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离生活有多远 应该走向哪里? 2010-01-07 11:29:29 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点击:
当中国书画、古董珍玩等 “宝贝”在去年秋拍一路高唱凯歌的时候,雕塑收藏也在少数人的关爱中开始苏醒。

  王 强:雕塑家
  韩 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范伟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
  于小平: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
  黄丹麾:荣宝斋杂志高级编审
  刘 洋:中央电视台导演
  于 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
  韩小囡:广州美术学院博士
  滕小松: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当中国书画、古董珍玩等 “宝贝”在去年秋拍一路高唱凯歌的时候,雕塑收藏也在少数人的关爱中开始苏醒。

 

  2009年12月12日至13日,第十五届中国雕塑论坛在福建莆田工艺美术城举行,各路行家针对消费时代的艺术市场展开了全面讨论。雕塑会成为下一个收藏热点吗?什么样的雕塑值得收藏?雕塑收藏指向何方?这些都成了专家们关注的重点。

 

  雕塑离生活有多远

 

  王强:雕塑距离大众生活太远

 

  目前的雕塑艺术品大多还是以传统画廊的形式去经营,或以拍卖形式买卖,雕塑艺术品的消费客户只是部分收藏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雕塑作品特性是密不可分的,毕竟雕塑不像绘画,它是三维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的工序较多,成本较大,大型作品不利于运输。现在虽然也有雕塑在线、雕塑网这些展示平台,在网上展示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线交易做的还是不够。

 

  国内虽然也举行了许多雕塑展,但大多还是局限于圈内人的游戏。此外就北京来讲,虽然有很多艺术工作室,但买家除了去大的画廊寻找所需雕塑品之外,只能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漫无目的地寻找,可信度与成交量都不高。

 

  中国大众对雕塑普遍缺乏概念,要么认为雕塑家就是做工艺品的,要么先入为主认为雕塑离自身生活太遥远。现在电子化消费环境越来越完善,网络化在当今时代对中国雕塑市场的宣传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韩军:民间彩塑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这个以市场为主导的消费年代,民间手工艺已经从过去不受商品性或收藏者要求制约,转化为了社会经济形态。民间手工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丰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因此有着广阔而光明的前景。但是我国民间文艺产业起步较晚,增加值占GDP比重并不大。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玩泥巴的历史。民间彩绘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最古老最常见的民间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然而现在民间彩塑泥玩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大众生活中。过去的儿童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彩绘泥塑玩具就是孩子们的最爱,现在却只有在庙会上才能见到一些泥塑。

 

  当前,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比如彩塑泥玩的延续和发展令人担忧——大量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到域外甚至境外。培养广大民众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创造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是亟待被重视的事情。

 

  范伟民:雕塑应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限

 

  当社会转向了更宽广的维度,艺术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界定,开始更深层次地向其他领域渗透,并利用艺术手段对其他领域形成某种精神辐射。使这种精神价值生效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进入消费阶段。

 

  “泛雕塑”艺术已经在国内得到广泛实践,这种艺术形态具有广阔的社会基础,它更便于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融合,直至突破传统雕塑的概念,将艺术的品格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它是艺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某种程度上它通过提升艺术附加值拓宽学科发展维度,雕塑艺术已经由精英文化过渡到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我们曾提出“泛雕塑艺术”这个所谓新名词,其实泛雕塑是一种现象,它的提出与波普艺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生活与艺术界限的消失,艺术价值存在于平凡载体之中,因此艺术等于生活,生活则更应是体现艺术性、品质性、设计性的。艺术带有普世性,我们不应把艺术归为庙堂性范畴,泛雕塑旨在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