展?

 

  张峰:当今,具象的意义已经给予宽泛化了,不是严格意义上以前的那个“具象”了。比如说我的作品,要是放在十年以前,可能把我归到抽象雕塑的范畴里面了。但现在就完全可以放在具象的范畴里面。现在只要我们还在用传统的材料做雕塑,就应该把我们划到具象里面。无论你是抽象一些,或者是具象一些。这个空间,我觉得还是有可能来突破的。尤其像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我觉得不是说我们落后这个时代,而是没有可能再给我们那么多时间来尝试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语言。比如你现在让我作Video,我要重新学技术,学软件,我觉得那个浪费太多的时间了。因为我可以用传统的手段来表达当代的一些主题,或者是与个人和社会有关系的一些东西,完全也可以。

 

 

【编辑:大崔】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