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汪建伟:将哲学视觉化 作品难以阐释 2010-03-05 09:2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
无论形态或者内容,他的作品都过于奇特,不管对方是否能够听懂,汪建伟始终保持着自己哲学化的艺术叙述方法

 

  “伤痕”油画代言人的裂变

 

  从2000年起,汪建伟开始尝试多媒体戏剧。彼时,“跨界”一词尚不像今天这般充斥周遭。汪建伟已在寻找突破现场表演与视频艺术的边界。他以个人视角重新观看《韩熙载夜宴图》,制作了多媒体戏剧《屏风》。艺术家将这幅名画背后的线索抽离出来:南唐后主李煜出于某种政治上的需要,委派画家顾闳中去暗中窥视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小报告”。

 

  一张画,于是被分割为两种目光——间谍的?艺术的?“这个有‘漏洞’的史实,给了这个戏剧一个提问的理由。它的起点是干预而非颠覆,重塑而非真实地再现一个历史的记忆”。汪建伟这样晦涩地解释制作《屏风》的初衷。

 

  在那之后,多媒体戏剧就成为汪建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仪式》《征兆》等等作品相继出炉,作品里,充斥着怪异和不可言说的氛围,都是人们熟悉的细节和过往时代的遗迹,却找不到任何熟悉的气息。“我对戏剧其实不感兴趣。我把多媒体戏剧看做一种关系的现场和系统的并置,是知识的综合体,我不喜欢那种明确的指向。”汪建伟解释说。

 

  在汪建伟鼓捣多媒体戏剧之前,他的身份也并不明确。他做装置艺术、拍摄纪录片甚至和农民合作种植一亩小麦,并将此作为艺术项目。而再往前追溯,汪建伟则是伤痕油画的代言人之一,他在艺术上的转变突然得让人难以琢磨。

 

  1994年前后,汪建伟做了著名的实验性作品《循环种植》。他回到自己插队的地方,用新品种小麦种子,与当地农民签了一个协议:农民拿出一亩地做实验田,由他提供种子的来源,农民负责播种,风险与收益由双方共同承担。实验的结果是,这一亩试验田比其他每亩普通的麦田多收了150斤小麦。他和农民把收成的所有粮食分成四份,一份交公粮、一份作为种子、一份留给农民做口粮、一份是汪建伟自己的收成。

 

  “我不但完成了自己的实验作品,还有了100斤粮食的收益!”汪建伟说,“我的成功就是把这种实验在一个整体的大环境中实现了”。他用摄像机记录了这个种植实验的全过程。

 

  彼时,中国的当代艺术界刚从80年代末的巨大震惊中清醒过来,开始以一种泼皮的姿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今已是天价的那一批“大头画”便是从那时发轫。而汪建伟却莫名其妙地选择了逃离。当时,有人问他,“老汪,你说实话,这到底是想做什么?”汪建伟说,“种地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