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母亲不再认为在她的整个外形中依然存在这种一致。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终日生活在内心反省中。是的,这是事实,但是又不仅如此。她生活在纯净无瑕而充满和谐的自我反省中,一如既往。”——摘自珂勒惠支1924年10月23日的日记
在拥抱新年的热情以及对春天的期盼中,我的思绪已被珂勒惠支所占据。她的个人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创作,而我也被她的故事所吸引。在过去的六个月中,我和同仁们为办好这次展览工作勤勉认真,仿佛是出于一种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情意。
尽管一生饱受苦难,珂勒惠支用自己的作品诉说着她对人性的崇高敬意。她对生死的洞察是现实的,或许比其他许多艺术家的作品更具有自传色彩。她被重重现实所包围,观众不要期望从她的作品中看到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她的艺术之所以伟大,基于她作为20世纪初一位普通百姓的诚实与正直。
观众可以从珂勒惠支的作品中感受到她的生命力,也很容易体会到她的积极乐观,即使她的大多数作品反映的是沮丧与绝望。
当贫瘠荒凉的冬季构孕育着生机勃勃的春天,
当我们受尽病痛折磨后,才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惟有穿越绝望的隧道,我们才能看到希望之光。
我希望我们能够通过珂勒惠支的作品让全人类感受到这种母爱。母亲,在所有人中既是最伟大的又是最卑微的,珂勒惠支的作品向全人类传达着这一概念。艺术家饱尝生活悲喜所呈现出的作品,并非如人文主义或和平主义那般宏大,却诠释了母爱的质朴。
作为一名母亲,我于今年春天为观众奉献此次展览,是出于对珂勒惠支的由衷钦佩,希望能安抚她受伤的灵魂。在得知自己年仅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的爱子牺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冬日的战场时,珂勒惠支不禁失声恸哭。
“It is Spring, My Child” – Kollwitz’s diary, 1915. 4.11
“这是春天,我的孩子”——摘自珂勒惠支1915年4月11日的日记
总策划 陈玹镁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