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精神性思考——傅榆翔新作《二手漫游》评析 2009-12-01 17:25:3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不断地向生存环境探求和认识的过程,进而转向哲学、科学等层面的深化和拓展。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具有将人类生活和精神真正结为一体的重要意义。傅榆翔的新作《二手漫游》系列体现出这一精神性的思考。

  

  刘恩芹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不断地向生存环境探求和认识的过程,进而转向哲学、科学等层面的深化和拓展。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具有将人类生活和精神真正结为一体的重要意义。傅榆翔的新作《二手漫游》系列体现出这一精神性的思考。

 

  一、从《树妖》到《二手漫游》

 

  傅榆翔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从早期《树妖》系列中女人体与树合二为一的结合,讲究画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感;到《藏地·藏地》、《气象》、《飘灵》中用凝练的笔触和灵动的色彩宣泄圣灵的精神世界;再到《天空没有回音》、《梦想照进现实》、《盲犬系列》、《肖像系列》、《我看着你登高望远》系列,艺术家对人、动物与宇宙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艺术探索;然而到傅榆翔的新作《二手漫游》系列中,艺术家选择重新回归到艺术创作的原点,继续讲述着“人”与树的故事……艺术家自己坦言,由于曾经画过树妖,对树始终有一种不解的情结。

 

  二、“人”与树的关系分析

 

  在《二手漫游》系列作品中,树枝、枝丫生长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并且不断地流变成艺术性的审美效果,这正是艺术家的兴趣所在。画面中“人”与树相依相伴,他们是伙伴的关系,人物比例虽小却非常引人注目,有庄重的西装革履者,有探索求知的学生、也有妩媚的时尚女性,他们或站在树枝上、倚靠在枝杈上、或蹲坐在枝丫上展开双翼望向远方……更有年轻人驾轻就熟地在树上练起了瑜珈,也许已经习惯了树上的生活。这些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在这样一种异常的场域里面,难免让人发问他在树上干什么,他是怎样上去的,为什么要上去,他跟这种场景有什么关系……这也正是艺术家一直在追问的东西。画面作为艺术家思考的载体,艺术家想通过这样一种画面向观者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呢?是一种迷惘?逃避?眺望?还是一种期待……

 

  画面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悬于半空中,而且每幅画面中只表现一个人,他是独立的还是孤立无助的?“人”不在陆地上生存,爬到树上这充分发挥了“人”的动物本能,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无法在陆地上生存,而只能爬到树上生存那将是多么荒诞和可怕的事情。据说,自从人类(或猿类)从树上爬下地面,文明就开始了。文明到了今天,人,又爬回树上去。陈丹青在《多余的素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朱丽娅·希尔,25岁,旧金山远郊伐木镇斯塔福居民。当地“太平洋木材公司”要砍伐一株古老的红木大树,经环保人士抗议十数年无功,面临刀斧。希尔情急,于1997年冬擅自爬上树端,搭起平台,离地面180英尺,赖着不走,直到伐木公司终于同她达成协议:这棵大树,包括周围250英尺内任何树木,永不砍伐。这是“人”对树的保护,是一种自然保护主义,更有人甚至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行为艺术作品。而在傅榆翔《二手漫游》画面中的人爬到树上,他们是对树的保护还是一种自我保护?人类进入20世纪后,科技迅猛发展,仅仅100多年的文明成果远远地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文明积累,但是,科技的进步却换来了物种的摧残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在美国记录片《狂野的未来》中,有科学家预言未来500万年后人类将逃离地球。人类将逃向何处?在傅榆翔的作品中给出了这样一种人类拯救自己的方式——人逃到了树上,让人很惊讶,有一种反讽的意味,引人深思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

 

  傅榆翔一直非常关注当下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长期订阅《参考消息》,密切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状态,对科技、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等领域非常感兴趣。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地球是平的,人口膨胀、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枯竭、全球生态危机、食品短缺、宗教冲突、核战争威胁等等诸多社会问题,每个人都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傅榆翔试图以视觉语言的叙事方式对“人”与社会的思想观念进行解构。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傅榆翔以自己的艺术方式表达他对现实的拷问,对自己的拷问,对人性的拷问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三、诗意的表现——光影感

 

  艺术家仅截取树的一个折枝进行片段式的描写,并以单色的黑白表现出树的光影感,有一种传统水墨的线条和笔墨的概括意味,与作为背景的大片的灰色天空,共同营造出清朗月夜下的诗意氛围。当我们走近画面,在枝条的疏影下,摒弃地面的种种例俗,超然于半空之中,一种朦胧的思绪油然而生,我们追随于光影间,赞叹和欣赏着这诗意的画面……在这种氛围里当我们的眼神与悬于半空的那一个眺望、顾盼、期待的眼神对接的一霎那,我们完全可以透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内在精神。展开的双翼随时等待着拯救之力的降临,为这种诗意平添了一种凄凉感和孤独感。品读傅榆翔的《二手漫游》系列,作品中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却有着二胡一样的凄凉之感,让人忍不住发出“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慨。

 

  四、审美——精神性思考

 

  康德认为,审美是超空的,是最纯洁的。从审美的角度看《二手漫游》中的每一幅作品,毋庸置疑都表现出一种抒情的感性的美感。然而“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在人类对环境保护、自然保护、以及高科技与未来发展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形成共识的今天,《二手漫游》让观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和思考过滤画面的审美。

 

  精神性是什么呢?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学术性和社会责任感(高名潞语)。艺术的精神性在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在于非物质性的表达和精神性的传承,在于超越作品之上的某种精神高度。在傅榆翔的《二手漫游》系列中,“人”与树在画面中形成某种故事性的联系,艺术家将自己对社会及生存环境的关怀和思考寄托于画面的审美形式之中,透过形式的审美引喻出社会氛围中人的内在精神和心理状态。通过观者对画面的审美过滤表达出“人”的思考、迷惘和对现实的忧虑,这也正是艺术在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诉求,反映出艺术家独特的文化与思想价值。

 

【编辑:虹汐】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