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进攻和防御武器
此次展览中最受瞩目的作品是1944-1945年创作的《藏尸所》,这是毕加索继1937年的《格尔尼卡》之后最重要的控诉战争的作品,画面描绘了死亡场景,大规模的屠杀和肢解。同时期他创作了另一幅作品《瓶子、蜡烛和砂锅》(1945),而《藏尸所》中,同样的场景再次出现,只是,在这里,一切都没有颜色,希望的象征——蜡烛——也熄灭了。就如同他自己所言,《藏尸所》是进攻和防御武器:对真实的记录、对战争的控诉、绝望的嚎叫,关于奥斯维辛的一曲抒情诗。
此外,《为法国而献身的西班牙人的纪念碑》(1945-1947)、《被强暴的萨宾妇女》(1962)等作品也将一同展出,后者在古巴导弹危机最高潮的时候绘就,当时整个世界几乎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
毕加索《格尔尼卡》
以个人的名义战斗
毕加索是众所周知的共产党员,1944年他加入法国共产党时表示:“我毫不犹豫地投奔共产主义……那些可怕的压迫(占领)让我意识到,我不能仅仅通过艺术去战斗,也要通过我个人。我总是一个流亡者。现在我不再是了,在西班牙欢迎我回去之前,法国共产党向我张开了双臂。”这似乎是一个关于回归精神家园的动人故事,而他也确实为党贡献颇多。
1949年,法国的共产主义日报《人道报》披露了毕加索向加莱海峡的矿工捐款100万法郎,他的馈赠不仅于此,毕加索本人就是共产党的极好的代言人。他的情妇费尔南德·奥利佛在回忆录《亲密的回忆》中,认为毕加索属于“更广泛的19世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传统,蒲鲁东、托尔斯泰、约翰·罗斯金、威廉·莫里斯”。然而,也有评论认为,毕加索和托尔斯泰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部作品名为《战争与和平》,他其实是无政府主义者,在他的朋友圈子里,“毕加索流氓”是他的绰号。