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克•吉尔曼:艺术家都成名太快 2009-11-12 09:11:22 来源:《艺术财经》 作者:《艺术财经》 点击:
我们要让那些没有机会接触到艺术的人了解当代艺术,并使其相信:是艺术让社会更加民主化。一些没受到太多教育的人也可以通过艺术收获知识,参与社会。这是巴恩斯基金会的重要使命。

 

 Derek GILLMAN德瑞克•吉尔曼  美国巴恩斯艺术基金会总监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巴恩斯基金会好吗?

 

  Derek Gillma:巴恩斯基金会拥有全世界最杰出的西方当现代艺术藏品,包括早期现代艺术油画藏品;它拥有最全面的雷诺阿、塞尚、马蒂斯作品收藏,早期毕加索重要作品收藏,非洲艺术收藏,美国民间艺术收藏,还有多处文物。但除了这些优质收藏品,我们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的教育机构出现,这才是我们最核心的工作。我们要让那些没有机会接触到艺术的人了解当代艺术,并使其相信:是艺术让社会更加民主化。一些没受到太多教育的人也可以通过艺术收获知识,参与社会。这是巴恩斯基金会的重要使命。我们的收藏在1951年就停止买入新作品了。作为一个艺术宣传教育机构,我们更像一个大学博物馆,不允许买卖艺术品。我们基金会的责任就是募集资金,然后用这部分资金去传播艺术,做艺术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我们的创立者巴恩斯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医生。20世纪早期,巴恩斯的工厂发明了含银防腐剂——这项重要的发明让他赚了很多钱。他让这些工人们每周抽两个小时坐下来讨论艺术与哲学。作为20世纪早期的实业家,他的举动可谓是非常大胆的。我想他的观念可能来自于1890年代他在德国学习的那段时间,那时德国的社会主义者在全欧洲最多。巴恩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体,一方面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家,另一方面他视工人们为平等的人,注重对他们的教育。


  记者:巴恩斯基金会的资金都是从哪里来的?


  Derek Gillma:我们的创建者巴恩斯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捐赠了一笔在当时看来很庞大的善款,1000万美元。但是他卖掉了所有的股票才得以在股市崩盘的危机中幸存下来,所以他不喜欢股票。他立下遗嘱,在他死后将钱投资到巴恩斯基金会,这是非常保守的投资方式。当市场情况好的时候,基金会的收益很低。支撑起基金会的成员大都来自于费城的捐赠者,但他们不是很愿意投资,因为这极易受到当地情况的影响。博物馆不是盈利机构,它不能依靠门票赚钱。在美国,博物馆是依靠慈善存活的,人们要看这个机构是否能够一直保持成功。如果它失败了,人们就会撤资。巴恩斯基金会建立在城郊,地方镇区对巴恩斯课税很重,人们也会担心去参观的人数不够多,这些都是我们遇到的困难,所以我们现在正在着手在费城中心地带建立一个新的馆址。在这个项目上我们共投入了1.5亿美元的资金,总共是2亿的项目资金。这个建筑将会在2011年底完工,于2012年正式启动。我们不是盈利机构,但foundation(基金会)这个字眼很容易给人误导,其实我们并不是一个基金会,而是一个艺术机构、艺术博物馆或者艺术学校什么的。“基金会”这个词在1922年的美国和现在的意义是有很大差异。


 记者:基金会是怎样使用这些资金的?

 

  Derek Gillma:一般来说,这些资金有两种运用方式:一是设立新建筑;二是将其花费在组织的日常运营上,比如给员工发工资,购买各种办公用品等等。如果是修建一栋楼房,那么这栋楼可以捐助者命名。所以许多募捐者都会选择修建楼宇。不过有些人喜欢低调,他们认为将钱捐助在教育上很有意义,所以他们愿意资助我们的日常运营。

 

  记者:你们的资金运营都有哪些步骤?

 

  Derek Gillma:没太多复杂的程序,很简单,我们不是政府机关。我不是美国人,但美国的各类机构一般不喜欢政府参与太多。美国也有政府掌控的博物馆,比如华盛顿博物馆;州政府支持的也有很多,大都会博物馆、费城博物馆、底特律博物馆等等,但更多的博物馆跟政府关系不大。如果不受政府约束,工作就可以更迅捷高效。

 

  记者:经济危机有没有影响到巴恩斯基金会的运作?

 

  Derek Gillma:没有,我们非常幸运。我们的钱投资到货币市场上面,这是一种极其保守的投资方式,好比你一直持有现金。我们和其它艺术博物馆一样,都需要私募资金,这也是我作为会长最重要的职责之一。现在在经济危机之下,有些人受影响较大,有些人较小,但不管大小,人们在心理上都感觉比以前穷了很多,尽管如此,现在美国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可以募捐出资金去支持公益事业,只是数量没有往年那么多。


  记者:你们是否关注过亚洲或者中国当代艺术?会传播这方面的知识吗?


  Derek Gillma:我个人对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很感兴趣,但我们的基金会对这方面没有明显的兴趣。我们的基金会对法国、非洲、美国艺术有更多更深的认识。我个人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对全世界来说都很重要。有些艺术组织可能专注于某一个区域的艺术,所以对中国艺术缺乏了解。但是中国30年来的变化的确十分惊人。我刚跟一位中国同行聊天,他提到一个观点:“我不喜欢所谓的‘在海外展览的中国艺术家’这个说法,我已经受够了这个称呼,我更愿意统称之为‘艺术家’。这个艺术家是中国人,这是个事实,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我30年前在这里念书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很流行的口号,叫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把它放到艺术界可能就是“中国第一,艺术第二”。但实际上,我认为现在应该倒过来。


  记者:巴恩斯基金会支持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吗?


  Derek Gillma:我们对艺术家的支持不是经济上的。我们是一个艺术教育机构,大多数参与教授课程的老师都是艺术家,这早已成为我们的传统。我们不会教大家怎么画画,而是教大家怎样鉴赏艺术品,我们认为给这些艺术家机会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支持手段。我们开设艺术教程,协助这些艺术家办展览,但都不是直接的经济支持。我知道有些组织会这样做,但我们不是这种方式。


  记者:你们会到中国来做展览吗?


  Derek Gillma:应该不会。因为我们的展品只能在外巡展一次,我们已经去了德国、日本等地,它们“出行”的限制已到,所以不能再展出了,我们的创建者要求我们不能移动展品,也不能外借。我们有很多20世纪早期很优秀的作品,可惜的是不能外借。


  记者: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5年当中价格出现飙升,然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它又迅速跌落,您个人或者欧美主流艺术圈是怎样看待中国当代艺术这种变化的?

 

 


【编辑:丁晓洁】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