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的嬉戏——熊莉钧和她的绘画 2010-03-23 16:34:0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当刚从学院毕业的熊莉钧带着她的作品相继出现在深圳、重庆和北京的一些展览中时,她才真的为她的作品寻找到多年不断徘徊后的归宿。

 

同舟共济 285x200cm 2004

 

  所以致力于一种新图像的研究,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艺术的技巧方面,熊莉钧正在为我们提供游戏的、纯真的、浅表的图象风格,这不光意味着文化转型对艺术家构成影响,它还预示了艺术在经历了种种实践之旅后的进一步简化。当然,所有这一切并非只是因为艺术家运用了“新”这个原理,艺术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理由仍是那些被称为“文化内涵”的东西,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成长于西南新一代艺术家群体的熊莉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已经背离了西南艺术所持有的种种特征,而另辟溪径地从波谱艺术和外来的卡通艺术中吸取养分,只是她并不完全钟情于波谱艺术的平面化表达,她不仅对绘画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同时对手工技艺也保持了较大的热情,所以我们很难从艺术史的角度推敲出她清晰的创作线路。

 

  事实上,在一个非常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新一代的艺术家常常会从电视、时尚杂志、广告卡通影片中截取需要的图像,一反常态地回避对艺术史的过分依赖和沉重题材。就这而言,它也从很大程度上模糊着绘画与相关学科的界线。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理所当然地能从熊莉钧所创作的《新偶像》、《同舟共济》中,阅读出渗透于她作品中的综合元素。这里不单是满足了自身对绘画形象的需求,从另一方面也为艺术家寻求生活事件表明了态度。不过靠这近乎于只能猜想的艺术语言并不能使我们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但艺术家自己坚持认为,她所描绘的“天真单纯”、“无忧无虑”并不是用漂亮掩盖外表下的空虚。在今天,利用现有的图像资源,通过拼贴和借用的方式使形象成为不可思议的事物,这需要非常聪明才行。但也有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被组装的形象并未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出与此相关的生活原形,让我们不得不沮丧地看到架上绘画的局限性。尽管表面显得流畅自如,但并不能造就出相应的陌生感,来使我们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度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从熊莉钧《冲刺2008》、《噩梦》的作品中体会到一种年轻人普遍叫好的,有点类似漫画的手法。这种波谱风格的极端化的最后表达方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家,在近距离的形式结构安排中来发展她自己具有鲜明特征和带有刻意装饰的语言,主动地影响观众的欣赏趣味,这似乎是件好事,运用通俗的艺术语言和轻松的游戏态度使艺术大众化,这也是远离具像绘画那种千篇一律的雕琢气的有效途径。

 

  近段时间,熊莉钧一反常态地画了《不要教育我》一系列类似主题的绘画。这是继轮廓鲜明、运动顽皮的青年形象之后的另一种思考,眩目的红色,艳俗的绿色,多彩的饰品,还有那很具象征意义的锐器,这不但进一步强化了它作品的可读性,同时也使我们在面对这些几乎是革命性的图形而产生自由、朴素的愿望,尽管这里面仍然是那么喧闹和嘈杂。

 

  用过去的眼光来审读今天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不但会表现出异样的感觉,同时也会认为他们自以为是的表现,远离了那些不该忘记的艺术准则。如果说熊莉钧的作品部分的代表了今天年轻艺术家呈现在画面中那些尚不稳重的情绪、色彩、动作以及对漂亮的过分迷恋。这正好说明,她也为今天的绘画带来了挑衅性的活力。作为一种没有过去历史的新艺术,我们最多的只能说它的存在,是二十一世纪狂乱艺术中的一个综合体。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莽撞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艺术家,也许真的有可能从通俗的文化中让艺术贴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不同于过去有意义的东西,而我们也会发现,为什么这么久以来,当代艺术中那些人为的疏离正好会因为这些年轻人而得到弥补。说实在的,当我翻阅熊莉钧的作品时,有时也会显得茫然,不过我在想,有那么多的人和我一样对她的作品充满了兴趣,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小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